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又将秦霄领进了李隆基的书房里,然后自觉的退了出去。
李隆基今天倒是起了个大早,都已经看了半本书了。
见到秦霄进来,一脸怪笑还有些鄙夷的说道:酒量不行嘛,你。
秦霄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一次,自己算是着了李隆基的道儿了,居然一不小心喝了个大醉,和李持月来了个生米煮成熟饭。
现在,李隆基脸上的笑意里,除了幸灾乐祸,更有些奸计得逞的洋洋得意。
秦霄无话可说,只是讪笑了起来。
李隆基也是见好就收,岔开话题让秦霄坐了过来,陪自己共进早餐。
江南的稻米粥,不错吧。
李隆基笑容可掬,呵呵的道:你辛苦了,多吃一点。
润润肠胃,有好处。
秦霄真是哭笑不得。
这李隆基,现在说话总是一语双关。
‘辛苦了?’怎的辛苦?莫非昨夜大战新娘子辛苦了么,还是打仗辛苦?秦霄苦笑地摇了摇头,闷不作声的喝起粥来。
李隆基却是忍耐不住,突然一下就大笑起来。
秦霄装傻的道:你笑什么?没什么。
李隆基一边大笑,一边摆着手,清咳了一声,说道:这个,有件事情你得自己拿主意。
你那几个老婆。
打算怎么安排?那成何体统?让她们都回长安吧。
秦霄想也不想,果断的说道。
自从紫笛出事以后。
秦霄一颗心始终是悬着的。
战场这边,还真的不是好玩的。
这几个女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
谁稍有点闪失。
都只会让自己心疼不已。
而且李仙惠和上官婉儿还一直在长安,秦霄也就没有理由让墨衣她们回江南了。
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一起住到长安。
李隆基轻点了点头:这样也好。
毕竟安全了,你也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干自己的事情。
只是,你的饮食寝居不要人照顾了么?要不,还是让墨衣留下来吧,大不了以后绝不让她亲临战场了。
不必了。
留下墨衣,紫笛也会死活要留下,那么玉环……还有持月,也就都有理由留下了。
秦霄说道:不搞特例,让她们都走吧。
李隆基轻笑了一声干笑道:随你。
只是……咳、咳咳。
刚刚洞房花烛,就让新娘子远远地躲开。
似乎好像有那么一点薄情了。
你嗓子不舒服么?秦霄明知故问,李隆基这只是故意的表示强调而已。
李隆基又忍不住呵呵地笑了起来,差点将米粥都喷了出来。
他见秦霄的态度比较坚决,也就不坚持什么了。
二人闷头喝起粥来。
用罢早餐,李隆基将秦霄请到了书房侧室里。
这里居然悬挂了一幅大地图,还是新罗全土地地图。
秦霄不由得微微惊疑:现在要画这么一张精细准确的地图,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李隆基看似仓促的从河北道赶到新罗来,却带着这样的地图。
莫非,他早就有意要对新罗用兵?这几十年来,大唐就没在新罗驻军了,都是新罗人在自治。
虽然新罗人一直很乖的夹着尾巴当大唐的孙子,可终究还是闹出了造反的事儿。
这似乎也应验了太宗皇帝当日的预言:这个半岛,始终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李隆基身为大唐的皇帝,看来已经是早有预见和准备了。
李隆基指着地图上说道:你看。
从辽水以南到鸭渌水,都是安东都护府的治下。
这里就是昔日高句丽的郭靖,现在共有八十余万百姓,大多是各地迁来的杂胡和原高句丽的臣民;也有汉人,但不多。
现在这一片虽然已经被我们大唐打下来了,但要治理,也得费上一番功夫。
这还仅仅是一小部分的领土。
要想全境评定新罗……估计,极难!光从军事上讲,容易。
秦霄在位谋事事,给他算起了军事账:这段日子以来,辽东军跟新罗也交过几次手了。
除了当初李楷洛大意失了榆关,其他的仗,都是我们在胜,加起来才一万人,却是纵深杀进了近千里,一路所向披靡,新罗人已经闻风丧胆。
虽然眼下高文简集中了几乎新罗全部的兵力据守平壤,但我估计,想要攻下平壤,也最多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办到。
辽东军,厉害!李隆基啧啧地摇了摇头,轻声叹道:虽然我这个当皇帝的从来没有亲临战场指挥过作战,但整日里处理一些重大军务,还是明白了一些的。
我大唐的军队,历来守强于攻。
但是辽东军不同,攻守十分的平衡。
滦河谷大捷,土护真河之战,保卫营州、幽州这样的大战,以攻代守,打得很好;夺榆关,下新罗,宛如霹雳闪电,攻势极其刚烈迅猛。
想不到你来了辽东不到两年,就让这里的军队发生了这样巨大的转变……帅才,帅才啊!行了,别夸了,我都要飘起来了。
秦霄笑了笑说道:为了对抗突厥等北狄人的骑兵,从一开始我的思路就是,一定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可以与之抗衡。
于是辽东军是以骑兵为主战部队,后来又吸收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胡人勇士,战斗力强是应该的。
我亲率的虎骑师,包括后来奚族和契丹投诚的骑兵,总数已经不下五万人。
这五万骑兵,和突厥最精锐的狼骑师打起来也丝毫不会落下风。
而且我们的装备更加优良。
