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仓见蒙骜身上无懈可击,便转向坐在旁边沉闷不语的赵高:这位是——正是家中来传信之人。
蒙骜答道。
士仓上下扫一眼赵高,问道:不知蒙老先生患了啥病,让你匆匆来找蒙将军?赵高施礼答道:至于我家蒙太爷患的什么病,小的也不清楚,小的只是奉几位小爷之命前来传话,让老爷寻求名医。
蒙将军国事在身,怎么能有时间去寻医问药呢?要么我派人随你回府给老太爷寻医?东郭放插话说。
赵高欠欠身,那倒不必了,老爷已经吩咐了小人到何处请郎中,这是我家老爷的私事怎好劳顿将军呢?东郭放哈哈一笑,我与蒙将军一同带兵多年,情同手足,他的父亲就如我的父亲,他的事也就如我的事,你不必推辞,回头我派人随你一同去求医。
东郭放话音未落,蒙骜就阻止说:东郭兄,这等小事我已经安排妥当,你就不必费心思了。
如今十几万大军在此,城中情况不明,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东郭兄今天的言行举止怎么净是鸡毛蒜皮的事,这可不同于你以往做事风格呀。
蒙兄,蒙伯父的病情怎么是小事呢?万一蒙伯父他——不待东郭放说下去,士仓打断了他的话,放,你的心意蒙将军领了,这事蒙将军已经有了安排,你也不必费心了,我们还是共同商讨一下讨伐谋害先王的元凶之事吧。
赵高一听士仓这么说,正中下怀,急忙向蒙骜施礼说道:老爷,既然你们要商讨军机大事,小的在此也不方便,我先告辞了。
蒙骜理会赵高之意,点点头,你先回府吧,尽快按我吩咐地去办,先为老太爷求医,告诉几位少爷不必着急,这里的事一旦有了眉目我就回去。
赵高告辞而去。
第二天,蒙骜和东郭放兵临咸阳西门,命令士兵向城上守军喊话:喂,守城校尉,快去奏报太子殿下,让他前来解释清楚先王去世原因,并交出谋害先王的元凶,否则,我大军立即攻破咸阳,缉拿元凶,为先王报仇!士仓凑到蒙骜马前,蒙将军,别让将士浪费口舌了,事情明摆着,太子就是元凶,他是为了尽快登上王位才图谋加害先王的,这是咸阳城内人人尽知的事,子楚一定心虚不敢来见我等。
请将军下令攻城吧?东郭放也催马上前说道:蒙兄,别犹豫了,攻城吧,再磨蹭下去,子楚从外地调来兵马,内外夹攻,我等必败无疑,勤王缉凶的策略将要落空不说,子楚等谋害先王的凶手就逍遥法外了,先王地下有灵,也会遗憾的。
蒙骜看看二人,再等片刻,如果太子不敢登城与我等对答,就说明他心中空虚,我等便可名正言顺地攻城讨逆了。
蒙骜话音未落,城上一阵粗犷的军号长鸣,太子子楚在众人簇拥下登上城门楼。
子楚扫视一下城外的人马,示意两边的军乐手停止,他深吸一口气,向蒙骜等人朗声说道:城外的众将士,尔等孝忠先王,报效国家的精诚之心可嘉,但你等不明事理,受奸人挑唆,恣意兴兵来此,并扬言攻城掠地,实不应该!蒙骜催马上前答道:太子殿下,我等决无反叛之意,只为先王不明不白而死却不见凶手归案,只请太子捉拿出凶手公布于众,我等立即撤兵。
子楚高声喊道:来人,把谋害先王的凶手带上来!一声令下,四名虎贲军校尉押着五花大绑的子走上城楼,子楚向子一指,对城下的人马说道:这就是谋害先王的罪魁祸首子,以臣谋君,这是不忠;以子害父,这是不孝;挖空心机嫁祸他人,这是不仁;勾结众人图谋不轨,这是不义。
对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乱臣逆子,按照我大秦律例本当凌迟,但我考虑到他毕竟是先王之子、嬴氏子孙,孤且将他关押起来闭门思过,对于他所犯的一切罪行就不向外张扬了,以免羞辱嬴氏祖先英名。
既然众将士一定要我交出凶犯才肯罢兵,我只好愧对嬴氏列祖列宗,把家丑外扬了。
不等子楚继续说下去,东郭放就从城下叫道:子楚,你不要花言巧语,在此妖言惑众,先王死在你居住的长扬宫,并且死在与你同饮的宴席上,不是你加害的,还能是谁?明明你承袭王位心切才加害先王,却嫁祸他人,你才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子楚,快快出城受死,不然,我大军一定破城而入,将你碎尸万段奠祭先王!士仓也趁机喊道:各位将士,真正谋害先王的元凶就是站在城上的子楚,他欺世盗名,嫁祸于子,快攻城,捉拿子楚为先王报仇呀!武装整齐的将士立即耸动起来,纷纷向城门前涌去。
这时,子楚急忙向下大声喝道:士仓乃是乱臣贼子子同党,是拘捕子时的漏网之鱼,众将士休听他一派胡言乱语,对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人,人人可以诛之!子楚话音刚落,蒙骜就在城下应声答道:太子殿下,臣替殿下把他拿下!蒙骜飞马上前,挥剑把东郭放砍死于马下,然后用剑抵住士仓喝道:士仓,快快下马受死,否则,我一剑将你穿个透心凉!士仓无奈,只好滚下马来,早有士兵跑过来把士仓捆住。
