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别喊破了嗓子,那样会流血的,流血的滋味不好受哇,如果连送口水的人都没有,痛苦的劲儿不亚于大王当年流浪邯郸街头。
吕不韦故意慢条斯理地说。
庄王知道自己周围都换上了吕不韦的亲信,他再喊也不会有人来了,只好强硬地命令道:寡人再说一遍,命你立即废去嬴政的太子之位立成为储君!大王,这是何苦呢?嬴政和成都是你的儿子,何况嬴政是长子,是嫡出!嬴政不是我的儿子。
庄王怒言道。
那他是谁的儿子,莫非是我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故意用刺激性的话气庄王。
跟我睡过觉的女人太多了,我都记不清了,既然大王说嬴政不是你的儿子,那他一定是我的儿子喽。
是我的儿子,我当然要让他成为太子,做大秦国的国王,将来还要让他把国号也改了,从此嬴秦就变成了吕秦,哈哈哈。
庄王猛烈地咳嗽起来,眼睛一黑,昏倒床上。
吕不韦看看倒在床上的庄王,走到门口,对守在外面的赵高说:看紧一些,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准入内探视,包括两宫太后。
一旦归天,立即禀报我!吕不韦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庄王再次苏醒时已是深夜,他借着昏暗的灯光摸出一块白丝巾,咬破中指在上面写下三行字:立成为王太子,嬴政非本王子嗣。
秦庄王子楚遗命庄王把丝巾折叠揣在怀里,然后向门外喊道:来——人——,口渴——庄王反复喊了多遍才走进一人,庄王一看又是那个小太监,迟疑片刻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这里的,我先前怎么没有见过你?小太监立即恭敬地答道:奴才叫丁宝,刚进宫不久,是赵高让我在此代他侍候大王的,大王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庄王试探着问:这么说你也是吕不韦派来监视寡人的?小太监扑通跪倒在地,大王明视,奴才只奉命侍候大王饮食起居,决没有监视大王之意。
本王早已被人监视你知道吗?小太监点点头。
庄王叹口气,本王不久将离开人间,本王死不足惜,只可惜我大秦社稷从此落入奸人手里,嬴氏祖先几百年的基业葬送我手上,我死不瞑目呀!庄王说着,早已泪流满面。
丁宝跪在床前,一边陪着庄王流泪,一边无可奈何地说:奴才无能,不能为大王除去奸人,望大王恕罪,如果大王想把什么话带出宫外,奴才一定拼死做到!庄王这才从怀里掏出丝巾边递给丁宝边叮嘱道:这是寡人写的遗诏,请你想方设法带出宫,交给章台宫南书房大臣子倬,如果你见到子倬本王没死,让他立即入宫见我,倘若我已死去,就让他按诏书所写去做,铲除吕不韦党羽,立成为王。
丁宝双手捧过遗诏,连叩三个响头才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丁宝转身要走,忽然看见背后站着一个人,吓得两腿发软扑通跌坐在地上。
拿来——赵高命令道。
拿,拿什么?丁宝结结巴巴地说。
啪——赵高朝丁宝脸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狗娘养的,你小兔崽子还敢嘴硬,你干的什么老子都看得一清二楚。
赵高不由丁宝争辩,从他怀里把那块丝巾拽了出来,扫了一眼,在庄王面前抖了抖,讥刺说:大王太不聪明了,这块破丝巾也能保住你们嬴氏的江山社稷?如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由我来代你保存。
赵高,你——庄王气得说不出话来。
大王,请放心,我决不会把它交给吕不韦的,我自己收藏着,说不定将来还能派上用场呢。
来人,把丁宝押下去!赵高向门外吆喝道。
庄王看着丁宝被押出去,他绝望地大喊一声:吕不韦,你不得好——死字还没说出口,就吐血而死。
赵高一边藏起丝巾,一边派人把庄王的死讯报告吕不韦。
