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秦始皇 > 第五章 一步登天第48节 阳春三月(2)

第五章 一步登天第48节 阳春三月(2)

2025-03-30 08:13:51

瞧瞧,又来为你的李师哥鸣不平了,你这样偏心李斯,如果爹爹再不偏向韩非,那么,你韩师兄岂不更有意见,你能对你韩师兄偏向一些,爹爹当然就对你李师兄偏心一点,这才叫公平吗。

采薇被爹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微红着脸,噘着小嘴走了,走出老远还回过头给李斯一个媚眼。

李斯心里美滋滋的,对师妹这份情早已心领神会,但他并不想急于接受,他觉得自己正年轻,将来闯荡天下,说不定能遇上那些王侯将相家的女儿钟情他呢。

师妹的确是位百里挑一的好姑娘,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操持家务的好手,人也长得挺标致,难得的好妻子。

只可惜师傅只是个穷教师,早年任兰陵令也只干了几年,这么一个小官不说,师傅这样的秉性不贪不奸,家里有点积蓄也早已花光了,如今只能靠教书维持生计,与采薇结合将来有什么前途呢?尽管师傅名气很大,但如今世道没有权没有钱怎么行,名气顶屁用,不能吃也不能喝,更不能帮自己捞到梦想已久的权势和地位。

回到书房,荀况拿出李斯和韩非两人的作文说:昨日我讲授《强国篇》一文,命你二人各自根据文中思想写一篇文章,李斯的文题是《礼义国之本也》,基本上是按照我讲授的思路去写,语言通畅,论证有力,由礼义而强调人伦,从人伦而倡导教化,但对于如何施礼义达到强国的目的这一点却论证得欠佳。

荀况又拿出韩非的文章说:你是从法的角度论证强国之路,但法的起源仍然来自于礼,我曾在《礼论》中这样写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你能从人民众而财货寡这点思路出发,提出法的起源,从人性恶着手倡导法治,文中特别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观点很有独到见解,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将来可成一家之言,自创一派经世治用的法家思想体系也未尝不可。

但是,我也要提醒你一句,以法治天下讲究的是刑与罚,用刑施罚必须讲究一个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刑则是暴刑,罚也就成了滥罚,苛酷的刑罚势必激起民众的反抗,众人叛之,国家必将大乱。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无论是法治还是礼治都离不开人治,必须有贤明的人操作才行。

荀况说到这里,叹息一声,摇摇头又说道:法只可用于乱世,对于当今世道,也许你倡导法治可行。

礼不足以止乱,但长治久安非礼莫属,倘若把礼与法合二为一,交合用于治世,也许更好,将来你在平定天下治理国家时,一定要谨记这一点,万万不可因法而废礼,否则,你的法治之道就是一个坑害百姓的陷阱,害了民众也害了君主。

韩非连连点头,先生批评得极是,弟子一定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

只是弟子生性愚讷,不擅辞令,怎能担当重任拯治国家呢?荀况摇摇头,人不可自轻,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别人又怎能瞧得起你呢?你是韩国王室宗亲,如今列国争雄,西秦崛起,相比之下韩国最弱,而韩国距秦最近,所以屡遭强秦侵扰。

从当今天下形势分析,天下一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正是分久必合之势,能够担当此任的惟有秦国。

你将来能够拯救韩国振兴就竭力而为,倘若不能,就到秦国谋一份差事,也许你的治世策略能够实现。

韩非面带悲泣之色地说:我身为韩国公子,只能提当起振兴韩国的大任,岂有背叛国家事奉敌国的道理,将来回到韩国后,若能得到韩王重用就竭尽所能支持韩王变法图强。

如果不被重用,就闭门著书立说,或者像先生一样讲学育人,颐享天年。

荀况微微叹口气,你如此年轻,怎能有这种想法呢?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师当年也有宫阙之心,安邦之志,不得已才走这著书立说教徒育人之路呀!俗话说,圣人立德,君子立言,常人立功。

