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终极之门——解密黄帝内经 > 第十章 中医竟是天外来客?

第十章 中医竟是天外来客?

2025-03-30 09:05:17

《黄帝内经》其书中医起源无证据似是而非的假说谁能发明中医?《易经》版本的关联启示中医非起源于地球文明精彩书摘http://book.51kang.com 2007-8-20 16:18:01我认为,无论阴阳概念是如何进入中医的,当初创造它的人,当时脑海中肯定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阴阳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医学概念,有具体的内容,它对应人体真实的生理原型。

根据我对中医的理解,中医阴阳是用来描述共生体的一个基本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藏象生命与人类解剖生理系统组成了一个共生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解剖生理系统的运作必然会涉及藏象系统,同样,藏象系统的运作也必然会涉及解剖生理系统。

所以中医才使用了阴阳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共生关系。

概括地说,阴指的是人体的解剖生理系统,阳指的是人体中的藏象系统。

如果我们站在共生体的角度再来看中医的阴阳,那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再没有一个词比阴阳更准确。

中医阴阳是一个大概念,而且是个系统性的概念,可分为阴系统概念和阳系统概念。

中医在划分这两个系统概念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一条主线:凡是与人体解剖生理系统对应或相关的都可以阴名之;凡是与人体藏象系统对应或相关的都可以阳名之。

按照这条线索,我们再回头审视中医看似纷乱的阴阳,它们似乎也变得好理解了。

第一,从生命的结构上来划分。

每个人都是由解剖生理系统和藏象系统组合成的共生体,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解剖生理系统是有形的、可证的,而藏象系统则是无形的、不可证的。

《黄帝内经》将有形的解剖生理系统称之为阴,而将无形的藏象系统称之为阳,例如,《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十分明确将阴释义为解剖形体,阳化气,阴成形,这里的形指的就是形体,即是解剖生理系统;阳化气则是无形的,因为藏象食气。

第二,从能量来源划分。

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各自需要不同的能量来维护。

解剖生理系统需要味,而藏象系统则需要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指明两个系统的能量来源不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明确记载: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说的是解剖生理系统通过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存活。

《阴阳应象大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阴与味的关系: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其中味归形一句说得很直白,可以理解为:食物为解剖生理系统所必需,或者说解剖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

同样的道理,中医将藏象系统通过经络从宇宙空间得来的能量命名为阳,也称为先天之精,它能化生阳气;又将从解剖生理系统(脾胃)转化而来的能量统称为阴,也称为后天之精,它能化生阴气、阴血,《五常政大论》曰: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第三,从人体与宇宙来划分。

人的两个生理系统与宇宙空间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性质很不相同。

解剖生理系统与大气以下的地球环境关系密切,这个环境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如水、空气及各种营养成分。

因此中医里,地球环境为阴,天为阳,地为阴。

人体的藏象系统则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关系密切,它所需要的一切能量都最终来自遥远的星空,故而地球以外的空间环境为阳。

因此藏象系统随地球的运行而运行。

《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第四,从疾病的来源划分。

请注意,中医的疾病理论不是站在解剖生理系统的角度,而是站在藏象系统的角度来论述,因此有了阴病和阳病的区分。

但不论是阴病还是阳病,指的都是藏象系统的疾病,而不是解剖生理系统疾病。

如此划分,是为了标明疾病的两个来源。

源于解剖生理系统而最终影响到藏象系统的疾病称为阴病。

《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意思是说:饮食没有节制、起居黑白颠倒、房事过度,都会损害解剖生理系统的健康,最后影响到藏象生命体。

《调经论》在讲到疾病时也说: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

由于藏象系统本身原因而引发的疾病称为阳病。

藏象系统与宇宙空间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关系密切,它通过经络可以直接侵入藏象系统,故而阳病都来自身体以外,即是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故言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调经论》。

第五,从藏象组织结构划分。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腑脏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谈到藏象本身的组织划分,换言之,五藏之经络为阴,六腑之经络为阳。

五藏受精于脾,脾化精于解剖生理系统的胃,胃得味于地球环境,故五藏为阴。

六腑之经络对应天之六气,直接采气于宇宙空间,故六腑为阳。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第六,从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来划分。

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总体的影响不同,《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这里的生杀与长藏反映了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的不同作用。

生指生命的出现,当一个生命诞生之初,生命的本质就决定了此生命无可替代的特性。

杀(死)是指生命的终结,古语说除死无大事。

生与死都是生命最本质的两种变化。

长指生命的生长,它是生命发展的一种趋向。

比如一个人出生以后生长的情况可以各不相同,长得高一点、矮一点,脸上长几个麻点,甚至长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都是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必然的,因此长并非生命的本质。

藏意思就是存在,指一个生命存在的状态。

虽然死亡是必然的,但何时死亡却是偶然的,如心脏病突然发作未必一定意味着死亡,也许手边正好有救心丸可及时救下一命。

因此长与藏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状态,而且是非本质状态。

《黄帝内经》中将生杀归为阳的特性,也即是说,藏象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本质,它控制生命两种质的变化。

而长藏则是非本质的生命现象,它是解剖生理系统存在的状态。

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例如《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独立于宇宙天地之中,阳是人的本质,故曰正;阴是人的生命现象,故曰主。

后世医家对阳的本质作用也多有论述,如《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曰: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人是小乾坤,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阳是人体生命的本质,这个观点并非中国所独有,印度《六问奥义书》也持此观点: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

故原质即形体。

这里说得更加清楚:太阳是生命的本质,而形体(太阴)则是生命的原质,这与《黄帝内经》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简直一模一样。

第七,从精神类型划分。

人不但有两个生理系统,而且有自己的精神中枢,我们将其称为两个精神主体。

神魂魄意志对应五藏,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人类的大脑。

中医对上述两类精神因素没有明确的阴阳划分,但人们在习惯上,隐隐约约将神魂魄意志划为阳,称为阳神;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划为阴,将为阴神。

第八,从体内气来划分。

藏象生命本身的能量系统可分为两种,即阴阳两气。

为什么同样的能量会有不同的名称呢?因为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凡由经络直接从宇宙中吸取的能量称为阳气,凡是藏象系统通过解剖生理系统得到的能量则称为阴气,故阴气、阴血、津液都为阴的范围。

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好理解,实际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阴气和阳气之间还存有一种交换的机制。

以上列举的阴阳划分只是大略,并不是中医阴阳的全部,只要我们能掌握住划分的两个核心,其他情况可以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