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演的李梅亭排名第二。
他也故意用了沪普,但不及陈道明不着痕迹,京片子一有机会就溜达出来。
好在葛优形象独家、演技过硬,把李梅亭演成了经典丑角。
葛优说:小说里说李梅亭看人眼白多,我就故意斜着眼儿看人达到这个效果。
这个人很坏,也很色,你要说我像他我可不敢认,我只是按书上的感觉演出来,用一种游戏感发挥。
有时是双机拍摄,简直是电影的拍法,十集戏拍摄了三个月。
全剧最好看的是旅途磨难一段,这段最好看的就是李先生。
他偷听苏州小寡妇的墙根,被仆人阿福骂了猪猡,先挺身还嘴,后闭门不出,摆明了有色心无色胆。
他隔窗搭讪妓女王美玉,差点为大伙解决交通问题,得意地宣称: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
孙小姐病倒,他不情愿地拿了几颗仁丹出来,终究全塞到了自己嘴里。
正如孙小姐总结的,方先生是鼻子里的冷气,李先生是嘴里的热气,都恨不得把对方吃掉,这两个人都演绝了。
早年的葛优是反派专业户,《代号美洲豹》里劫机犯、《黄河谣》里的土匪黑骨头、《烈火金刚》里的伪军头目刁世贵,《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演得也很好。
上上人物第三名是戏分不多的高校长。
老版《茶馆》里的角色个个经典,但只有两个人达到非他不可的程度:于是之的王利发和英若诚的刘麻子。
换于是之,整个戏就没了。
换英若诚,人贩子就没了--别人谁也演不出心里长刀子脸还笑的感觉。
《围城》里的高松年有没有学问不好说,但确实有权谋。
他在学校的各派别之间走钢丝、抹稀泥,他用一封从没写过的快信摆平方鸿渐,他还起哄架秧子帮汪处厚捉奸,英若诚演这个小配角,称得上是大家写小文章,信手拈来,老辣妥帖。
第四名是吕丽萍的孙柔嘉。
淳朴中的世俗,小家子气的算计,这个度最难把握。
世俗的一面用力过猛,就成了奸诈。
淳朴的一面强调太多,就成了传统淑女。
吕丽萍把个俗妞演得不文不火,恰到好处。
吕丽萍曾回忆说:我第一部作品就是黄蜀芹导演的《童年的朋友》。
我在大学的时候,谢晋导演到学校去看我们毕业戏,比较了解我们。
他跟黄导推荐说中戏有一个叫吕丽萍的演员,比较合适你们的戏,黄导就到中戏找我去了。
事隔几年之后,《围城》又选择了我,她觉得我是演技派,能演孙柔嘉这样的人物,虽然气质不是很接近。
其实当时压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和小说里的人物对上号。
后来播出以后,孙柔嘉让当时的大学生害怕,怕娶到这么一位不智慧、爱计较的女性,我才松了口气。
《围城》大腕一个连 敢叫电视换新天(5)英达的赵辛楣也不错。
小说本身就没赋予人物太多光彩,口口声声说是政治家,教书是为了培养干部,其实他那点纵横捭阖,在官场上根本不够用。
他的存在要么是为了替方鸿渐解围,要么是为了映衬他的一筹莫展。
英达回忆说:我在表演上被人记住的其实就是《围城》,这是我拍的第一部戏,完全没有经验,但是后来我再怎么精心准备,演的东西还是超越不了《围城》。
到现在看《围城》跟其他的电视剧还是不一样,书卷气很浓,是一个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看的传世之作。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遗憾,尤其我自己,第一次演戏肯定很紧张,另一方面艺术上有很多冲动,但是真正去演的时候,拍出来的和想表达的东西不一样。
而且那么长,现在看一共才10集,在当时来说就算很长了,想了一些表演上的招数,3集没拍完就用完了,后面就不知道该怎么演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演,演到哪儿算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