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盛唐风流武状元全集 > 第343章 争锋相对

第343章 争锋相对

2025-03-30 18:01:21

所有人的眼光,都转移到了太平公主的身上。

太平公主微欠了一下身子,拱手道:启奏陛下,臣妹令月,有话要讲。

李旦点头:镇国公主请讲。

谢陛下。

太平公主缓缓走出两步,来到了朝堂当中,徐徐说道:臣妹以为,窦大人与郭大人所奏,皆有道理。

都是一腔赤诚,为国为民着想。

北方之地,事关中原门户、大唐安危,确实不容疏忽。

二位大人举荐的人才,张仁愿、郭元振、薛讷,以及秦霄,臣妹以为,以秦霄最为适宜。

此言一出,满堂的人都不说话了。

秦霄的心里突突的跳了起来:太平公主,你终于是信我不过,也想要将我撵出长安了?秦霄瞟了一眼李隆基,只见他微低着头,只顾看着自己的鼻子,脸上的颜色已是有些不好看。

郭元振还是趴跪在地上,伏地不起;窦怀贞退到了一旁,得意洋洋的满脸冷笑。

李旦依旧是那副天塌也不变色的老脸,缓缓道:公主为何这样认为,具体有何高见,不妨细细说来听听。

是,陛下。

太平公主缓缓的踱了一下步子,目中无人的往百官脸上扫视了一眼,然后满怀深意、似爱似恨的多看了秦霄几眼,朗朗说道:前番陛下已经认同,如程伯献、李嗣业等这类勇将,不可胜任幽州大都督一职,此事已作公论。

然张仁愿,也不适合此职。

原因有三。

其一,张仁愿年岁已高,在外戍边一年有余,身多疾病,目下刚刚回到中原养病。

若朝廷强令他带兵出征,张仁愿固然不肯推辞。

但是他到了幽州之后,如若身体不适力不从心,岂不是要坏了国家大事?其二。

就算张仁愿老而持重,身体无恙,然陇右道军镇大事,唯唐休璟、张仁愿、郭元振三人最熟。

唐休璟年逾八旬,虽然勉强坐镇陇右,终不是长久之计,郭大人必须坐镇兵部,也不宜离开。

陇右之地。

迟早还是要启用张仁愿。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张仁愿的立场模糊,并非陛下心腹爱将。

东北不比陇右,此地最有可能形成拥兵自重地军镇割据。

臣妹斗胆,不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然此事,亦不可不防!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顿时哗然一片。

当今天下,也只有太平公主敢这样直言不讳的称张仁愿‘立场模糊’并妄自猜度他有可能‘拥兵自重’了。

李旦皱起了眉头,一摆手说道:肃静!岂(且)听镇国公主将话说完。

谢陛下!太平公主拱手拜了一揖,脸上泛起得意的冷笑,继续说道:兵部尚书郭元振郭大人,自荐去幽州,臣妹以为,也最为不妥。

兵部事关我大唐全国百万兵马调度。

肩负四方边关防务与兵力的调配。

如今郭大人提出愿赴北疆,实乃弃大取小。

得不偿失。

郭大人理应在朝中坐镇兵部,调兵谴将,分配粮草军器,指挥幽州作战事宜。

而不是徒逞匹夫之勇,要去东北杀敌。

兵部要的是一个统筹全局于高处置方略的尚书。

而不是一个蠢蠢欲动只知道徒逞武勇的蛮夫。

郭元振顿时气得浑身发抖起来,却仍是跪在地上伏地不起。

屁股一阵发抖。

满朝的文武百官,似乎都听到了太平公主狠狠扇在郭元振脸上的大耳光,心里都有些替郭元振难受起来。

太平公主对于兵部尚书一职旁落,一直耿耿于怀心中不满,此时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机会,自然免不得要狠狠奚落郭元振一番。

窦怀贞在一旁奸笑起来,就差拿出一面旗帜,作花痴状摇旗高喊‘公主好棒’。

李旦地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不管怎么样,当着满朝大臣辱骂一个三品宰相,太平公主的确是有些过分了,甚至可以说是旁若无人。

可事实就是,连皇帝也只能对她的这种态度持默许态度,也难怪太平公主变得越来越有恃无恐,权欲不断的膨胀。

这与李旦的纵容也不无关系。

到了今天,秦霄上朝亲眼见到了太平公主的嚣张气焰之后,才明白李隆基前几天为何忍无可忍的那么暴怒了。

的确,太平公主地这种做法,换作秦霄自己是太子,也会难以忍受。

秦霄静静的站着,面上全无表情,心里暗自沉吟:好吧,说了这么大一通,无非是要将我秦霄扔出去。

别兜圈子了,快作‘结案陈辞’吧,我认了,你也别再糟蹋其他人。

去就是,带着全家老幼去幽州,远离长安这个是非之窝!太平公主有些得意的挑了挑嘴,露出了一个自以为能够倾城倾国完美笑容,继续说道:并州长史薛讷,就更不用说了。

仗着父亲的威名与功绩,一向孤傲得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他在幽州多年,只顾私下里培养亲信,拥兵自重,贪污粮饷、鞭笞士卒,也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郭大人说与他私交甚厚,这本就是凭着一己之私举荐不良之徒。