甚至还要占优势。
另外,就算是步兵,也是装备了驮马的。
随时可以长途奔袭或者是冲锋陷阵。
反观新罗人,这几十年来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事,就算是再英勇的勇士。
骨头也要生锈了。
自然不是我们的对手。
唔,军事上有你独当一面。
看来问题是不大了。
李隆基轻皱起眉头,看来陷入深思。
悠悠说道:可是,打仗能赢,这打完仗以后呢?怎么才能彻底解决新罗的问题?总不能今年打完,过个十年二十年,又成现在的老样子吧?秦霄也沉思了一阵,说道:当年高宗皇帝平定了高句丽,灭了百济,让新罗得以统一全土,高句丽和百济的后裔。
也就渐渐的流失,融入到了其他地域和民族当中。
现在新罗虽然大了一点。
但我们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彻底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嘛!新罗人口虽然多了一点,但我们可以慢慢来。
我的建议是,武力征服新罗全土以后,在这里设州设县,完全按照大唐内地的模式来管理和制衡。
开放边境和海岸线,让内地和朝鲜半岛得以自如的流通。
百姓自然会有一些人主动迁徙往来交流。
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过后,人们就只会记得大唐,谁还会记得新罗?就像当年的高句丽一样,新罗,也会慢慢地被大唐融合进去的。
李隆基一皱眉,说道:怎么你对新罗的看法,与突厥不同?我记得你曾说过,对付突厥等北狄,就是要强制让他们大迁徙,再用武力强力管制。
因为突厥人好战好勇,十分彪悍,我们在一开始,必须以强制强。
让他们的百姓迁徙,他们的军队也就会失去了兵源和存在的基础,再要去管制他们,就容易了。
秦霄说道:可是新罗不同。
新罗人是软蛋,我们犯不着用铁拳头砸他们,这样反而显得我们大唐没了气度,在以强凌弱。
而且新罗本来就是我大唐的属国,在这里设州设县将它正式归入大唐版图来管理经营,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大唐现在不仅是军事力量够强,更有异邦外族无可企及空前繁荣的文化。
从文化上同化,才是真正解决根源问题的关键所在。
军事上的征服,只是手段和一种途径罢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洗礼,一个民族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古往今来,但凡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不都是以军事为先驱,文化为后奏么?李隆基听得一愣一愣,却是大半一时没有听明白,有些头大的喃喃自语道:古往今来,不都是以军事和战争为先驱,文化与安抚为后奏……这么一说起来,要同化新罗,反而比解决突厥更费时间了?秦霄笑了一笑:可以这么说。
但是难度会要小一些。
对付北狄荒蛮之人,可以用雷霆手段,在短时间内就取得很好的成果。
可是对付新罗……说实话,这其实是我大唐的家事。
这就如同早些年大周朝时,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一样,我们去平定,然后安抚百姓。
所不同的是,眼下是新罗,远比扬州要大。
但模式是一样的。
以战谋和,武力平剿,最后安抚人心。
不同的一点,新罗人与汉人,毕竟在历史和文化上有些差异,我们要多做一些事情来善后。
如果真的可以执行下来,我想我大唐的河北道,版图就要扩大几分,多上几个州县了。
李隆基略有些兴奋的搓了搓手,眼睛里流露出异样的神采:你的意思是说,我能够比太宗和高宗更好的解决新罗?你很幸运。
秦霄笑了:眼下大唐的国力是如此的昌盛,形势是如此的乐观。
彻底平定新罗、将它纳入大唐版图、将它融入大汉民族,只在今日!嘿嘿!李隆基像个孩子一样的高兴笑了起来:太好了!如果真能在我手上办成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向列祖列宗交待了!谢谢你啊,大哥!要不是有你在辽东浴血奋战苦苦经营这两年,我是想也没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机会!秦霄也笑了起来:形势是美好的。
但还要我们去争取。
后续的工作,也会极其繁琐。
到时候这等事情,我可就帮不了你什么忙了。
那可是姚崇、宋璟他们的活儿了。
你呀。
你会有得忙的。
李隆基拿手指点了点秦霄,不假思索飞快的说道:我要让你当太尉、镇国骠骑大将军,统帅天下军马。
新罗这边的府兵驻防如何安排。
还得你和姚崇等人商量着来办。
毕竟在军事方面。
没有人比你更有经验。
秦霄听完这话,不由得一下愣住了。
太尉、骠骑大将军?开玩笑。
还是当真呢?李隆基也回过神来,侧头看了看秦霄。
故作疑惑地道:怎么,你不乐意?秦霄微微地笑了:统帅天下兵马,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知道啊!李隆基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就是将我大唐的七十万军队,全部交给你来管理,保护大唐天下六千八百四十三万的臣民。
