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0 16:12:49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父母官有血有肉的真情人生:箫声》读《箫声》有感:一枝一叶总关情(1)一枝一叶总关情――读长篇小说《箫声》有感张玉太箫声、琴声、心声,深沉、悠远……这箫声,来自何方?这箫声来自人杰地灵、人心向往、云雾苍茫的黄山之巅,这箫声回荡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我翻阅了《箫声》之后的第一反应。

应该说这是一部十分耐读、十分好看并具有诗意色彩的好小说。

我与作者刘明湘是在读过他的《箫声》后,于北京初次相见。

经过几次交往,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谦虚、沉稳的人,十分深邃、睿智的人。

最近方知,作者原名:刘明香。

历任安徽省人大常委、副秘书长等职。

青年时期曾表过1oo多诗歌、散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等。

六五年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大会。

后因忙于政务,停笔二十年。

《箫声》这部小说,乃是作者近年一笔一划,精雕细刻之作。

我便对他更是肃然起敬。

读完《箫声》,我产生许多感慨。

一是有感于它的篇幅。

洋洋一百五十余万言,像江河奔流,滔滔不绝。

客观、真实、艺术地再现五十年疾风骤雨、波澜壮阔、人深省的历史。

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独特背景,也反映出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二是它所记录的那段历史实在是曲折而富有戏剧性,波诡云谲,白云苍狗,令人茫然失措,不知风到底向哪个方向吹。

三是全书流露的情感非常真挚。

也许是因为作者在其中倾注毕生心血、满腹真情,许多篇章读了令人动容,感叹不已,催人泪下。

我想,像《红楼梦》等,不少名著,都烙有作者的印记。

那么,可以说,《箫声》也烙有作者的印记。

那段历史,那段人生,我以为,无论是经历过的人,还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都是值得回忆、值得了解、值得汲取的。

我最为感动的是作品的那份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沉的爱情、浓浓的亲情、诚挚的友情。

正如郑板桥那句诗所云,一枝一叶总关情。

《箫声》的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情悠深而广泛。

其一是忧国忧民之情。

书中主人公萧长玉自参加工作时起就怀有一腔**,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代变化。

随着工作的调动,职位的升迁,不论是在什么岗位,每做一项工作,都把国家利益和百姓冷暖放在重要位置,常常是舍弃小我而顾全大我,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

书中的萧长玉、沈小君等,他们是在与风浪搏斗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是正直磊落、敢爱敢恨的人。

他们为百姓办实事,为真理而斗争,为爱情而拼搏,为命运而抗争。

这一点也是全书最为厚重之处。

其二是男女相亲相爱之情。

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无法想象能够对国家对人民产生大爱。

书中,萧长玉在遭遇困苦的那些特殊阶段,有几个女孩深深爱他,而萧也深爱她们,但他只视为知已。

他对她们的喜爱是自内心的真诚的,而且能够乎于情,止乎于礼。

在萧长玉心灵的深处始终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只有对龙雪梅。

他的爱执着、恒久,我们今天的人读了,都深为感动,为之叹惜。

其三是萧长玉潇潇洒洒的才情。

相信读了这部书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绝对是一个**洋溢的才子。

他的诗,足以入流,拿到任何一级报刊上表都不会逊色;他对书法有着很深的浸润与研习,足可张挂起来供人欣赏;他又吹得一曲箫管,虽不能达到穿云裂石的境界,也能够动人心神,移人情志。

他的这份才情是他人生中的一份财富,也是他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一份资本,更是装点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人生的一个亮点。

读《箫声》有感:一枝一叶总关情(2),才子,情种,这些称谓在主人公那里都是贴切的,也都是富有褒义色彩的。

行文至此,我恍然想到,作者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他曾是一个身居高位的地方官员。

那么,用另外的一种眼光去打量这部作品及其所放射出的特殊光泽,我们也许就可获得异样的阅读感受。

还是回到郑板桥的诗句上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是的,像书中萧长玉这样的州县吏,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显得些小,但无论怎样,都要有着一份情怀。

萧关心国家社稷,关心民生疾苦,关爱他人,不惜身负重伤,不惜丢掉乌纱帽。

老百姓也关心他爱护他,他到农村去,农民春天为他捞鱼虾,秋天为他杀小鸡,过河为他搭人桥。

为他伤心,为他讨公道,为他流泪。

可以这样说,萧长玉的人生之所以绚丽,是因为他全身心都充满着人情味,故而他敢爱敢恨、敢歌敢哭,是位有血有肉的好官员。

从这一点上说,《箫声》无疑是一位充满**的**员给予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它所展示的高尚的情怀、美好的意境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画卷,必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促使我们对今天的生活道路作以深沉的思索。

《萧声》在艺术方面也不无可取之处。

整体结构虽是以史为经,但故事情节却似江河,曲折迂回,将人生旅途如舒展画卷般缓缓展开,使读者如同走进历史的长河,随作者一起歌哭,一起思考。

作品尾出现的那位村姑和珠儿,则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是作者构思精巧之一。

而每一章的结尾,他总要留给读者一些悬念,让人欲罢不能,只好继续读下去,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作者的古典文学功底吧。

再看作品的行文,也相当流畅,全书读来给人以行云流水、荡气回肠的感觉。

箫声、琴声,贯穿全书,是箫长玉、龙雪梅情感的寄托,感情的桥梁,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书中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虽有间断,但声断意联。

他们青少年时期,便历尽悲欢离合、坎坷道路,曾几度分别,几度重逢。

而每次分别,雪梅总是泪流满面地吹着长玉小时候送她的小口琴,思念时哭诵: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灞陵伤别,龙山伤别。

开卷第一页,萧长玉病卧床榻,倍思雪梅,悲痛之中,借箫释愁,依床吹起《病中吟》、《梁祝》。

后来雪梅认为箫声太悲,不让小萧吹箫,便互相约定:萧不吹箫,梅不泣诵:箫声咽。

从此,箫声匿迹。

孰料,雪梅刚大学毕业,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洞房花烛后,突然出走。

萧长玉悲痛欲绝,又吹起箫。

他还自编了一《思念》的曲子,悲伤时吹箫,思念时吹箫,斗争激烈时吹箫,烦恼苦闷时吹箫。

这一吹就是二十年。

然而,箫声咽,肝肠断,惟有白云悠悠,孤鹤南飞。

直至本书结尾,箫声、琴声,仍然如泣如诉。

著名诗人严阵同志对小说给予很衷肯的评价,并为《箫声》题词:箫声琴声心声,声声相扣;小说诗歌散文,皆在其中。

《箫声》将小说、诗歌、散文融为一体。

既具有小说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又具有诗歌、散文优美的韵味和意境。

书中个别章节虽略显拖沓,但毕竟白璧微瑕,无碍整部作品。

我们应该为作者完成这样一部宏伟工程而祝贺!感谢《箫声》作者,他用燃烧的**为我们奉献了又一束人生之光。

8年7月于北京和平里临风斋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