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秦始皇 > 第六章 初谙政务第72节 治国方略(3)

第六章 初谙政务第72节 治国方略(3)

2025-03-30 08:13:51

景王知道这事不答应也不行了,处理不好真能亡了国呢,思虑再三,只好忍痛割爱了,决不能为了一个女子丢了王位吧。

他顾虑的是香娇知道他密谋害死父亲的事,倘若把她送到赵国,万一说了出去不落下一个弑父夺位的千古骂名么?可惜又不能杀了她,赵襄王要的活人而不是死尸。

景王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暗自叹息一声,随她去吧,密谋害死先王的事香娇是主谋,谅她不会说出去的,即使说了也是在赵国王宫里,又有谁信呢?自己的王位坐定了,天下人知道了又能奈我何?如今世道就是这样,秦国的孝文王、庄襄王、赵国的孝成王,这些君王突然去世的背后难免没有肮脏的交易,只不过没有人知道罢了。

景王这么一想,也就心安理得了。

乐乘与景王交换国书,归还占领的城池,带走香娇,留下廉颇,然后下令撤军回国。

赵兵一撤,魏国北方的压力减轻了,现在可以集中兵力对抗秦军了。

如何处置廉颇,魏国君臣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廉颇曾多次攻打魏国,杀人无数,理应斩首。

有人则认为廉颇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如今魏国正需要这样有勇有谋的大将对抗蒙骜的入侵,不如重用他,让他带兵迎敌。

景王考虑再三,既没有杀掉廉颇,也没有重用他去迎战秦军,只把他尊为客将,给他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头衔。

景王害怕这是赵国使用的苦肉计,廉颇必定是赵国人,一旦手握重兵,在国内作乱,与赵国里应外合,魏国一定亡国。

从此,廉颇便闲居在大梁。

奶奶,你上次的故事还没讲完呢?孙儿还想听。

既然政儿想听,奶奶就讲,不过,奶奶可要考考你哟。

奶奶,想考我的什么,尽管出题吧。

就考上次所讲故事里的内容:咱嬴氏的始祖叫什么?从何处来的?嬴政嘻嘻一笑,原来是这么两道题,太简单了,嬴氏的始祖叫大业,是颛顼帝的孙女女修吞下一个燕蛋所生。

奶奶,快往下讲么,等会儿仲父又要派人来催我啦。

好,奶奶,接着讲——大业见风就长,五十五天就长成一个英俊的小伙。

黄帝的后代少典的女儿女华见大业如此俊美,一见钟情,主动向大业求婚,大业见女华也大大方方,漂漂亮亮,就答应了女华的求婚,二人结为夫妻。

婚后四十四天,女华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费,大费比他爹爹大业长得还快,才三十天就长成了大人,也和大业一样俊美,且两臂能举起千斤重的大石头,人称大力神。

那时,正是帝尧在位,洪水漫天,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吞没了农田,丘陵也在水下了,世上只有几座大山没有淹没,尧的臣民只好躲在大山上。

尧见百姓受冻挨饿,吃不饱穿不暖,且瘟疫不断,愁眉不展,便只身访求治水能人。

大家推荐了鲧,鲧从天上借来息壤,把水围起来,不让水外流,谁知水越长越高,最后冲垮了息壤,淹没了更多的山林土地,百姓更加遭殃。

尧一气之下杀死了鲧,自己也引咎辞职了,把帝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舜。

舜也寻访治水能人,众人便推荐鲧的儿子禹,禹答应了舜的要求,禹便说:只有我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大费的帮助才可。

舜找到了大费,请求他帮助禹治水,大费愉快地答应了。

大费陪伴着大禹在外奔走了十三年,也和禹一样屡过家门而不入,他们先是测量水位,察看地形,走访高山大川的山势走向,一反鲧治水时筑堰围堵的办法,决定采用疏浚的方式,把水引向大海。

为了治水,大费和禹一起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现在的梁山、岐山之间,漳水一带称为冀州;济水与黄河之间叫做兖州;泰山到东海的地区叫做青州;泰山以南,淮水以北称为徐州;淮水以南直到长江一带叫扬州;荆山与衡山之间叫做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划作豫州;华山以南西到黑水一带命名为梁州;西从黑水东到河西的广大地区就是现在的雍州。

九州治理好了,便开始治理九山,这九山分别是:岐山、荆山、大岳山、砥柱山、太行山、碣石山、大别山、衡山、负尾山。

为了治理九州与九山,大费和禹反凿了九川,九川是:弱水、黑水、洛水、沱水、醴水、济水、淮水、泗水、渭水。

通过这九川,把天下水疏导到大海,治水终于成功。

大费与大禹成功归来,舜为了感谢二人,准备把帝位让给禹,把天下最美丽的女子,姚姓玉女嫁给了大费作奖赏,还送给他一面黑色锦旗,并告诉大费:费呀,你帮助禹完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功业,你和禹的功劳一样大,但天下只能有一个帝,你好好保存这面锦旗,你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像大禹一样登上帝位的!大费恭敬地接受了舜奖赏的锦旗,并听从舜的建议,辅佐舜调驯鸟兽,因为大费本来就是鸟的后人,因此鸟兽都听从他,没有费多大劲就把舜给的鸟兽驯服了,今天使用的牛、马、猪、羊、鸡、鸭、鹅、兔等都是大费驯化出来的。