臣妹以为,薛讷此人,连并州刺史也不够格了,既然陛下念及他父亲对大唐立下的功勋,便赐他不死,解甲归田即可。

秦霄心中已然升起了一些火气:太平公主,我算是见识到你的狂妄与自大了。

就算是圣后,当年在辅助唐高宗的时候,也不见得有你这样地霸道。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皇帝指手划脚教他该怎么做事。

这也难怪,为什么上官婉儿说你有野心、有能力,却远远比不上武则天。

你的确是差了一点,最起码,如此锋芒毕露不尊重皇帝,只会招来祸事!秦霄想这些的时候,心中早就揪成一团的太子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愤然出班跪于朝堂中,凛然道:陛下,儿臣有事启奏。

李旦地脸一阵青绿的变幻不定,勉强缓了缓语调,平静说道:太子有何话讲?起来说话。

谢陛下!李隆基站了起来,一抖袍,大声说道:镇国太平公主殿下,窦大人。

郭大人,满朝臣工!北疆之事,乃大唐军国大事,需要详加计议,众位臣工一起议论商讨。

原本,皇帝陛下将诸位齐齐召来,也是此意。

勿以己论废人言。

我以为,镇国太平公主的话,含有太多个人情感因素,有失公充,不可当作公论。

张仁愿有能力,有资历,足以胜任幽州大都督一职。

然镇国太平公主在没有任何证据和调查的情况下,妄自猜度他立场不定,忠心不够。

这本身就是荒谬和不负责任地!张仁愿为将多年,体恤士卒,立下无数赫赫战功,人所共知。

他若是不忠心,安能身先士卒在西北与突厥人浴血奋战?他若是不忠心,安能不顾疲惫老残之躯,继续镇守北庭?我说这些话,不是针对镇国太平公主,而是就事论事。

我以为,张仁愿忠心不容怀疑。

就算是有待调查。

也不可凭着一己私言妄下定论,如此对三朝老臣诽谤。

岂不是让天下将军都要寒心!你!…本书转载1 6K文学网www.1 6k.cN…太平公主顿时气得发起抖来,恨不能冲上去撕了李隆基。

朝堂之中的气氛,变得极是尴尬和紧张起来。

李旦都有点坐不住了,差点跑下龙椅,下来扯住李隆基让他不要再这样大放厥词了。

可是李隆基今天,像是王八吃称钝铁了心了,非要将嘴仗打到底。

他无视太平公主地震怒,继续说道:不过,正如镇国太平公主所言,张仁愿要时刻准备接替年岁已高的唐休璟,再赴陇右,确是不太适合又调去幽州。

扇了一巴掌,马上又拍拍马屁。

太平公主的脸色,变得难看极了。

李隆基目不斜视,继续说道:兵部尚书郭元振,一直勤勤恳恳在兵部操劳,我大唐国防事务,全赖他主持方定。

我也不同意郭大人自荐去幽州。

但我以为,郭大人之所以自荐,是出于一颗忠君爱国拳拳赤子之心,并非是要逞匹夫之勇。

试想,郭大人统领兵部尚且自顾退缩,满朝地将军,谁还肯毛遂自荐去幽州?郭大人用心良苦,望陛下圣裁,满朝臣工明鉴。

郭元振顿时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磕起头来:陛下,太子所言,正是老臣心中所想。

微臣赤胆忠诚,只愿我大唐边疆安宁百姓安乐,食君之禄分君之忧,除此之外微臣绝无他意!秦霄心里一阵激动:说得好哇!李隆基,的确还是有几份内才地。

这一次,不是泼妇骂街了,而是……根本就是拎着太平公主在扇耳光。

这小子,胆气越来越足了啊!太平公主已然气愤难当,半裸的酥胸一阵剧烈起伏。

秦霄看着好笑,暗自道:34,36,又变成34了,嘿,马上又36!(某猥琐男正在观察太平公主地胸围)李隆基说到这里,语调也慷慨激昂起来,双膝一跪,拜倒在堂前,凛然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薛讷乃是将门忠勇之后,为人品行多年来已得到幽州官兵百姓的认同。

就算少有劣迹,也无伤大雅,不可掩盖他在军事上的才能。

此时用人之际,只要皇恩降临,他必能扬长避短,奋发图强不辱使命。

更何况,此人在幽州十余年,比任何人都熟悉此方的格局与势态。

不管是张仁愿、郭元振还是秦霄,此番前去,都必须要有极长地一段适应时间。

而薛讷只要上任,就可以马上整顿兵马,大战奚与契丹,重扬大唐国威。

儿臣愿以太子之位作保,保举薛讷为幽州大都督!李隆基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都要抓狂了!顿时一阵唏嘘之声大起。

连太平公主也有些惊疑起来,这小子,今日莫非吃错药了?以‘太子之位’作保,哪有人干过这种事情的啊?薛讷如果兵败,李隆基就要滚出东宫……很明显,他这是要‘梭哈’了,顾不得许多。