秦霄愕然:李隆基,你是真疯还是假傻?这不正有一大票人,甚至包括你自己害怕我功高震主么,还要干这样的事情?李隆基笑了,朗声说道:我算是想清楚了。
有些事情。
你越去回避,他就越来缠着你。
就算是全天下人都猜忌你。
我李隆基也不会猜忌你的。
你这样的人物,皇帝需要,朝廷需要,大唐王朝,更需要。
一个王朝的兴衰自然会有它必然的规律。
虽然古往今来,君王大臣们都在幻想着千秋霸业江山永固,但没有哪个王朝能摆脱得了覆没的命运的。
正如你所说,我很幸运,能坐领这么一座大好河山,我知足了。
我只希望能有一些忠诚又能干的人,和我一起将这个大唐盛世保持、发扬下去。
而你,就是我想到的第一个人选。
如果我连你都信不过不愿意留在身边让你大展手脚发挥能力,那我岂不是就是个昏君了?要是对自己的兄弟,都没有这点胆魄和胸襟,还谈什么包容天下?秦霄不由得呆住了,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千滋百味。
李隆基,这样一个古人,一个自己认识了有十年的兄弟,居然会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他的这番话,怎么听也不该是一个唐朝时代的君王能说出来的!吃惊了么?李隆基看着秦霄一副发呆的样子,呵呵的轻笑,正视着秦霄的眼睛,说道:你不应该感到奇怪。
这些年来,你自己可能不觉得,你对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同时,间接的对这个大唐王朝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从你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在别的地方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东西。
不管是一个小小的娱乐玩艺,还是对整个历史的认识、思考的方式,我都潜移默化的在被你影响。
然后,我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整个大唐王朝、整个时代。
你的眼光很深远,很独特,独特到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人。
你就像是一个站在这个时代身边的旁观者,冷静而又客观的审视着一切。
你料事如神,无往不利;识人如炬,入木三分。
你说,我和你这样的人亲近了这么多年,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我有可能不受你影响么?你再回头看看你身边的人,又有谁不受你的影响?从最开始你遇到的李嗣业,范式德,到你的发妻仙儿,他们的命运几乎为你而改变;上官婉儿,若不是你,她现在兴许就是个死人;墨衣紫笛,这就更不用说了,从黑到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包括你家里的家奴铁奴,到我的妹妹持月——那个从来只想着修道、与青灯古佛相伴终身的女子,如今也安然的愿意服侍你。
那些你接触到的将军、官员、哪怕是一个小卒或是百姓,不管是大唐的还是异邦的,被你杀掉、救活还是提拔、废黜的,因你改变命运改变思想的,还少么?更不用说在高高的朝堂之上你所经历的那些事情,那个时候,你就是在直接亲手的推动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变迁……你也就是一个六尺凡躯,我真的想不通:你身上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影响到这么多的人,从而让整个大唐王朝都烙上了你的一个印记、让整个时代都能记住你?李隆基的一席长谈如同诗歌朗诵一般,却让秦霄听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原来这些年来,自己居然干了这么多的事情……自己一直只想着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就算是碌碌无为随波逐流也无所谓;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举动,无形之中居然如同蝴蝶效应一样,让整个时代都发生了某些变化!神奇、诡异?抑或是梦幻般的不可思议?这一切,都不足以形容秦霄对自己这些经历的感想。
影响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人,从而影响整个王朝和时代,让大唐打上一个我秦霄的烙印……秦霄心里喃喃的想道:我真的干了这样的事情么?其实,我是这样的胸无大志,只是想给大唐盛世添砖加瓦,然后尽可能地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平稳安逸的生活罢了。
眼下李隆基所说的这一切,理应是‘附产物’,现在却比主产品还要出风头。
秦霄略有些沧桑微微一笑,对李隆基说道:其实,我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