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28)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28)

2025-03-31 02:05:52

过央勒节自然少不了藏戏,但除了演藏戏、看藏戏外,人们还要举行其他活动。

夜幕降临之后,龙王塘两岸会燃起一堆堆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放声歌唱,跳抒情味很浓的弦子舞、遒劲豪迈的锅庄舞、明快豪爽的踢踏舞等。

除了歌舞外,人们还要打箍箍卦,然后进行民间说唱等曲艺活动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七、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是我国藏区最大的印经院,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坐落在金沙江畔的雪山峡谷中,与西藏隔江相望。

其全名是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总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

清雍正七年(1729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为发展藏传佛教,在自己的家庙贡钦寺内修建了佛殿,并能够刻版印经。

他去世后,其子杰色·索朗贡布继位,又对经院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前后历经16年才修建完成。

清代时,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的僧人和学者经常来此学经。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的始建者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的文化造诣很高,而且精通医术。

他崇信佛教,并把弘扬佛法作为毕生的事业。

他居住的官寨前有一个小山丘,每当傍晚的时候,他就到山丘上去散步,由于常听到山丘后琅琅的读书声,由此萌生了刻版印经书的想法。

一天,德格土司出巡时,走到了叶绒(地名),一个叫拉绒的人把自己刻的一部叫《称多》的经书版用牦牛驮来送给土司。

没想到当他走到土司官寨的门前时,书版突然撒落在地上,德格土司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决定在经版掉落的地方修建经院。

最初印经院是一座藏式平顶楼房,石基土墙,朱砂涂染,房顶四角经幡飘摇,门前绿树葱茏,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随着印经院的扩建,里面画柱林立,满墙都是壁画,藏经库、储纸库、晒书库、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佛殿、经堂等排列得错落有致。

在版库内,版架排列分门别类、整齐划一,书版两面都雕刻着经文,而且还有一个手柄。

书版分为红版、黑版两类,红版用朱砂印经典,黑版是墨印的一般著作。

德格土司虽然崇信萨迦派红教,但该院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并不局限于萨迦一派,这主要是因为德格土司能对其他教派的经典兼收并蓄。

除了各派共同使用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适合中派研习的《续部全集》和《修法大全》外,这里还有噶当派的《父法子法》、萨迦派的《道果释义》、觉囊派的《百行论》、宁玛派的《续藏》等,甚至有本教的《黑白花龙经》。

印经院不但有经文,还收藏了部分个人文集的书版,其中以萨迦派的文集居多,如《萨班·贡噶坚赞文集》、《萨迦五祖文集》和《八思巴文集》等。

此外,印经院还大量刻印了各派学者的著作,涉及佛教哲学、地理方志、历史传记、历算、医药、文学、诗词等多方面的内容。

印经院共保存了21万多块经书刻版以及少量的佛教画版。

刻版所用木材都是坚硬的红桦树,木版先用火熏去湿气,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这样就不易变形。

印经院特别注重刻版的质量,笔划雕刻不但仔细,还别具风格,而且在雕刻之前对文字也很重视,负责校对书稿和缮写的印经院秘书都是当时的博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