一把赌上去!只有秦霄明白,眼下的形势,已是极不利于自己和李隆基。

太平公主的这一番话,可谓是咄咄逼人,不容商量。

虽然她还没有夸张到直接下令让秦霄统兵前往,但是……也几乎只差这么越俎代庖了!李旦,也似乎找不出不同意地理由。

事到如今,李隆基也只能全豁出去了。

如果秦霄被调离长安,他就没了底牌。

没了王牌,没了胜算,跟被废太子几乎没了什么区别。

眼下,他只有提前扔出这张牌来 耍泼一般的赌上自己的太子之位,将秦霄留在长安,留在皇城御率司。

郭元振听到此话,也大肆磕起头来:陛下,微臣愿意以尚书之职与一家老幼性命作保。

举荐薛讷为幽州大都督!看到这样的情形,兵部的几个侍郎、侍中,和李隆基为数不多的铁杆亲信,也纷纷追随郭元振拜出班列,齐齐道:微臣附议!愿以一家老小生家性命,保荐薛讷为幽州大都督!李旦惨了。

很惨。

这一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没有给他这个皇帝什么台阶可下。

太平公主的话咄咄逼人。

李隆基抛出了底线要以太子身份做赌注。

不管李旦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势必得罪其中一方。

玩太极?搞平衡?这一次……怕是有些玩不转了!李旦求救一般看向秦霄——你小子快出来说句话啊!你自己愿不愿意去?现在就在你和薛讷二人之间有争论了!秦霄哪里会不明白?于是在所有人眼光的逼视之下,步出了班例奏道:陛下,微臣有事启奏!李旦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爱卿请讲!谢陛下!秦霄也是目不斜视,朗朗奏道:窦大人举荐微臣去幽州为国效力,微臣诚惶诚恐,愿意前去为国解难,为君分忧。

太平公主所言,也极有道理。

张将军与郭大人,都不太适合去幽州。

其实只要陛下一声令下。

微臣必定万死不辞赶赴东北,上任幽州。

然正如太子所言,微臣去了幽州,少不得要花年余地时间调兵、谴将、赶路和适应幽州的军事部署,熟悉奚与契丹的作战风格。

从头认识东北战况的形势。

薛讷与臣有一面之交,微臣以为。

虽然不知他为人品性如何,然此人比臣更加能够胜任幽州大都督一职。

若陛下差臣前往幽州,也不敢担任大都督一职,只敢当薛讷副手。

综上所述,微臣以为。

可举薛讷为幽州大都督,微臣为副都督或是统兵大将军。

如此可保幽州无虞,有战必胜,不负皇恩。

李隆基心中斗然升出一股冲动,恨不得要抱着秦霄大亲两口,心中连连喊道:高明、高明啊!既不推诿,也不冒头。

副都督?你以为全天下人都傻了啊,你当副都督,薛讷当大都督,嘿!借他薛讷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哪!偏偏又只有薛讷能够全盘打理幽州,的确比秦霄更加适合。

我再进言说几句,如此如此……哇塞,这样整一出,真是天衣无缝了!想到此处,李隆基不等李旦和太平公主反应过来,马上又奏道:陛下,儿臣以为,秦大都督的话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秦大都督肩挑皇城御率司这一重担,负责朝廷安全、肩负都城长安地治安与稳定。

他若是去了幽州,连长安的稳定都没有保障了,还谈何边疆稳固?试想,满朝上下,除了秦大都督,谁能将皇城御率司地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谁有如此的威望镇守南北二衙?请恕儿臣无礼,若是秦大都督去幽州当个匹夫般冲锋陷阵的副都督,才是真正地大材小用、因小失大。

秦大都督此举,根本就是哗众取宠、推卸责任。

陛下万不可应允!明明是一番骂辞,可所有人都听出,李隆基是在褒赏秦霄。

秦霄心里也一阵好笑起来:好你个鬼崽子李隆基,这时候也不忘挖苦我两句。

敢情是在为前几天我揍你的事情报仇么?太平公主见李隆基与秦霄一唱一合地闹了起来,心中早已是憋闷之极,上前几步站到李隆基身前说道:陛下,臣妹以为,太子所言,有失偏颇。

皇城御率司固然重要,但也并非是除秦霄之外无人可以胜任。

南衙大都督薛崇简,一向忠心耿耿忠君为国,而且薛将军长年统兵带将,负责皇城禁卫,不仅熟络于军事,而且在军中威信也算足够。

正站在班例里的薛崇简听到这番话,不由得浑身发起颤来,忙不迭的跪出班例奏道:启奏陛下,微臣无才无德,忝居南衙都督之职尚恐不能称职,日夜难以成眠。

正有意辞去南衙大都督一职……皇城御率司大都督,微臣是想也不敢想!若如镇国公主之言任命微臣为皇城御率司大都督……微、微臣,也只有辞官归田,不再出仕!太平公主顿时差点跳了起来,眼睛喷火一般地瞪着薛崇简,左、右眼球里几乎就写着每人都能看懂的两个字——‘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