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1945年所经历的那场巨大的灾难成为本田宗一郎这种天才的滋生地。
他崇尚简朴和机遇,这与东京在二战之后的困境是分不开的,当时,东京被炸得满目疮痍,食品、药品和燃油都非常紧缺,汽油实行严格地定量供给,黑市也因此滋生蔓延开来。
汽车没有足够的燃料,所以,战后残存的铁路系统被迫超运力运行,并且,因为缺乏燃料,火车动不动就要停车。
本田对于同人群一起被困在半路深恶痛绝,他自己有汽车,但是由于严格的汽油销售控制,他没法开车。
为了代步,他在一辆自行车上安装了一台50cc的汽油发动机,以前在日本军队中它被用来带动发电机。
后来,他开了一个小店,专门在自行车上装配剩余的发动机,不久之后,他的店就拥有了大批的顾客。
在发动机用完之后,他又开始自行研制,不过,他的做法遭到批评,人们对他在汽油紧缺的时候却在制造烧汽油的机器感到很气愤。
本田对此的解释是,他的这种助动车效率很高,非常值得制造和销售。
在战争末期,本田曾经营活塞环业务,用那时候积累下来的资金,他买了一片林地,从砍伐的松树根中提取树脂。
一弄到汽油,他就会向其中掺入这种树脂,以延长当时非常短缺的汽油的使用时间。
能在战后生存下来,本田宗一郎靠的就是想方设法利用少量的资源产生尽可能多的成果,这一经历对他的事业和公司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5年后,本田公司位列世界汽车制造商第一集团的一个法宝就在于其燃油效率较高的发动机,本田发动机也将永久性地改变汽车业。
对本田宗一郎和本田公司来说,决定性的时刻在他退休的那一年,即1973年到来了,这就是CVCC发动机的开发完成及应用。
这款发动机的研发进行了20年,当时,装配该款发动机的新款本田思域(Civic)小型车一经亮相,就为所有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打开了美国市场。
本田汽车公司对全世界的汽车制造商构成了威胁,它不再是那个好高骛远、无足轻重的摩托车制造商,而成为日本车进军美国市场的标准的任务执行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亨利・福特二世和本田宗一郎都是亨利・福特一世的继承者,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他的孙子,而另一个是他精神上的儿子。
本田于1906年出生于日本的滨松(Hamamatsu)附近,他的经历与亨利・福特一世在20世纪下半叶的经历非常相近。
亨利・福特是本田心中的英雄,本田在很多方面都与亨利一世相像:宗一郎的父亲是一名乡村铁匠,亨利・福特一世的父亲是木匠;亨利一世和本田宗一郎都没有接受太多正规教育。
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两人都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各自名字命名的公司也都是在他们分别超过40岁之后才开始起步腾飞。
跟亨利一世一样,本田也讨厌看书和写东西。
他们都是天生的工程师--充满激情、富有直觉力、自学成材。
但是,在机械方面的天才之外,他们两人都表现出一种领导才能。
福特和本田天生都有一种对周围人的感染力,这种天分比任何经过学习得来的管理风格都更加高效。
16岁那年,本田宗一郎来到东京,在Arto Shokai维修店开始了他的学徒技工生涯。
在东京工作的几年间(他还在这里经历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本田发现自己对汽车机械和赛车很感兴趣。
他帮Arto Shokai维修店制造赛车,后来加入车队,驾车参加比赛。
在这里他做得非常好,几年后,老板就帮他在滨松开了一家分店,最初这个分店只有1名雇员。
本田一生性情粗暴,他饮酒过度、沉迷女色、驾车鲁莽。
在滨松,他声名狼藉。
一天夜里,他喝醉了,驾车带一名年轻的艺妓冲出三楼的窗户,差点送了她的命。
还有一次,他的车上坐满了年轻姑娘,而他把车开到了一座桥下!最初,本田年纪轻轻,又没拿到高等教育文凭,这些都是他开展业务的不利因素。
这种感受让他非常痛苦,这成为他对日本社会吹毛求疵的源头。
在他自己的公司里,本田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力量,在鼓励和提升年轻工程师的时候,他从不考虑他们的教育背景。
维修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本田的员工慢慢增加到50人。
但是,总是修理别人制造的东西,这让他不耐烦起来,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真正赚钱的是制造业。
于是他从自己天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入手,研究出一种新方法,采用铸造金属轮辐代替日本当时盛行的木制轮辐,并取得了专利。
不久,他就开始大笔地收取专利权税。
本田还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要制造汽车。
有一次,在滨松的马路上,他看到一辆亨利・福特公司生产的T型车飞驰而去,他立即穷追不舍,后来摔倒在地,他深深地把车上滴下的一滴机油的气味吸进鼻子,他吸得很深,像履行宗教仪式那样庄严。
这个年轻人热衷于速度,到20世纪30年代初,他已经成为一名狂热的赛车车手,他能够制造用于比赛的汽车,对发动机和汽车设计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本田对汽车比赛的热情在30年后再度被点燃,本田公司进入了一级方程式比赛。
1936年,在东京和横滨之间进行的日本公路车赛最后一圈之前,本田的车发生了碰撞事故,自那时起,本田本人的赛车生涯划上了一个句号。
受伤在家休养期间,本田决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公司业务当中去,当时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1934年在他28岁的时候,本田决定在山下市制造铸模活塞环。
这在当时是个不错的主意,世界上每一台内燃式发动机都需要活塞环,而这个部件的原材料成本极低,所以前期的成本投入很低。
本田租了厂房,购买设备,招聘了50名工人,但是,这个制造公司的启动却并不顺利,成功地铸造活塞环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为铸造轮辐的方法获得过专利,但是活塞环的问题却不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