舜在评定功劳,赐赏姓氏时,赐大费姓嬴,并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伯益。

大费和姚姓玉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另一个叫若木。

舜年老了,把帝位让给禹,大费也就是伯益,又一心一意辅佐禹治理天下,伯益和皋陶、后稷一起受到重用。

后来,禹东巡会稽时因为山崩而死,按照禹的遗愿,要求由伯益承袭帝位,但是,伯益推辞了,让给禹的儿子启,启还年幼,仍由伯益代掌天下。

启一天天长大了,但天下不太平,伯益决定再等几年,把天下治理太平再交给启。

谁知这时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启听信了恶人的离间,认为父亲禹的死是伯益密谋陷害的,目的在于夺取帝位。

启便联合族人趁伯益熟睡时把他捆绑起来,拘禁到一个黑暗的牢房里。

天下人听说伯益被拘禁,都纷纷指责启,启十分恼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伯益杀害了,正式篡夺了帝位,建立国号为夏,把天下当作他一家的财产,对百姓也不像尧、舜、禹那样视为平等的人民,而是残酷奴役,夏启也废黜了更传帝位的方式,由禅让变为世袭,帝位也就由启的后代代代相传。

伯益被杀,他的两个儿子大廉与若木遭到流放,流放到东海之滨从事捕鱼。

夏启的子孙后人大致传了十五世到了桀,伯益的子孙也就在东海之滨捕了漫长的四百七十年鱼,这样的日子是多么难熬啊!但终于等到了改变嬴氏族命运的这一天。

夏桀王比他的先祖任何一位夏王都残暴,他还把自己比作太阳,人们便诅咒说:任何可恶的太阳啊,我愿与你一起同归于尽!商族的首领汤不甘于忍受残暴桀王的统治,发动了反抗夏桀的战争。

大廉与若木的子孙后人都积极参加汤的起义大军,特别是若木的后人有一个叫费昌的,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他牢记了先祖驯兽的技术,特别擅长驯马、驾车。

在打败夏桀的重要战役鸣条大战中,费昌亲自为商汤驾车冲在大军的最前面,立下卓著的功勋。

大廉的子孙孟戏、仲衍等人也都作战勇敢,屡建大功。

商汤终于打败了夏桀的军队,亲手杀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亳。

庆功大会上,汤王命他的大臣伊尹写了一篇文章叫《咸有一德》,告戒君臣们一定要向古代的禹、皋陶、后稷、伯益学习,辛苦操劳政事,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奔走。

这时,费昌、孟戏、仲衍都年老了,无法再为汤王外出做事,仲衍便派他的玄孙中带领嬴氏族人到西域守卫边疆,为商王开疆拓土。

从此,嬴氏的祖先便来到现在的渭水一带定居。

在整个殷商王朝里,咱们嬴姓氏族一直都是显贵之族,世代都有人参与国政大事,受到商王高度重视。

特别是中的儿子蜚廉和孙子恶来都是镇守西部边陲的大臣,蜚廉善行走,传说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有飞毛腿之称。

恶来有神力,一拳能把水中蛟龙山中猛虎打死,那时,嬴氏的先祖到了辉煌的时代,令后世子孙羡慕不已。

但是,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

政儿,你要牢记这一点。

一个家族或者一个王朝,甚至一个人,在极盛的时候可能就预示着末日的到来,我们嬴氏的先人正是这样,先祖们借着夏朝的灭亡走向崛起的,却也随着商朝的没落走向跌落。

商朝的最后一代国王叫纣,他昏庸残暴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宠幸妲己,制造炮烙、虿盆,草菅人命,残害忠良,将直言劝谏的箕子、姬昌等人打进监牢,连叔父比干也遭到剖腹挖心,纣王的暴虐激起了诸侯的愤怒,姬昌曾被纣王监禁多年,他逃回封地周便率领所属人马反抗纣王,但没有成功便死了,姬昌就是西伯,后来被尊为周文王。

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承袭诸王之位,就是周武王,武王继续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率兵讨伐纣。

这时,我们嬴氏的先祖,恶来等人帮助纣王主持朝政,不仅不劝阻纣王弃恶从善,反而助纣为虐,终于给嬴氏家族带来了又一场灾难。

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纣王,纣王见自己众叛亲离自焚而死,武王攻入都城杀死了恶来,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因为嬴氏是纣的帮凶,整个家族沦为周氏王朝的奴隶。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年少的周成王继承王位,纣的儿子武庚趁机发动叛乱,嬴姓之人受到武庚的挑唆,许多人都参与了反周的叛乱。

但是,这次叛乱被辅政大臣周公旦镇压了,武庚被处死,嬴姓氏族遭到第二次流放,流放到荒凉的西部边陲和少数外族人杂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