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听说儿子没有死,如今平安归来,携王后亲自到东宫探视儿子,王后见太子丹又黑又瘦,心疼得老泪纵横。
当燕王喜得知儿子是制造假像逃出秦国时,吃惊地说道:一旦秦王政知道你还活在世上,并且欺骗了他,一定会大怒的。
常言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政不是天子胜似天子,你如今惹恼了他,只怕会给燕国带来血灾。
王后一听燕王喜说得如此严重,惊问道:以大王之计应该如何换回?办法只有一个,让丹儿立即回秦国向秦王政赔礼谢罪,然后再搭上大批谢罪的贡礼,要良马千匹,美女十人,外加咱燕国的特产人参、鹿茸、虎皮。
就这些都未必能打动秦王政的心、弥补丹儿的过失。
王后不安地说:贡礼倒没什么,都是身外之物不值得珍惜,我怕丹儿再去秦国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我宁可让秦兵来攻,也不能再让丹儿回去送命。
燕王喜不悦地说:你这是妇人之见!秦军自古就有虎狼之师的称号,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
倘若秦兵来攻何人能挡,割地赔款不说,只怕大军兵临城下之际仍然要送去儿子,到那时不去是城破人亡,去了也是被杀。
可现在主动请罪,说不定秦王政开恩放过丹儿呢。
王后嘟囔道:万一秦王政不放过丹儿,让他前去秦国赔罪不是白白送死吗?咱夫妻俩就丹儿一人,你就忍心让他去送死?燕王喜不耐烦地说:我怎能忍心让丹儿去送死?可是,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能够用丹儿一人性命为燕国免一场血灾也是值得的。
太子丹执拗地说:我宁可死在国内,死在战场上,也决不回去向嬴政低头认罪!燕王喜见儿子如此固执,有些着急地说:你不回去请罪,秦国派兵来打怎么办?咱燕国的实力如何你难道不清楚吗?连赵国都打不过,更不用说天下无敌的秦国了。
太子丹立即反驳说:父王就会给秦国造势,长他人之气灭自己威风,秦国天下无敌不照样被李牧打得落花流水吗?王翦、杨端和、辛胜都被赶出赵国境外。
燕王喜一听儿子驳斥自己,生气地说:李牧是侥幸打了两次胜仗,你只看到赵国的胜利,并没有看到韩魏的惨败。
韩国因为派韩非入秦行间结果被发现,韩非畏罪自杀不说,秦王政大怒之下,令内史腾大举攻打韩国,韩王安无奈,只好把南阳郡割给秦国做陪礼之品。
秦军虽然不能胜赵,但从赵国撤出的兵马却把魏国打得大败,魏王只好把丽邑郡献给了秦国。
韩魏均不堪秦国一击,我燕国只怕还不如韩魏呢。
太子丹一听韩魏两国又割两郡贿赂秦国以求暂时自保,痛心疾首地说:割地,割地!都是这些鼠目寸光的庸才侯王割地求和滋养了秦国,使秦国的胃口越来越大。
自己的国土一天天减少,而秦国的土地却日益扩大,这犹如割身上的肉去喂养老虎,就是把身上的肉都给老虎吃也填不饱老虎的肚子,最后只会活活被虎吃掉,多么痛心啊!与其把土地拱手送给秦国,还不如封赏给李牧这样的良将谋臣,招募能人协力抗秦呢!秦国固然强大,但一国再强又如何抗拒六国之兵?当年苏秦、平原君赵胜、信陵君无忌不都成功地合纵打败强秦吗?前人有如此好的先例,可惜后人都不知借鉴。
燕王喜对儿子的话早已不满,生气地斥道:合纵,合纵,你也是赵括之流,纸上谈兵快活一下嘴巴而已,今非昔比,各国均不能自保,谁有胆量有资格肩负起合纵的大任?多年前赵国的相国与公子嘉联合楚国的春申君搞一次合纵攻秦,其结果怎样,不战而退,给秦国留下笑柄。
太子丹想起苏秦为了合纵来燕国游说先祖燕文侯时讲的故事:一天,易水边有一只河蚌张开两贝晒太阳,恰被一只鹬看见了,鹬就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蚌肉,河蚌用贝壳夹住了鹬的长嘴,彼此咬住了互相不放,结果渔翁撑船驶来,把河蚌与鹬同时捕获了。
苏秦把燕赵比作河蚌与鹬,把秦国比作渔翁,正是燕赵多年征战不休,让秦国利用两国之间的矛盾获得了利益。
道理如此浅显易懂,可燕赵两君王很少有人听从苏秦的劝解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如今,燕赵两国已经岌岌可危,濒临覆国的危险,可两国仍然没有接受教训联合抗秦,特别是父王仍然把赵国看作燕国最大的敌人,他几经劝谏父王与秦毁约和赵国结为友好,可父王不但不听,反把他痛斥一顿,认为他是不愿到秦国做人质找的借口。
