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位特殊乘客的光临,打乱了哥力亚号原本组织紧密的小世界。
不过船员们全都欣然适应了。
每天18时,所有船员会在船长室集合吃晚餐。
若是在零重力状况下,大家平均分散在六面墙上,船长室至少可以舒舒服服地容纳30人。
不过大部分的时候,船上工作区会维持月球重力,所以难免会有地板——这下子超过八人就嫌太挤了。
在用餐时才打开的半圆形餐桌环绕着自动厨房,只够容纳七个人,其中船长坐在尊位。
多一个人就制造了无法避免的难题,于是每次都有人得要单独用餐。
经过相当温和的辩论后,大家决定照笔画顺序轮流——不是根据真名,而是绰号。
普尔花了好一阵子才习惯:大大(大副)、生命(医药及维生系统)、星星(轨道与航行)、推进(堆进及动力)、芯片(计算机及通讯)和螺钉(结构工程)。
在十天的旅程中,听着船上伙伴说故事、讲笑话和发牢骚,普尔学到的太阳系知识,比在地球上那几个月还要多。
船员显然都很高兴有个新来(或许还很古朴)的家伙当认真的一人听众,不过那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故事,普尔则不易体会。
但是,有时很难知道该如何划分界限。
没有人真的相信黄金小行星的存在,那通常都被当做24世纪的骗局。
但是过去500年来,至少有十几则水星离子粒团的可靠目击报告,那又该怎么说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那些全跟球状闪电有关,它同样要为地球和火星上那么多的不明飞行物负责。
有些目击者却信誓旦旦,说在近距离接触之际,它们表现出某种目的,甚至企图。
胡说八道,怀疑论者响应:那只不过是静电引力而已!这难免会引起关于宇宙中其他生命的讨论,而普尔发现自己(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会为自己那极端容易上当和怀疑的年代辩护,虽说在他小时候,外星人就在你身边的狂热已经冷却下来,但即使到了2020年代,那些声称外星访客曾与自己接触、甚至绑架他们的人,仍令航天总署不胜其扰。
他们的妄想因为媒体的煽动利用,而变得更严重。
这整个症候群,最后在医学文献中被归类为亚当斯基妄想症。
TMA1的发现,吊诡地结束了这出啼笑皆非的闹剧。
因为它证明在某处的确有智能生物,但显然他们已有好几百万年不曾关心过人类。
少数科学家曾辩称:超越细菌层次的生命形式,是一种如此非必然的现象,就算不是在整个宇宙中,但至少在银河系里,人类是孤独的。
TMA1则令他们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哥力亚号的船员对普尔那个时代的科技较感兴趣,对政治与经济则不然。
而且特别着迷于发生在那时的革命:真空能量的驾驭敲响了化石燃料时代的丧钟。
20世纪烟雾弥漫的都市,以及石油时代的垃圾、贪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灾难,实在令他们难以摄像。
别怪我!经过一轮批评后,普尔玩笑似的反击,无论如何,看看21世纪制造的那团混乱吧。
桌旁响起一阵异口同声的你这是什么意思?好,一旦所谓的‘无限动力时代’上路后,每个人都掌握了数百万千瓦又便宜又干净的能源——你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喔,你是说‘热危机’呀,可是后来解决啦。
在最后关头——你们用反射镜遮住半个地球,把太阳的热反弹回太空。
不然的话,地球现在会被烤得和金星一样焦。
船员们对于第三个千禧年的历史所知极其有限,普尔却对自己时代之后数世纪的事件了如指掌,而让他们惊讶不已(这都要归功于他在星城所受的密集教育)。
不过,普尔也很得意地注意到,他们对发现号的日志相当熟悉,那本日志已经成为太空时代的经典记录之一。
他们看待它的方式,普尔觉得就像是在看维京人传奇一般;他常得提醒自己,他所处的时代,是介于哥力亚号和首批横越大西洋的船只年代之间。
在你们的第86天,第5天晚餐时,星星提醒他,曾经以不到2000公里的距离,经过7794号小行星,还发射了一枚探测器上去,记得吗?我当然记得。
普尔有点冲动地答道,对我来说,那时不到一年前的事。
喔,对不起。
明天我们会更接近13445号,想不想看看?有自动导航和固定框架,我们应该有个10毫秒的发射窗口。
一百分之一秒!在发现号上那次的几分钟已经够令人血脉喷张了,而现在,一切竟要以快50倍的速度发生……13445号有多大?普尔问。
30×20×15米。
星星回答,看起来像被打烂的砖块。
抱歉,我们没有小子弹可用。
推进说,你有没有想过7794号会反击?从来没想过。
不过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给天文学家,所以还是值得冒个险……不管怎样,似乎没必要为了百分之一秒烦恼。
无该如何,还是谢谢你。
我了解。
看过一颗小行星,就等于全看过了——才不是呢,芯片。
