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明巴蜀文学的衰微两宋时期巴蜀文学的高潮过后,元明时代的巴蜀作家影响较大者不多,还出现了文学衰微的迹象,真正在全国享有盛名、受到朝野广泛尊崇者只有虞集。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祖籍蜀郡仁寿(今属四川),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别署青城山樵,人称邵庵先生。
太德初被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任国子助教博士。
文宗时,累迁奎章阁侍书学士,受命与越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凡八百帙。
死后被封仁寿郡公,谥文靖。
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文集。
虞集是元代文坛的大家,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说:天历以来,海内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硕、乌伤黄公晋卿及公(柳贯)四人而已。
识者以为名言。
他也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
此外,虞集不仅在诗文方面造诣高深,还擅长鉴定书画、工书法。
所作的散曲今只存有《折桂令》一首,备受称颂。
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曾说虽一时娱戏,亦过人远矣。
吴梅的《顾曲麈谈》则云:先生(虞集)文章道义,照耀千古,出其余绪,尤能工妙如此,询乎天才,不可多得也,此种‘短柱’句法,自元迄今,和之者绝少,唯明徐天池《四声猿》中,曾一仿之,后不一见也。
王季烈在《螾庐曲谈》中说:虞学士集之《折桂令》咏蜀汉事云云,通篇用‘短柱格’,语妙天成。
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1/10。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开始实行屯田以保证军粮供应,而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
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
因此,在元代将近100年间的统治时间里,巴蜀经济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恢复。
根据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四川在元代向中央政府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十个非少数民族地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位。
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在各地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
这种情况比在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税入大约1/3的情况简直有天渊之别。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到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后来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
当时,所谓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在元末明初进入第一个高潮。
大量移民入蜀主要是从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湖北地区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纷纷避难入蜀。
其次,明玉珍率领大批湖北军民入蜀。
朱元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其后驻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巴蜀的局势,一些官兵被留居在巴蜀。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著名诗人张佳胤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全家入蜀。
随着政治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逐渐由兴盛变为平淡,作品的内容也多是对民生的反映。
七、清代巴蜀文学的复兴到了清代,巴蜀文学在经历元明时期的衰微后逐渐开始复兴。
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批享誉文坛的作家。
明末清初,遂宁吕大器、吕潜父子,新繁费密、费锡宗、锡璜父子都是比较有名的诗歌作者。
康熙时期,通江李蕃、李钟璧、钟峨父子也以诗文扬名于天下。
乾嘉时期,四川文学更为兴盛,散文以丹棱彭端淑为代表,诗歌是以罗江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为代表,其中尤以李调元的声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