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呆十年八年,甚至是一辈子?不得不说,李隆基还是很坦率的说了真话。
可他的这些话,着实让秦霄心里有些打鼓。
封疆大吏、镇边将军在外十余年,是很平常的事情。
当初在朔方军的时候,更大的压力其实在张仁愿身上,自己反倒是甩开了膀子一阵胡干,结果立下了大功,朔方军连连奏捷。
可是现在如果去东北,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李隆基摆明了就是将大唐东北的担子,全副压在了秦霄的肩头上!事关整个王朝的边防与国策,谈何容易!困难与压力倒是其次,问题是……这样的差事,干得好了,是份内之事应该的;干得不好,那就要背上一个大大的黑锅,甚至从此永劫不复!而且听李隆基的话里讲,将‘整个东北的军政要务’都交给自己,那简直就可以说是一个蕃镇之王!历史上,大唐由盛转衰就是因为蕃镇割据、节度使弄权、安碌山之流反叛,搞出了安史之乱——莫非李隆基已经动了心思,要搞什么‘节度使’?想到此事,秦霄忙道:阿瞒,你刚刚说,要将整个大唐东北的‘军政’要务都交给我,这是什么意思?没什么,只是想将大都督府的制度稍微作一番修改,建立军镇节度。
李隆基轻描淡写一句话,让秦霄恍然大惊!李隆基见秦霄面色突变,疑惑道:怎么,有什么不对么?秦霄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只得说道:军镇节度,这样办不好!一点也不好!这样一来。
蕃镇割据就会出现,中央集权变得散漫,地方军阀拥兵自重——这些,你莫非没有考虑过么?李隆基听到这话。
也是恍然一惊,讪讪的笑道:大哥,你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吧?不,我不是就事论事单指河北这一块地方。
秦霄对他这种模梭两可的揣测不作辩驳,而是强调道:不管是哪里,都要有朝廷和皇帝的强力管辖,万不可出现地方军阀与蕃镇割据!如果要搞什么节度使,我第一个表示反对!强烈的反对!而且要是让我当什么节度使,我宁愿背上一个抗旨不遵地罪名被砍头。
也决不上任!李重俊顿时骇然,拉了秦霄一下压低了声音厉声说道:你喝多了,疯言疯语胡扯什么?李隆基也是愕然而又不解的看着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秦霄,喃喃道: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你的反应为何如此之大?秦霄也管不得这许多了,坚持说道:总之,绝不能搞什么节度使!李隆基不解地回驳道:节度使的人选,自然都是忠心耿耿之人。
像大哥你、高仙芝。
薛讷、张仁愿、郭子仪这样的人。
莫非也会有异心么?不,你别这样想。
忠心固然是重要,但是人心隔肚皮,而且人和局势都是会改变的。
秦霄说道:就算眼下的这些人忠心不二绝不会有什么逆举。
可是这一项制度推行下来,你能保证几十年、百余年之后,所有的节度使,都能忠心不二不出问题么?东周是如何走向腐朽的?不就是因为蕃王与割据,最后还春秋战国、群雄争霸么?始皇帝为何强力推行中央集权。
就是因为前车之鉴!阿瞒,这件事情上,你必须要慎重、慎重、再慎重!这是一项关系到大唐百年国运的重大国策!建立军政节度一事,我的立场十分地鲜明——坚决反对!李隆基很少见到秦霄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如此激动、措辞激烈。
更何况,自己现在已经是皇帝了。
秦霄也不顾一切的强力反对这件事情,必然有他的道理。
李隆基拧着眉头细细思索了一阵。
缓缓点头道:你说的这些话,我会让史官与谏官记载下来的,回朝之后,我会召集宰相大臣们细作商议。
你放心,我会仔细斟酌,用心处理的。
秦霄不由得长吁了一口气,马上玩笑说道:怎么我们兄弟之间聊天说话,也要史官记载么?那刚才有人说,要我们找板砖与铁棍帮他干架的,要不要也记上啊?哈哈!李重俊与李隆基都哈哈的笑了起来,气氛总算是不那么紧张了。
李隆基说道:不错,今天是兄弟聊天,并不是君臣议事。
但是有用的话、好地建议,一样值得记载下来,时时鞭策么!大哥,如你所言,军、政之事,暂时还是作个分离地好。
那你可曾愿意到河北去,带兵打仗,收复营州?秦霄心中一叹:终于到了交底、表态的时候了!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我都不能再拒绝了!而且东北那地方,还有我的梦——灭突厥之梦!虽然这个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但努力去争取一下,总比坐想空谈的好!想到此处,秦霄饮下一杯酒,一拍桌子,凛然道:为了帮兄弟挣回面子,我豁出去了!好,痛快!更新最快http://wap.1 6k.cn李隆基大喜,也是一拍桌子,拿起酒壶给他和李隆基倒上一杯酒,三人痛饮一杯:不愧是我的好兄弟,哈哈,当弟弟的打架打输了,还有哥哥出头么!一杯酒饮下,李隆基有些激动的从怀里拿出一个黄丝巾小包,细细展开来,居然是秦霄当年赚予他用那枚患着红线的铜钱。