立德要节欲修身最苦,立言次之,立功最易,我选择中间也算找到一个实现价值名垂青史的安身所在。

李斯见师傅只顾和韩非娓娓而谈,把他冷落一旁,很不高兴,联想到刚才所见到的两只不同环境中的老鼠,主动插话说:依先生之见,将来弟子应该向何处发展?你与韩非相比,优点在于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但你读书死板,也没有过人见解,著书立说做不到,你也不会那样做的,那不合你的秉性。

李斯诡秘一笑,先生以为学生的秉性在哪里?你虽然不擅长思辩,但你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是你的长处,因此,你可以在经世致用上发挥你所学。

在择主而事上,你出身贫贱,看似对你出仕为官带来不利,实际上却又成为有利的一面,这样,你就不必像韩非那样有室族而带来的精神负担,可以择强而仕,无论到哪国为官,都不会背上叛逆忘祖的罪名,韩非却有这个顾虑。

李斯趁机说道:弟子听说,得到时机不得怠惰,应该及时抓住,奋力进取。

荀况颔首道:正是这样。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机就像奔流的水一样,稍纵即逝。

时机是上天赋予的,也是个人努力争取的,上天予之而不取,必遭天怒,对于个人而言,因为抓不住时机事后也会后悔终生的,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时机仅有几次,如果没有把握好这难得的几次时机,那么你的人生必定惨淡无光。

多谢先生指教!李斯忙说道,当今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者四处奔走,希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两片不僵之唇打动王侯之心,从而参与政事,追求功名利禄,封妻荫子泽被子孙后代。

纵观天下,正如先生所言,能够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的惟有秦国。

如今智士奔走秦国效命的,趋之若鹜。

庄王承袭王位不足一年就歼灭东周国,如今又举大军东进,意在韩魏等国。

庄王年轻力盛,一统大业必定在他身上完成,这可是一个建功成名的大好机会,弟子不想错过,弟子决定近日离师傅到秦国求发展。

李斯不加粉饰,不加伪装,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荀况并不惊讶,他早就知道李斯有这种心思,也支持李斯择强而仕,但没有想到李斯现在就要走。

你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呢,现在就走是否有些太早,望你三思而行。

弟子意志已决,不想把大好青春浪费在苦读上,弟子要趁年轻建功立业,名扬天下。

荀况明白李斯想说,把大好青春浪费在他无用的说教上,心中十分伤悲,自己奉为法宝的治世之道在学生看来竟一文不值。

李斯见师傅饱经风霜的苍老容颜上,挂上悲戚神色,自知刚才出语欠考虑,现在后悔也晚了,只好讷讷说道:师傅时常教导弟子: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

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

永久地处于卑贱的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非议世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决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

弟子正是牢记师傅的这些训导,才斗胆提出中断学业,西行入秦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弟子这样做决没有嫌弃师傅之学的心意,对于师傅高深莫测的学说,凭弟子愚钝的心智,只怕终生也参悟不透。

弟子没有韩师兄那样的心智,能够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先生学说的要首。

但这几年来,弟子承蒙先生教诲,受益匪浅,入秦后,一定尽心把先生的思想应用于实际,早日建功立业光扬先生的伟名,请先生恕罪弟子中途而退。

荀况无可奈何地说:既然你心意已决,为师也不再强留,你好自而为吧,但为师送你一句忠告的话,无论身处何位,一定要有做人的原则,士人讲求气节二字,万万不可阿谀苟合。

孟子曾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请你谨记!荀况说完,看也不看李斯一眼,闭目养起神来。

李斯走后,荀况叹口气对韩非说:李斯有择强而仕的思想,足见他的政治谋略高于一般学者智士,公开阐明自己的志向,又区别于绝大多数巧于伪饰,以退求进之人。

凭他的所学和钻营之心,将来定能做到丞相之位,只可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又缺乏男子汉大丈夫的气节,实在令人担心,从性相而论,他虽取得善始将不能善终。

韩非吃惊地望着师傅,凭李师弟的为人,尚不至于此吧?就头脑灵活、花言巧语这一点,你比不上他,韩非,你太诚实了,步入仕途会吃亏的。

如果将来与李斯共处,你一定要小心,万万不可被他表面上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否则,孙膑的下场就是你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