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8)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8)

2025-03-31 02:05:53

对李白著作的研究,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间里,有李长之的《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的《李白研究》等。

建国后,相继有《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李白研究》等。

此外还有许多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文章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五、杜甫杜甫草堂杜甫(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

由于曾经住在城南少陵附近,因此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在成都时曾被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的传统家庭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任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由于家庭的熏陶,杜甫7岁时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了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根据杜甫一生的经历,可以将他20岁以后的生活分为4个时期: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到天宝四年(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后泛舟至天姥山下的江南一带。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到洛阳应进士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第二年,他又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

他在晚年时曾回忆此时的情景,并创作了《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杜甫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居住在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也就是在此时他与杨氏结婚。

天宝三年(744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第二年秋天,杜甫要去长安,而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二人便在兖州分手,以后再也无缘相会。

杜甫经常想起李白,为此写了许多怀念李白的诗篇。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虽然有《望岳》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体水平仍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年(746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在长安居住了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征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口蜜腹剑的中书令李林甫从中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中选。

天宝十年(751年),玄宗举行了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进献三篇大礼赋,玄宗十分赏识,命宰相测试他的文章功底等待分配。

此时的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都没有结果。

杜甫在长安的末期,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他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

玄宗晚年的宰相贪污骄横,百姓受到租税与征役的剥削日益加剧。

杜甫由于尝困于衣食,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却也结交了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

天宝十一年(752年)之后,他写出了《丽人行》、《前出塞》、《兵车行》、《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为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冬天,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其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这也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更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这一时期他流传下来的诗约有100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多是五言、七言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