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改变你的生活:每个人的经济学 > 第16章货币和银行业(3)

第16章货币和银行业(3)

2025-03-30 16:25:22

当然,政府仍旧充当关键角色。

政府担保对货币的广泛接受至关重要。

政府牢牢控制硬通货的印制和发行(通过银行系统提供给经济体系)以预防伪钞和其他犯罪。

而且政府管理者监督着私人银行的货币创造活动,在银行系统需要的时候注入额外的货币,试图预防银行崩溃和其他金融危机。

但是日复一日的创造和分配货币是当前私人银行和其他控制信贷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而且它们的活动依次被相同的动机驱使,这种力量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整体,那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戏法现代银行系统凭空制造出货币。

这个过程也许是已发明的戏法里最令人震惊的。

——乔赛亚·斯坦普爵士,英格兰银行主席(1927)银行制造货币的过程如此简单,以至于理智都被遏制。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美籍加拿大经济学家(1975)现代银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的产物。

早期消费者把现金存进银行是因为存放安全,而且在需要购买时能提取出来,他们为这种服务支付费用。

银行家们意识到大多时候顾客们的钱都懒散地躺在金库中。

为什么不把这些钱贷给那些借款的人从而赚取利息呢?只要银行的储户乐意把钱存在银行,那么银行就能通过放贷赚钱。

如果有些储户同时提取存款,那么银行就有麻烦了(通常当储户对银行的稳定失去信任时,这种情况就会时而发生;当恐慌的储户们挤兑现金时,如果银行的钱取光了,也就快倒闭了)。

银行间彼此竞争以怂恿消费者储蓄。

银行你争我夺地开发贷款客户,只是因为通过放贷可以获取利收益。

然而,放贷能否获取收益得权衡借款者的信用(银行必须确保贷款能收回)。

银行的赢利方式有两种:收取比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更高额的贷款利息;收取银行交易服务费用。

银行在贪婪(为获得贷款利息)和胆怯(怕收不回来贷款)之间的权衡行为容易演变成周期,这些周期能影响整个经济。

当经济处于良性循环时,贷款者基本没人破产,银行对不良贷款的风险意识也不再敏感;它们会更加激进地放贷,从而刺激消费和经济高速增长。

当经济下滑时,情况就相反了:银行对不良贷款变得非常敏感,开始收缩银根,收回贷款,这就导致了贷款紧缩,从而降低购买力甚至影响经济增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银行对失败的胆怯实际上引发了失败——因为银行的限制贷款造成经济下行,从而企业和个人纷纷破产。

这种周期性的、利益驱动型的进程就是金融危机,这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主要导火索。

当本书将要付梓之时(2008年春),美国经济正在遭遇次贷危机。

当然,如同两个人才能跳探戈一样,每笔贷款也要双方你情我愿:贷款者想借钱来用,银行也愿意借给他。

通过降低利率,银行能非常激进地将贷款注入经济体系,或者提供贷款给那些风险不断增加的消费者。

但是银行不能强迫任何人来贷款。

贷款方(包括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才能导致信用膨胀。

贷款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和贷款方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非常悲观,即使利率再低,也不能刺激信贷和消费。

无息贷款!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过度膨胀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陷入长期、痛苦的衰退。

为了应对衰退,日本中央银行将贷款利率降为0:借钱变为免费的。

尽管这样,几年以来信贷(和由此拉动的消费)仍增长缓慢,因为日本的商界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依旧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