他将铜钱拿在手上,十分动情地说道:大哥,虽然我现在当了皇帝,可是我从来没有将它扔掉过。
这不仅象征着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这枚用来交易购物的铜钱,也时时提醒着我,要关心百姓生存,关心他们的死活。
百姓手中有没有钱,有没有粮,就是事关国家的大事!只等我回朝。
就会马上改元作——‘开元’!就是这开元通宝之开元!你们看,这可好?秦霄心中一凛:改元‘开元’!想不到,历史有了我地介入,‘开元’这个年号。
也会多了一层意二人自然是连连称好!李隆基细细地收好那枚铜钱,重新怀入怀中,然后认真说道:三哥,丹书铁券碑建得很好,辛苦你了。
但是你叫那些匠人,在碑上加上一行字,就说‘大唐开元元年,唐明皇在此改元立碑,并下誓词与铁券同’;另外。
在碑后,也刻上这枚铜钱——有红丝线地铜钱。
李重俊眯着眼睛笑了起来,点头道:我知道了。
秦霄心中暗自一阵悸荡起来:李隆基,性情还是那样的博大。
他始终担心我心有顾忌,于是又多了这些举措。
我……真的是有些自惭形晦了!不管这是他拉笼人心地手段也好,出自内心的真情也罢,他这个当了皇帝的兄弟,终是待我不薄!且不说为这样的皇帝拼命值得——就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就值得我拼上这条性命。
去东北干他一场了!更何况。
那里还有我的梦想、能为开创大唐盛世做出贡献!中国历史上,难得有这样一个汉唐盛世,我有幸来闯荡一回,若不一展男儿之志,岂不是枉活了这一遭?想到此处,秦霄心中豪情澎湃,凛然说道:阿瞒,不管你是皇帝也好。
是我兄弟也罢,你说话吧,想要我怎么办,我都依了!谢了,大哥!李隆基十分欣慰的点头。
脸上露出了非常满意的微笑,沉声说道:我要封你做太尉、镇国骠骑大将军、赠太子太保、同紫微黄门三品。
钦命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授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之权,全权统领河北道军车大事;另拜你为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幽州行军大总管,统领新组建的左威卫与左骁卫幽州军,收复营州,重建营州!咦——等,等等!秦霄连连摆手:刚才是我们兄弟在说话,不是皇帝下旨吧,我们也没有拜下来,应该不算数的哦?李隆基一愣:怎么了?又有什么地方不对么?军政分开了啊,你只统军事!幽州大都督府会由长史主管政务民生。
秦霄摇头笑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刚才说地那些个名头,太多、太长了,我简直都要记不住了。
什么太尉、太子太保、镇国骠骑大将军,这些名头和官职,我不要。
还有这个,同紫微黄门三品,是什么意思,我居然也听不明白?李隆基不由得呵呵笑了起来:一年前,我将中书省改为紫微省,中书令改称作了紫微令;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改称为‘监’。
以前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就成了同紫微黄门三品。
不要,我不要!秦霄双手同时摆了起来:我不要这么多名头和官位,光抢眼了,却干不了相干的事情。
带兵就带兵吧,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我也不敢当,顶多就只当个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
大元帅你没得推辞了。
李隆基坚持说道:既然不设节度使,河北那边的军镇,我也要有个人统一管理。
而且到时候推行扫清北狄的重大国策的时候,也容易统一意见。
这项重任,你必须挑起来。
整个河北道,数个都督府,全都由你来统一指挥。
这样也好攒起了拳头打敌人不是?免得到时候都督府之间不服调谴,军令混乱,又要上书朝廷请示来、请示去,空费时间,贻误战机。
你的品衔若是不比他们高一些,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我封你做太尉与镇国骠骑大将军,就是这个意思。
秦霄连连道:我说过了,我真的不要什么太尉和镇国骠骑大将军。
这些空的名头,只会让我看起来像个泡沫,光鲜漂亮夺人眼球,却是没有分量。
我还是干点实事吧。
既然大元帅无可推托,那就大元帅与大都督吧!如果我没记错,幽州大都督府是上府,大都督应该是正二品吧?其他地那些都督府地都督们也还是比我低一阶。