我在爱神星上的时候——你讲过十几遍了——普尔对他们的讨论充耳不闻。
他的思绪回到了1000年前,想着在最后的灾变之前,发现号的任务中惟一令人兴奋的时刻。
虽说他和鲍曼都清楚知道,7794号不过是一块没空气没生命的大石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感受。
这是他们在木星这一侧所能碰到的惟一固体物质,他们看着它,心情像是长期航海的水手,绕着无法登陆的海岸航行般。
13445号缓缓地由这头转到那头,可以看到表面斑驳凌乱散布的光影。
有时像个远方的窗户闪闪发光,如同结晶物质露出的结晶面,在阳光下闪烁……他也记得,在他们等着着自己瞄得准不准之际,那种不断增强的兴奋感。
要打中这么一个小目标并不容易;尤其是它在2000公里外,以每秒20公里的相对速度移动。
然后,衬着小行星的黑暗部分,突然爆出一阵耀眼的光芒。
那颗小小的纯铀238子弹以流星的速度撞了上去。
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它所有的动能都化为热能。
一团刺目的白色气体喷入太空,而发现号的摄影机正记录着迅速消失的光谱线,捕捉炽热的原子透露出的信息。
几个小时后,地球上的天文学家首度知道了小行星外壳的成分。
虽然没有太大的惊讶,但也开了几瓶香槟。
钱德勒船长自己鲜少参加餐桌上的民主讨论。
看着船员在这般非正式的气氛下放松,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似乎就满足了。
只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吃饭时不许讨论正事,如果有技术或操作上的问题,一定要在别处解决。
普尔惊讶地(也有点震撼地)发现,船员对哥力亚号各系统的知识相当肤浅。
他问的那些问题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回答,但他们竟然都叫他去查船上的记忆库。
不过不久之后他便了解,在他的时代所接受的那些彻底的训练,已经不再可能了,宇宙飞船的操控牵涉了太多复杂的系统,让人没办法全部专精。
专家面对自己的仪器,只要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可靠性全依赖不厌其烦的自动侦测,人类介入很可能弊大于利。
幸好,这趟旅程中两者都不需要:当新太阳——太隗盘踞在眼前的天空之际,这已经是任何船老大梦寐以求、最平静无事的旅程了。
第三篇 伽利略诸世界即使到了今天,那些巨大卫星(同属那颗一度称为木星的行星)仍带着许多未解的谜团。
这四个世界虽然都绕着同一颗行星公转,大小也相差无几,但其他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为什么?只有木卫一伊奥(最内侧的卫星)才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它是如此接近木星,以至于重力潮汐不断搓揉它的内部,而产生异常大量的热——是啊,这么多的热量,因此其表面呈半融化状态。
它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剧烈的世界,木卫一地图的有效期只有数十载。
虽然人类未曾在如此不稳定的环境中设置永久性的基地,但还是有数不清的着陆行动,以及持续不断的自动监测(2571号探险队的悲壮命运,参见《小猎犬五号》)。
木卫二欧罗巴,距离木星第二近的卫星,原本完全为冰所覆盖。
除了裂隙造成的复杂脉络外,并未展现多少特征。
主宰木卫一的潮汐力,其威力在此则弱得多;但仍制造出足够的热能,让木卫二得以拥有由液态水所组成的全球性海洋,其中演化出许多奇异的生物(参见宇宙飞船《钱学森号》、《银河号》及《宇宙号》)。
其实在木星转变为小太阳太隗以后,木卫二上的所有覆冰就几乎都融化了,而范围广大的火山活动则生成了几座小岛。
众所周知,1000年来,几乎未曾有人登陆木卫二,不过人类仍持续监视该卫星。
木卫三甘尼米德,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直径5260公里),也同样受到新太阳诞生的影响。
虽然还没有可供呼吸的大气,但其赤道地区温度已高到足以让地球生物存活。
大部分的居民都积极参与改造活动与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殖民地为狼神市(人口4.1万),位于南极附近。
如同木卫三一般,木卫四卡利斯多也完全不一样。
它的表面布满各种大小的陨石坑,为数之多,以致彼此重迭。
那样的轰击必定已持续数百万年,因为新的陨石坑已经完全掩盖了旧的。
木卫四上并无永久基地,但建有数座自动观测站。
(摘要,纯文字,节录自《外太阳系旅游指南》,p.219,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