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海姆从本田宗一郎那里学到,给员工设定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设定跨公司范围的大目标。
对本田来说,这个目标就是赛车--在TT和勒芒车赛中获胜。
现在,冯・金海姆为公司设定了艰巨的目标。
在他如今已经成为宝马传奇精华内容的发言中,梅赛德斯-奔驰的字眼根本没有出现过。
但是,多年后,宝马公司的人在开始讲话时往往还会提起当年那令人肃然起敬的一幕,他们会说:正如冯・金海姆当年在加米施所说过的那样……正是在加米施精神的鼓舞下,宝马7系在1986年的升级版E-32首先装配了12缸发动机,而后才装配了V8发动机。
在1983年E-32即将设计完成的时候,负责车身设计的工程师威尔弗里德・鲍尔(Wielfried Ball)觉得车身过窄。
他制作了一部样车,这部样车比原来的设计加宽了厘米,并缩短了一点。
然后他去找赖策尔,后者又去找冯・金海姆,冯・金海姆说,公司会进行这样的改动,哪怕这意味着要增加几百万马克的研发费用。
今天,宝马公司的工程师说,宝马7系高贵的外形是它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E-32刚推出的时候,捷豹(Jaguar)的XJ12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款装配V12发动机的轿车。
冯・金海姆决定,新的宝马7系需要装配V12,而且越快越好。
V12是在直列式V6两年后、V8一年后推出的。
这不是个明智的决策--福特公司的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当然不会支持。
但是冯・金海姆很坚持。
V12将成为与梅赛德斯-奔驰相抗衡的又一个保留项目。
20世纪80年代末,宝马的工程师马克斯・赖斯伯克(Max Reissboeck)在开发3系的E-36版,该车型将在1992年面市。
赖斯伯克是一名汽车爱好者,他为自己制造了一部小型的客货两用轿车,这部车是在当时的E-30版基础上,将顶篷加长、将货厢拉出改装而成的。
他开这部改装车去上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甚至冯・金海姆也听说了,他跟赖斯伯克说,自己想看看他的车。
冯・金海姆非常喜欢这辆车,他当场就决定,公司要制造这种车,他让赖斯伯克把这辆车作为样车送给设计部门。
这成为宝马的第一个旅游车型,宝马的车主从此有地方放滑雪板和其他物品,而不再需要绑在车顶上。
就在推出7系的同时,宝马集团研究与创新中心FIZ(Forschungs-und Innovationszentrum)成立了。
这个玻璃与钢结构的研发中心位于慕尼黑,它的成立,首次实现了历史上汽车公司将研究、开发、物流和质量控制等环节集中在同一建筑内。
FIZ耗资12亿马克,聘用了6 000名工程师,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汽车技术中心都是受到它的启发而建立的。
克莱斯勒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成立的设计中心就是仿造金海姆的FIZ而建立的,该中心是艾科卡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
1992年,宝马决定在美国设立一个装配厂,冯・金海姆再一次扮演了梅赛德斯的领路人。
宝马在南加里福尼亚州斯巴达堡(Spartanburg)建立工厂生产Z-3双门跑车以及后来的其他车型。
梅赛德斯很久以前曾经宣称,公司决不在美国制造汽车,在坚持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在宝马建厂后不久,也在阿拉巴马州万斯(Vance)也设立了生产厂。
我们必须要保持、维护并建立我们在美国市场上取得的地位,冯・金海姆说,仅凭在德国,这将越来越难。
宝马和梅赛德斯之间的交手与日本的本田和丰田之间并无二致。
梅赛德斯和丰田都是成立更早、规模更大的公司。
如果没有来自本田和宝马这两个更加迅速、敏捷、更具创新性的公司的竞争,梅赛德斯和丰田可能会因为自满而远不具备如今的竞争力。
冯・金海姆还为宝马引进一种制造文化,除设计和营销以外,制造是第3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由于早期在机加工工具行业的从事管理,他非常重视质量和工厂内生产的柔性,宝马公司内部的这一理念与后来的终极驾乘机器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当时,著名的丰田生产体系致力于消除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宝马则成为世界上最具适应性的汽车制造商,它能够按客户需求制造无数版本的车型。
宝马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以客户为导向的销售与生产过程,这对诸如物流等环节的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装配线上绝不会出现两辆完全相同的宝马车。
客户化概念使宝马的客户可以设计自己想要的车型。
到2000年,宝马在照单生产数量上已经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公司可以比其他制造商更晚接受客户非常个性化的订单,这种能力直接来自于冯・金海姆所倡导的柔性制造。
冯・金海姆为宝马设定了一个愿景,他知道,宝马必须要正确行事。
他说: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人们--对待我们的客户和供应商,所有来信必须在当周回复,我们必须有礼貌地对待供应商,这种情况在前些年是看不到的。
有些装配商将他们的供应商逼上了绝路,但我们必须要拿出正确的态度。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宝马在使用电子部件方面走在了前列。
当年在做机械工具生意的时候,(我记得曾跟梅赛德斯-奔驰的人谈过),梅赛德斯的一位管理者告诉我,\'我绝对不会采用电子部件\'。
于是冯・金海姆将这个想法搁置起来,将来择机再用,几年后当他接手宝马时,他立即就着手将电子控制应用到自己的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