关于二郎神的传说很多,最早出自民间传说,指的是战国时期李冰(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父子,俗称李氏二郎。
李冰是秦昭襄王时蜀郡守,他的儿子叫二郎。
李冰在治理当地水患时,依靠二郎的帮助,从灌县南玉垒山下开凿渠道,下接金刚堤,从而修建了都江堰。
他还疏导了文井江、白水江、沫水与岷江合流地段,使蜀地沃野千里,后人称其为川祖。
晋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和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则在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加入了大战江神的情节。
到了唐代,人们为李冰建了神祠,称其为应圣灵感王。
在五代和宋初,人们已经把二郎神说成是李冰之子李二郎了。
宋神宗时期,人们还在当地为李冰之子修建了二郎神祠。
而且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将李二郎改封为真君。
据史料记载: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奉父命去找洪水的祸源。
他手持三尖两刃刀,跳到水中擒住孽龙,并用铁锁链把孽龙锁在了伏龙观石柱下的深潭中,可见此时的李冰之子二郎已经被神话了。
道教中的神话传说将青城山的道士赵昱称为二郎神。
据唐书《龙城录》记载:隋炀帝时期,朝廷屡次征召赵昱,他都不去上任,后来担任了蜀郡嘉州守。
这时郡中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条老蛟龙,经常危害当地百姓。
赵昱为了根除祸患,持刀与恶蛟苦斗。
两者经过长时间的打斗,直到江水都变红了,赵昱才左手拿着蛟龙的头颅,右手拿着刀而出。
因此,郡中人都将他看做神明。
唐太宗在位时,将赵昱封为神勇大将军,并专门为他在灌江口修建寺庙。
唐玄宗前往四川时,加封他为赤城王。
到了宋真宗时期,他又被加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并由此进入道教的神谱。
关于二郎神的传说都和斩除水怪、消除水患、保护民众生存有关,而且地点都在四川省的灌口。
因此可以说,有关二郎神的传说是以李冰父子的事迹为基础,融入赵昱的传说后最终流传开的。
七、御临河与建文皇帝600年前,御临河叫小邻水,起源于大竹县云雾山,后来注入长江。
它的江水横切铜锣山山体,破山壁向东流,形成三个险峻奇秀的峡谷——老鹰峡、仙女峡、白龟峡。
整个峡区全长约5公里,江流蜿蜒,两岸树木浓郁,风景十分秀丽,因此也被称为小三峡。
传说:建文皇帝朱允文曾于明朝初年偕同忠臣杜景贤、监察御史叶希贤等人泛舟于此河之上,观赏水色山光,小邻水由此被更名为御临河。
景色宜人的御临河据说: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孙子朱允文在南京即位,改年号为建文。
建文帝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引起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怨恨,并因此发兵南下,攻破京城夺取了皇位,将年号改为永乐。
在燕军杀入京城的时候,建文帝看到宫中火起,便和叶希贤伪装成僧人逃出了京城,流落到云贵地区。
1405年,建文帝从云南来到重庆,住在汉平寺。
翰林院编修叶希贤知道邻水的环境幽静,便于隐匿,就带着建文皇帝来到了这里。
叶希贤和建文皇帝会见了隐居在家的杜景贤,君臣劫后逢生又能相聚,悲喜交集。
后来,杜景贤在河畔建观音寺供叶希贤居住,又在离此不远的斗蓬石建了无粮寺,供建文皇帝居住。
建文皇帝、希贤和景贤三人常常在河上泛舟观看两岸景色,并举杯畅饮、即兴赋诗。
有一次,好客的当地人把特产皱皮柑赠给他们,希贤触景生情地赋了一首诗,诗云:抛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
主人若把金箭割,点点酸心对客流!建文听完后,被诗中的皱眉和酸心所触动,不禁潸然泪下。
建文皇帝在邻水避难数年,当地人也很同情他,主要是因为他为帝时体恤民情,做过许多好事。
据说有一年当地大旱,田地开裂,庄稼枯萎,建文皇帝用剑在清风亭里挖了一口井,井水不断涌出,取之不尽。
建文皇帝很高兴,欣然作诗一首:靖难族旗下石头,鼎湖龙起去悠悠。
江山敝屐空遗恨,蜀道有安怅远游。
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
羁魂应逐东流水,偏向吴门哭首丘。
一次,建文帝在游览黑天池时看见一个少女头生疥疮,不由起了怜悯之心,当即取水给她洗头。
不久,这个少女秀发飘飘,而且变得很漂亮。
当她虔心来还愿时,建文帝竟然认不出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