蒙骜向混乱的士兵喊道:各位将士听令,我奉太子殿下之令在此捉拿乱臣贼子,如今东郭放被诛,士仓被捉,其余众人都是受蒙蔽之人,概不追究任何责任,如果有谁胆敢趁乱起哄滋事,格杀勿论!已经乱了阵脚的人马很快平静下来,并按原先的队列站好,蒙骜安顿好人马,这才率亲兵押解东郭放的尸首和士仓入城叩见太子。
一场持续已久的王位争夺战终于以子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以子楚为首的邯郸党理所当然地成为大秦国新政权的核心。
秦文王的丧事办完之后,太子子楚正式举行登基大典,定王号为庄,史称秦庄王,追封先王秦文王为秦孝文王,封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封生母夏夫人为夏太后。
在王后人选上,子楚十分为难,从他个人的角度,他并不想立赵姬为后,而有心把紫玉推上王后之位,但按照秦国王室定例,赵姬为长,理当被册封为后。
在吕不韦等人的多方面活动下,嬴氏宗室一直推举赵姬,子楚无奈,只好勉强立赵姬为王后。
当众人提出册立太子时,庄王以王子尚幼,立嗣太早不利于王子成长为由一口拒绝了。
因为庄王十分清楚,赵姬被立为后,若立太子,嬴政顺理成章当立,他既是王后所生,又是长子,但庄王心中有苦却说不出,他很明白嬴政并非自己的骨肉,而是吕不韦与赵姬私通的孽种,他怎么能让嬴氏祖宗几百年传下来的基业落到外人手里呢?庄王觉得自己尚年轻,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成,说服宗室大臣立成为太子。
正是庄王拒绝立太子一事,赵姬和吕不韦与子楚心中产生了芥蒂,三人尽管谁也没有说出,但彼此之间都心照不宣。
子楚继位不久,刚成君蔡泽就提出辞去丞相职位的请求,子楚对他早有成见,即使蔡泽不主动提出辞职,庄王也一定会找借口免去他的相位。
如今蔡泽有自知之明自动辞职,庄王也顺水推舟收回了相印。
由谁来接替蔡泽出任相国呢?尽管庄王对吕不韦心存芥蒂,但他深知吕不韦的才干,也为了履行当初向吕不韦许下的诺言:承袭王位后与君共享天下。
庄王便拜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把陕西蓝田一带封给他作食邑。
吕不韦真正成为庄王以下最有权势之人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这次王位交接的大变动中,还有两人得了好处,就是蒙骜与赵高,但两人的命运却不一样,蒙骜荣升国尉,执掌秦国兵马大权,而赵高却因吕不韦推荐,留在宫中服侍庄王而被送去阉割。
第五章 一步登天第45节 终结周王朝(1)少年嬴政高兴地坐上了秦王宝座,他知道这完全是吕不韦的鼎力相助,他有点感激,也有点纳闷:你为何对我这么好……吕不韦心道:天下哪个父亲不疼儿子……一股血箭冲向窗棂,赵高痛不欲生:难道灭秦一定要以阉割掉我的男根为代价吗……一咸阳宫一个偏僻的小殿内传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随着一股殷红的鲜血飞溅在一挂高悬的白绫上,赵高昏厥过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赵高无力地睁开眼,看看窗外明媚的阳光,心里酸涩涩的,为了赵国的存在,为了公子嘉的重托,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男人,作为男人标志的东西都已经失去了,他还能做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的大事吗?赵高扪心自问。
他下意识地把手伸向下部,不巧正触及尚未复原的伤口,赵高又是一阵搅痛,在这孤独的小房内,他想起远在邯郸的家,那里有一个温暖的窝,窝里有体贴入微的妻子和两个围在炕前呼爹叫爷的儿子。
尽管公子嘉答应他,在他走后会像对待自己的妻儿一样照顾她们母子,赵高也相信公子嘉说到做到,但没有丈夫的妻子,那样的生活是多么难熬,一个个不眠的黑夜如何度过?失去父亲的儿子又将怎样面对同伴们的歧视,当儿子看到别家的孩子有父亲呵护时,心中会生出怎样的感想,是嫉妒还是渴望?特别是儿子向母亲问及父亲哪里去了时,妻子又如何面对儿子的提问?赵高无法想下去,无声的泪水悄悄涌出干涩的眼眶在腮边恣肆着,赵高暗暗叹息一声,无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门吱地一声被推开,吕不韦只身步入室内,赵高想起身坐在床上,吕不韦上前按住了他:你身子不适,还是静躺着吧,我是经过这里,顺便看看你,坐坐就走。
