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个人风格(2)

2025-03-30 16:53:07

二战后的汽车行业领导者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能力去度过混乱的局势。

对本田来说,这种能力仿佛是一种神奇的药物,流淌在公司这一机体的血管中。

他所传达的一个简单的信息,能够让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理解,而且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也都能理解。

本田宗一郎和艾科卡在1975年会晤时,这位日本商业巨头给艾科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拥有一种公开的风格,这让他更像是一位知名政治家,而不像公司领导人。

本田是一个天才,多年后艾科卡回忆道,他很像老亨利・福特。

一个人能够建立一个如此巨大的汽车公司,同时又能够依然如此脚踏实地,这让艾科卡非常惊讶。

艾科卡认识很多势力非凡的人,从亨利・福特二世到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但是,他从来没见过有谁能独自组建一个像本田这样庞大的企业。

这让这个美国人内心深处萌生了一种新的抱负。

艾科卡是他们当中,沟通能力最高的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争取克莱斯勒贷款担保的辩论中,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务场合发言风格。

艾科卡是一位完美的即席演说家--他能够在广播讲稿编发完成之前,将复杂的问题概括为原声摘要进行播出。

他在讲话时从不使用行话,他总能为克莱斯勒或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每一个情况找到独特而切合实际的比喻,正是艾科卡在谈到来自日本人的竞争时发明了实力对比悬殊的赛场这个短语。

在一次采访中,艾科卡谈到:一个如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日本--的新世界,一个没有其他任何公司在采用纯粹的放任政策的世界……这场较量展开的场地并不平坦,相反,局势严重地倾向于对日本有利的一边。

有一次,当被问及他是否将改进第二代克莱斯勒微型面包车时,他说:不不不,我从野马学到这一点,要学会见好就收。

但是,到20世纪末,汽车业的公司领导们都通过夸张的笑容来强调自己的某个观点。

艾科卡抽的是Ignacio Hoya雪茄,开会的时候,他会向下属们晃动自己抽的烟。

他是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即使对他在福特汽车公司时的上司们也是如此。

无论你在公司处于什么样的职位,他都会让你有一种冲动,想立即出门,向你出门所遇到的前10个人推销出一辆福特汽车,福特公司的一位高管人员说。

在销售会议上,他简直就是个天才,威廉・克莱・福特在他的口述历史项目《回忆录》(Reminiscences)中回忆道,如果他要说明一件事,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魔术师。

他会向你推销任何东西,并运用他的富有销售技巧的语言、逻辑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说法,他对很多事实的记忆以及运用这些事实的能力总是让我想起鲍勃・麦克纳马拉。

他是一位非凡的推销员,非凡的天才。

艾科卡是20世纪60年代那个投机时代的实业家,他对自己那个时代的汽车业起到的作用,等同于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对拳击运动起到的作用。

他鲁莽、厚颜、爱吹牛--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新的条理清晰的讲话方式;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大公司的最高领导者都缺乏激情、默默无闻,而他则似乎有种天生的能力,总能制造头版头条新闻;艾科卡在底特律汽车公司的那些沉闷低调的高管人员当中显得鹤立鸡群,而让亨利二世终于无法忍受他的,还有他很多其他方面的性格。

在二战后美国、欧洲和日本形成的那些缺乏鲜明个性的大公司里,人们的个性正在逐渐被埋没。

美国的《退伍军人法》(GI Bill)让数万名退伍军人在战后涌入大学,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管理领域已经充满了各式天才。

同前几代注重收入的经理人员相比,他们的年纪大一些、也更加重视目标。

就是在那种前个人主义年代,艾科卡开始在福特汽车公司崭露头角。

在福特守旧的公司文化中,他一枝独秀,他的沟通技巧让他在公司中聚集了深厚的人脉,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让他得以在20世纪70年代向亨利・福特二世的最高权威发起冲击。

正是艾科卡这种个人的领袖气质在20世纪80年代拯救了克莱斯勒。

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实业家能够通过解决克莱斯勒的问题来振奋整个国家的精神。

克莱斯勒的前任林恩・汤森或约翰・里卡多做不到,通用汽车的毫无生气的罗杰・史密斯和福特的菲利普・考德威尔也做不到。

由于缺乏雄辩的口才,这些汽车业领导者都没能实现伟大的梦想。

个子矮小、短促尖声、发音不清的史密斯没能在10年的时间里改变通用汽车公司的文化,尽管他提出了一项空想计划试图做到这一点。

史密斯自上而下重组了通用汽车公司、进行了几次大胆的收购,并发布了一个全新的轿车系列--水星。

但是,他根本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福特公司董事长亚里克斯・特罗特曼试图发起一项名为福特2000的大规模全球重组计划,但是,这个总是郁郁寡欢的苏格兰人并没有超凡的个人领导能力去实施这一计划,在2000年还远远没有到来的时候,这项计划就陷入了沉睡。

特罗特曼想方设法要集权,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差点毁了福特公司。

这是一次领导上的失败,它让这个大公司陷入了混乱和茫然,并走向了危机。

史密斯和特罗特曼都不具有灵感,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缺乏洞察力。

亨利・福特二世和本田宗一郎一样,他们对自己手下职位最高的副手们都是脾气反复无常,但是对普通员工则是仁慈的领导者。

德国人艾伯特・卡斯珀斯(Albert Caspers)后来成为福特欧洲部总裁,他还记得当年魔鬼老大如何让他放松情绪的。

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正负责管理黑尔伍德(Halewood)(英国的一个工厂),他乘坐一架湾流飞机(Gulfstream)来这里。

那一年我40岁,当时非常紧张。

从质量、劳工关系和整洁度等各方面,我们都是最差的一个福特工厂。

飞机停稳了,我站在停机坪上,舷梯放下来,我在心里默默地准备自己很短的发言。

但是,一切都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福特先生走下飞机,他跟我说,\'嗨,阿尔,你好吗?\'听到这样的问候语,你会说什么?我原以为,这会是非常正式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