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月娟的杨青是被导演一步步诱入毂中的。
导演先给她讲剧本里的动人故事,让她喜欢上了刘慧芳这个角色。
杨青表示有意出演,导演答应予以考虑。
杨青带着《渴望》剧本先去拍了别的戏,有空就琢磨怎么演刘慧芳。
回到北京后,杨青去了摄影棚,意外地发现《渴望》已经开机,而拍的正是刘慧芳的戏!在导演的劝说下,她从刘慧芳变成了徐月娟。
扮演王沪生父亲王子涛的是人艺演员蓝天野,那是赵宝刚和鲁晓威死磕来的。
俩人都是蓝天野的话剧粉丝,认定此角非他莫属。
看了剧本,蓝天野坚辞不演。
赵宝刚就跟他说:我也做不了主啊,要不您去现场看看,跟导演说一声。
蓝天野就去摄影棚看了看,见了导演,心里还是不愿意演,但没好意思当面拒绝,想着第二天电话里说。
结果,第二天鲁晓威电话打进来,根本不问愿不愿意的事儿,直接就谈剧本,请教王子涛这个人物应该怎么改。
蓝天野张不开嘴说不,也就应了。
从这些有趣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渴望》当年无论是剧本还是条件都没什么竞争力,除了新人孙松急于上戏,稍微有点腕儿的演员就敢于跟导演讨价还价。
而鲁晓威和赵宝刚为了拍戏,真的是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不惜使用蒙骗哄磨的非常规手段,才搭起了这么个阵容。
《渴望》总共才花了102万元,两万元一集,才收回来50几万,因为当时电视台是免费播出。
《渴望》除了少量外景,绝大多数戏都在棚内。
摄影棚搭好时,只写了20集剧本。
租金催得紧,时间不等人,仓促之下就开机了。
20集拍完以后,剧本跟不上了,被迫停下来休整了10天。
剧组提拔赵宝刚做执行导演,而导演鲁晓威集中精力写剧本,重新开机。
《渴望》一共拍了10个月,剧组一个星期休息一天,每天工作8小时,就是按照上下班的时间来,是一个正常的工作。
生活条件艰苦,伙食以白菜豆腐和馒头为主。
到第9个月的时候,演员的片酬甚至盒饭钱都很困难了,剧组人心涣散,鲁晓威和赵宝刚硬挺着拍完了戏。
鲁晓威说: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都是头一遭,拍摄《渴望》的过程比《渴望》完成以后的辉煌更值得珍惜,因为《渴望》是用真情在创作,不是以利益为第一位的。
我们用极少的资金、简陋的设备和紧迫的时间拍出这么一个作品,我心里挺安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渴望》播出引起轰动,并在第二年获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李雪健获最佳男配角奖。
又获第九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李雪健、凯丽、孙松、韩影包揽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四项演员大奖,这在金鹰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李雪健以宋大成一角在两个评奖活动中分获最佳主角和配角,也堪称奇事。
《渴望》带动了通俗生活剧的全面开花,用易茗的话说:80年代文艺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人物或者特殊人物,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这部剧的创作以这个为基点。
《渴望》的成功对文艺创作者是一个鼓励,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都会有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作品,有很高的收视率。
《围城》大腕一个连 敢叫电视换新天(1)1990年是流行色调相当浓烈的一年。
这年夏天,第十四届世界杯在艺术和时装之国意大利举行,绿肥红瘦的24路豪强为了大力神杯逐对厮杀。
马拉多纳再度使出了上帝之手,把苏联队必进球挡了出去,阿根廷队在他的带领下跌跌撞撞地进入决赛。
而马特乌斯率领的联邦德国队则像快打旋风般一路扫灭对手,并在决赛中以一个争议点球气走牛皮糖阿根廷队。
在火热的意大利之夏里,一部名叫《十六岁的花季》的国产电视剧在中学生里边风靡一时。
青春是多彩的,成长却充满烦恼,校园是一方净土,也躲不开社会风习的裹挟。
花季里的故事简单、本真、直指人心。
这是内地第一部校园青春剧,剧中稚气未脱的小明星成为了同龄人们的偶像。
人们总说,中国专为少年儿童生产的精神食粮远远不够,其实面向那些情窦初开但又混沌未消的青少年的文艺精品更少。
也正因为如此,《十六岁的花季》才能在十几年后仍然被已经长大成人的观众念念不忘。
这一年,港剧《流氓大亨》和《义不容情》把激烈的兄弟情仇和善恶斗法呈现在内地观众面前。
以往,大热于内地的港剧要么像《上海滩》和《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样以民国为年代背景,要么像《射雕英雄传》和《绝代双骄》一样把镜头对准古装武侠。
这一次,港剧直接瞄准了香港市民的当代生活。
一个家庭内长大的两兄弟总是有着天差地别的修养品德,那个坏事做绝的家伙总是智商超人而善于伪装,他总能在让观众恨得牙痒的同时蒙骗剧中的关键人物,他总能在行将暴露嘴脸的时候魔高一尺地化险为夷。
这种浓烈的剧情把观众牢牢绑定,不到最后一刻,坏人得不到清算,忍无可忍的观众只能继续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