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会中的转山又称做转八角,而且还有小转、大转之分。
小转是指绕着寺庙转三圈,大转则是要绕着整个康定城转三圈。
不管是大转还是小转,在转山的过程中人们都必须虔诚,且要口念经文,遇到经幡、经堆、塔和佛像等,必须从左至右转三圈,然后再向它们磕头。
如果遇到佛像,还要用水洒佛,以求消除百病千灾。
关于转山会,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明正土司的祖先带着锅庄娃去打猎。
一天晚上,他们在山洞中睡得正香,突然被外面悦耳的乐声唤醒。
明正土司的祖先觉得非常奇怪,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出山洞去观看,发现五色海中出现了5位美丽的姑娘。
她们来到草坝上唱歌跳舞,明正土司的祖先就把这些歌舞全部记了下来,随后写成一本书传给后代。
他看到姑娘跳舞时正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所以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土司都会率领娃子到祖先到过的地方念经,并祭祀天神和神女,还让娃子依照祖先记下来的歌舞在这里跳锅庄舞、弦子舞、踢踏舞等,接着还要举行赛马活动,获胜者可以免去一年的徭役。
因此,这座山被称为跑马山,这个节日也就被叫做转山节。
后来,可能是因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所以会期便从五月十三改为农历四月初八。
六、藏族央勒节巴塘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群山中,与西藏、云南隔江相望。
小县城在更曲河与巴曲河汇合的一块小平原上,由于地形好似大鹏鸟,因此有鹏城之称。
巴塘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高原江南。
在巴塘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不想爹娘。
巴塘除了有古桑抱石、板桥垂钓、巴山积雪、桃园赏花等著名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热闹非凡、仅能在巴塘看到的藏族传统节日——央勒节。
央勒节是巴塘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
央勒为藏语,汉语意思是夏令安居。
佛书称:每年夏季雨期的三个月(6—8月),蚊虫活动频繁,为了遵守佛教不杀生的戒律,佛教律经中就规定和尚、沙弥等僧众在雨期这三个月里不能到外界去,必须在寺庙修行。
因此,在藏历六月中旬(称亚索,也叫迎夏)到藏历八月中旬(称央勒,也叫送夏)的这段时间里,当地的各个寺庙都要举行诵经会,而亚索和央勒也就成为藏传佛教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当地的康宁寺是在1653年修建的,当时是由五世达赖派人到巴塘修建的格鲁派寺院。
据说康宁寺十五世纳卡活佛专程从西藏请来一位藏戏艺人,让他给巴塘藏人传授藏戏。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塘藏戏不断发展和提高,逐渐成为央勒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的演出场地也就成为节日活动的中心。
最开始时,演出藏戏是没有固定场所的。
大约在19世纳卡活佛昂旺毕准墨从西藏来到巴塘主持康宁寺时,才开辟出巴塘城区的列优地(龙王塘)作为演出藏戏的专用场地。
从此以后,节日活动便固定在龙王塘举行。
藏历的八月中旬正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的时候,巴塘的藏族人正处于夏粮收获后的农闲时节,央勒节就在此时到来。
由于气候和时间都比较适宜,参加的人很多,它也成为巴塘藏族人继藏历年后的又一个重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这时,巴塘和邻县的藏族农牧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用牦牛驮着帐篷和食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城郊巴楚河畔的龙王塘,在这里欢度一年一度的央勒节。
节日原本为期一天,后来逐渐转变为三天、五天,如今已经增加到七天。
在这些天里,龙王塘的树丛中会搭建起很多各种颜色的帐篷,帐篷内铺着织有各种图案的地毯,桌子上则摆放着诱人的乳酪和水果、糕点等食物,一旁的火炉上还会煨着喷香的酥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