太子丹想起此事感到万分痛心,他声泪俱下地说道:儿臣不是惧怕入秦为人质,而是嬴政乃反复无常小人,实在不可信。
何况秦国吞并六国之心早已有之,看嬴政现在用兵趋势志在必得。
赵国一旦灭亡,燕国便失去了赵国这个天然屏障,马上显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燕国的危险旦暮可至,此时怎能只顾眼前利益讨好强秦呢?儿臣以为对内诚聘贤才操练兵马,对外与赵齐结为友好共同抗秦才是上策。
燕王喜一拍几案,暴喝一声:住口!什么对内诚聘贤才对外与赵齐结为友好,你那点心计瞒了别人不能瞒住寡人?你带回国的那位樊於期,他就是秦王政四处悬赏捉拿的叛将桓齿奇,你因为个人私怨,逞一时义气收留了他,孰不知给燕国带来的却是无尽灾难,给你个人带来的也是杀身之祸。
如果你不想得罪秦王政,正好可以借助桓齿奇给你消灾除难,倘若你把桓齿奇献给秦王政,也许他会将功补过不追究你假死私逃之罪。
太子丹不同意父王的要求:樊将军隐姓埋名投身公子嘉,公子嘉不以代郡之小敢于得罪秦王政收留樊将军,我们燕国难道不如一个代郡?何况樊将军来燕是我主动邀请,请他来助父王操练兵马联合赵国抗秦的。
樊於期是秦国颇负胜名的大将,有他为我国操练兵马,一定能够重振国威!赵有李牧,燕有樊於期,两国合作,秦国纵有王翦、杨端和、蒙武等将领又何足为惧!燕王喜又气又恼,冷笑道:你以为凭借李牧、桓齿奇两人就能够对付秦国,真是愚人之见。
李牧虽小有军事之才,侥幸胜了两仗也是强弩不能穿鲁缟,桓齿奇更是匹夫之勇,怂恿长安君作乱,以致落个兵败潜逃,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成大器之人,你立即将他缚绑送交秦王政为上策。
倘若你觉得于心不忍,就将他驱赶出逃匈奴,当秦王政追问此事父王也好答复。
太子丹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威胁燕王喜说:如果父王要缉拿樊於期送交秦国,儿臣就与樊将军一同赴死;倘若父王要把樊将军驱逐出燕国,儿臣也与他一同离开这里。
王后一听太子丹说得如此坚决,急忙向燕王喜哀求说:大王,丹儿说得也有道理,我大燕国就是向秦国称臣,秦王政灭了赵国也会派兵来攻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多年前丹儿入秦为质,刚到秦国,秦国不就撕毁和约与赵结盟,致使赵国派兵来攻,我国丢失许多城邑,秦人根本不可信,要想保持国泰民安,必须富国强兵,按丹儿所说任命樊将军操练兵马为上策,即使没有外役入侵,也可防患未然。
不等王后说下去,燕王喜霍地站了起来,训斥道:他如此令我失望都是你娇惯的,事事都听你们母子的,只怕燕国早被你等搅和的稀巴烂!燕王喜气得铁青着脸走了。
王后站起来,走到门口又折回来小声对太子丹叮嘱一句:快去找太傅,让太傅帮你求求情。
太子丹想想母后的话有道理,朝廷上下父王最信得过之人就是太傅鞠武。
太子丹拜见鞠武,哭诉自己在秦国受到的屈辱待遇和自己逃难的经过,最后悲愤地说道:燕国虽弱,但我毕竟是一国太子,嬴政待我不如猪狗,时时派人监视,并令馆舍佣人出言戏弄。
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
我之所以用欺诈的手段逃了回来,这都是秦王政逼迫的,不如此,只怕老死也不可能再回故里,我冒着生死危险几经磨难才逃离虎口,可父王却威逼我再去秦国向秦王政认错,这不是让我自投罗网吗?我宁可去死也不会踏上秦国半步,除非去手刃仇敌!鞠武寻思道:太子丹之辱其实就是整个燕国之辱,秦燕两国的结盟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带有欺骗性的,秦国依仗其强不派一个三岁孩童质燕,却威逼燕国派太子入秦为人质,燕王一向软弱,只求自保,为了能攀上秦国这棵大树,燕王都隐忍答应了。
鞠武早就识破了姚贾的诡计,但迫于燕王结盟心切,没有点破罢了,没想到秦人如此欺人,一而再,再而三欺蒙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