吕不韦得知庄王已死,长长舒了一口气,他又一次谋划成功,一切都朝着他设想的方向发展。
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年仅十三岁的王太子嬴政承袭王位,给庄王上谥号秦庄襄王,尊母亲赵姬为王太后,吕不韦官封原职,仍为丞相,除了已封为文信侯外,延袭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尊吕不韦为仲父,这是君王对最亲近的重臣最崇敬的称呼,近似于第二父亲的意思。
这一年是公元前二四七年,即秦庄襄王三年。
巍峨壮观的信陵君府第,今天比往日更加热闹,车来车往,人欢马喧,进出宾客除了魏国的公卿上将外,还有来自东方各国的使臣谋士。
编纂已久的《魏公子兵法》正式完工,信陵君择定吉日犒劳从事编写兵法的门客,宴请等待已久前来请求兵书的使者。
大厅前的几案上摆满一摞摞用丝绸捆扎的竹简,信陵君红光满面,频频举杯向众人劝酒,各国使者更是争先恐后上前祝酒。
正当众人喝到兴头上,守门人来报说秦国使臣李斯求见。
众人都是一愣,刚才喝酒的兴致荡然无存,酒樽放了下来,把目光投向信陵君。
这位秦使李斯是什么人?信陵君问左右门客。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李斯的来历,大将朱亥粗声说道:君侯,管他李斯是什么来路,让在下出去一锤送他去见阎王老爷就是。
万万不可!颜恩急忙劝阻说,自古都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今秦国庄王刚逝新君初立,华州一战被我国打败,元气尚未恢复,此时秦国使臣到来只能是好事,决不会是坏事,以臣之见可能是向君侯求和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见呢?李斯被带上宴会大厅,他上前向信陵君施礼说道:我奉丞相之命前来与贵国息兵修好,听说君侯所编纂的兵书大功告成,特来祝贺。
我家丞相一向看重君侯的品质和为人风范,特让在下向君侯献上薄礼一份书信一封,以表示敬慕之情,请君侯务必笑纳。
李斯说定,恭敬地献上礼单和书信。
信陵君看也不看,径直说道:孤与吕不韦素昧平生,更不私交,所送书帛与厚礼恕不能接收,请你带秦国吧。
至于两国讲和一事可以考虑,只要秦国有诚意,孤会奏请大王同意。
李斯再拜说道:多谢君侯英明,臣还有一事恳求。
我家丞相仰慕君侯之名,早有结识之意,无奈一直没有机会,内心实感遗憾。
如今两国即将结为友好邦邻,从此和睦相处如同一家,丞相想请君侯携国书出使秦国,共商睦邻友好一事,也可趁此结交君侯,畅叙思慕之情,请君侯一定答应,丞相万分喜悦,定会亲自驱车迎至函谷关外。
信陵君尚未开口,朱玄就高声阻拦道:侯爷不可答应,秦人多诈,从来没有信用之人,张仪欺骗楚怀王入秦,以至被拘押咸阳多年,最后客死异地,使得楚国差点亡了国。
秦昭王为骗取和氏璧扬言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倘若不是蔺相如有勇有谋舌战秦臣,只怕赵国失璧又失地。
孟尝君与平原君两位公子都曾上当受骗被秦国所羁绊,如果不是迫于内外压力,只怕二公子也难以幸免,君侯万万不可轻信这人的逛语,重蹈二公子的复辙!其他门客也纷纷劝阻,信陵君也不愿前行,就对李斯说:与秦结盟,出使秦国一事不是孤一人能够作主,须奏请大王许可,此事等到孤与大王相商之后再定,你可以先回去了。
李斯仍然站着不动,执意说道:这等小事君侯一人就可以作主了,何必多此一举奏请魏王呢?我在秦国时就听说东方各诸侯国的将领都惟信陵君马首是瞻,众人慑于信陵君的权势与威望,正打算共同出面劝谏安王退位,拥立君侯为魏王呢。
来到大梁后,也在街头听老百姓传言魏国最有资格称王的不是安王,而是信陵君,据传言,安王也很有自知之明,正准备让贤呢。
不知是否有这回事?李斯说完,十分认真地盯着信陵君,然后又转向众宾客,似乎在等待众人给予肯定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