够了!李隆摇头苦笑:宰相也不当了?秦霄哂声一笑:我长年在幽州带兵打仗,不能参预国事,也不到阁部议事,宰什么相?不要!李隆基不由得对李重俊笑道:三哥你看。
这人真是死脑筋吧!哪里有带兵出征的大元帅、大都督不授加衔虚职的!秦霄笑道:你不是前不久才裁汰官员精兵简政么?什么试官、员外官、检校官都撤了,还给我这么多虚职干嘛?我这个人,喜欢简单。
那些加俸禄、加声望、听着漂亮的名头,不感兴趣。
好吧,如你所愿。
李隆基无可奈何地笑道:钦命河北道行军大元帅,主理河北道军国大事,授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之权;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兼幽州军行军大总管。
嗯,就这样,行了么?还不行。
秦霄挑嘴一笑。
气得李隆基差点跳了起来。
我靠,你还想怎么样?李隆基居然扔出了那句三年未用过了的口头禅,让秦霄听来感觉一阵亲切。
秦霄笑道:你别激动。
我的意思是,我光棍一人去幽州,肯定屁事也干不了,我得找你要人。
李隆基长吁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事。
这个不用你说,我心里也一直盘算着了。
幽州军重组,我听从了姚崇等人从长安寄来的上疏建议,就在河北地方招募兵勇训练。
这样一来。
就可以避免士卒南北调动上蕃戍边之苦。
左威卫大将军。
自然还是李嗣业,他虽然重伤,但好在性命无虞。
这个铁汉子不仅是你地好兄弟,我也十分的喜欢,这个你应该不会有异议吧?没有异议。
秦霄点头道:不过,同样的话我还要再说一次。
你这次在河北推行‘募兵制’,也是诱发形成地方割据的一个原因,你可要慎重。
嗯。
我刚才也正准备说起。
李隆基点头道:这个我肯定会注意的。
其实这几十年来,大唐地府兵制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根源就是在土地的‘均田制‘身上。
接下来地几年里,我会着手解决均田制之下,大唐国内存在的一些土地问题。
我中原是农业大国。
如果土地出了问题,那可就是不好办了——这些是后话。
先不谈。
还是接着说我们地事情。
秦霄道:嗯,你讲。
如果有我不满意的,我可是会不客气的指出来。
可以,事情就要这样商量着办嘛,军事上的事情,你也比我清楚。
李隆基说道:三年前我就说过了,我不忌惮你拉帮结派。
事到如今,我依然是这样一句话。
你用惯了的人,想要谁,我就将谁给你。
左骁卫在薛讷手上损失惨重,差不多要全部重组。
我将李楷洛给你。
李楷洛本是契丹酋长,但他对我大唐忠心耿耿,值得信赖。
如果让他到幽州在你手下去办事,应该会有奇效。
好,这个人我满意。
秦霄赞同道:文职呢?其实我更关心文职组合!因为东北那地方我并不熟,而且我三年没有带兵了,许多事情免不得生疏。
不明地理、不懂风俗、不懂敌情,是打不了仗的。
放心,我早安排了。
李隆基自信满满的微笑起来:范式德,你的老熟人,博学多才之人,两年前我就将他扔到了幽州,担任司马。
他对北狄的语言风俗比较熟,可以给你很大地帮助。
而且幽州府里,也有许多地官将可用,你到了就知道。
另外,我还给一个最有用的人给你。
谁?秦霄心急追问。
李隆基笑了起来:就是你经常指着他骂的‘老牛鼻子’金梁凤,金先生!这个老家伙的本事,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呵呵,行!让他当行军长史吧!秦霄心里暗自发笑。
这个老道士,可以说是个精通五花八门、精虑深远、擅长诡计、精于谋略,简直就是个天生的军事天才,生来就是做军师的料子。
好,没有问题。
我封他为钦命河北道行军大元帅麾下行军长史,参同河北道军国大事。
李隆基大方的点头赞同,接着说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一次,我是狠下心来要打胜仗了。
高力士你熟吧?本来这次一直跟在我身边的,但我将他留在了河北。
我会任命他作河北道钱粮大使,专司供应你地粮草、军器、马匹与军饷。
若是稍有怠慢饿着了士卒与战马,你就给我一刀砍了他,不用给我面子!到时候,我再换人!再不满意,再砍!一直砍到满意为止!这些话,我也是跟他说过的。
秦霄点了点头,心中想道:高力士早些年就与李隆基关系密切了。
在东宫的时候,就是詹事府主管太监,现在应该权力威望不小了吧?让他这样的心腹大太监在河北筹措钱粮军需,也足以见得李隆基的决心了。
只是……真地想砍就能砍么?呵,话是这么说,砍了他,还不就等于是刷你李隆基的耳刮子!太监么,那就是皇帝地内侍心腹!不过,就算是不能砍,有李隆基的这些话和这个‘钦命’的头衔扔在这里,就足以吓死一片河北道的将官了,看谁还敢怠慢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