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先崇拜青铜祭器祖先崇拜又叫做祖灵崇拜,在巴蜀地区十分盛行。
这种崇拜大概开始于神话时期,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神话时代的早期,也就是鱼凫氏古蜀王国时期,人们以大型青铜人物雕像群作为祖先崇拜的形式。
到了神话时代的后期,也就是杜宇王朝和开明王朝时期,人们则以宗庙表现祖先崇拜。
三星堆祭祀坑产生于鱼凫氏古蜀王国时期,出土了很多大型青铜人物雕像,它们衣服、帽子和头发的样式都不相同,说明其来自于不同的族类,而且很有可能是各族的代表人物。
这些代表人物均出自同一个祭祀坑,又说明他们很可能是宗教的偶像,是各族人祖先崇拜的产物。
这些雕像个体特征各不相同,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站立的高大青铜人像表明其地位最高,是众多雕像人物中的核心,很有可能是一代蜀王;其他比较小的雕像表明他们地位较低,可能是蜀王统治下的各级统治者或者各族的首领。
而且,各种雕像的不同衣冠、发式也表明了他们所在层次和等级的不同,这一切都体现出各族祖先地位的高低。
到了杜宇(杜宇又被人们称为望帝,望帝是杜宇的谥号)王朝时期,巴蜀地区开始建立宗庙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据古代资料记载:杜宇为一号杜主,即杜宇的号为杜主,主就是宗庙里所设置的神主。
在古代,帝的意思包含了神名、祭名和谥号,所以帝也被认为是天神,祭天神就叫做褅,杜宇被称为望帝就说明后世人已将他的地位提升到了天神的位置。
古代的《礼记·王制》中写道:柴而望祀山川。
望就是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杜宇被称作望帝,其神力自然非同凡响,望帝自然就成为蜀国境内的天神。
由此可见,蜀人对先王杜宇是非常崇拜的。
开明王朝时期,先王的谥号都被称为帝。
据《华阳国志》记载:开明五世时的宗庙没有谥列,而以五色为宗庙内的神主,称它们为青、赤、黑、黄、白帝。
五色帝的出现就是以每一位帝配以一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别他们的谥号,这与中原以功德命名谥号有所不同。
五在蜀人的宗教意识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商代蜀国玉璋上的祭祀图案就是五幅为一组,到了周朝时期,蜀国的青铜祭器也是五件为一组。
当时的蜀人把开明一世至五世蜀王的谥号称为五色帝,而且开明九到十一世的墓葬里的青铜器就是五件为一组。
开明蜀王的妃子共有五人,民间神话中便有了五丁开山、五妇山、五丁冢。
这些都说明五与前代的蜀王有关,也表明这些都起源于蜀人对祖先的崇拜。
八、众帝崇拜巴蜀地区的众帝崇拜起源于主神信仰和祖先信仰,古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记载了巴蜀的主神。
《淮南子·地形篇》中曾写道:巴蜀的主神是众帝。
帝在早期的汉语言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原来是一种祭名,后来逐渐演化为天人之际的主神。
殷商时期的卜辞中就有:帝使风、帝令雨等句,说明当时的帝具有很大神力,已凌驾于诸神之上。
在古代,巴蜀人认为树是主神的天梯,这个观点不仅在《淮南子》中有文字记载,还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做证。
三星堆出土的神树为青铜制造,高约4米,整个神树共分3层,每层有3个枝,每枝有4朵花,共12朵花,树上共有9只鸟。
这个神树就是古蜀人信仰主神——帝的具体体现。
帝通过神树到达天上,从而实现了人与神的人天合一、人神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