丞相——赵高无奈地叹息一声,你为何让庄王如此对我,你瞧我这身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将来回赵国如何面对妻儿老小?吕不韦坐在床边,抚摸着赵高的手,我也没有办法呀,不这样做如何能让你打进王宫之中留在庄王身边?自古成大事立大业之人都必须忍耐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百里奚是从牢狱中被赎出的,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管夷吾不也是从死刑场上解救下来的吗?成为齐国一代名臣;孙膑的脚曾被庞涓砍下,成就了他享誉列国的威名;就是范睢,不也隐姓埋名多年,几次死里逃生,终于得到秦昭王重用,报了当年受辱之仇;至于张仪、苏秦、勾践、重耳等人的经历就更不必说了。
赵先生今天虽然身心受此委屈,公子嘉会对你感恩不尽的,你受到的屈辱会在子孙身上加倍得到补偿,你这样做是为了赵国的长久存在,为了公子嘉的宏图大计,也是给你子孙后代创下出人头地的资本,将来,你的子孙便可凭你今天所遭遇的苦难在赵国谋官封爵。
赵高摇摇头,我没有丞相考虑得那么遥远,想到将来,还为子孙后代着想,我只想无论受尽多大磨难,只要能完成公子的托付就问心无愧了。
赵高稍停片刻,见吕不韦没有讲话,又问道:吕先生,你如今已是大秦国的丞相,权倾于国,一切都按照原先设想的那样一步步实现了。
异人公子登上王位,赵姬被立为王后,下一步就看吕先生了,这最后一着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如何走全凭吕先生安排,必要时,让我赵高舍去性命也在所不惜。
吕不韦轻轻叹息一声,赵先生不必心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不要低估庄王的才能,他能够登上王位,我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吕先生自谦了,没有吕先生哪有庄王的今天?吕不韦摇摇头,有许多事你不明白,我所起的作用是在异人从赵国逃回来之前,那时可以说没有我吕不韦,不应该说没有公子嘉就没有异人的今天。
可是,自从回到咸阳后,这里哪还能显出我,许多大事都是异人独自决断,他对我也似乎存有戒心。
难道异人对先生的身份有所怀疑?那倒没有,可能是他认为我不了解秦国的事,怕我给他办砸了事,影响他在秦国的威望。
吕不韦只能这样塘塞赵高,他有苦难言,他不能告诉赵高他与庄王产生芥蒂的原因是因为他与赵姬的特殊关系,更不能告诉赵高庄王已经觉察出嬴政不是他的骨肉,而是他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这些话吕不韦无法说出口。
何况现在吕不韦有了新的想法,一个大胆而又有点耸人听闻的构想,他已经不再想为公子嘉卖命,他觉得凭他吕不韦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位置,把大秦国几百年的基业变成他吕氏的家产还是可能的,齐国原来不是为姜姓所有吗?田完取而代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这些成功的先例都在抓挠着吕不韦的心,令他跃跃欲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吕不韦十分自信自己的谋划,他也相信上天会偏爱于他,让他吕氏的子孙在列国之间有一席之地,嬴政的诞生似乎预示着什么,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这一切只在吕不韦心中想一想,他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第二个人听,包括赵姬在内。
正是吕不韦已经蒙生了这种离奇的想法,对于赵高的询问他只能应付:赵高,你还是安心静养,把身体养好,对于赵公子的重托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可是,如今的庄王不同于当年流浪邯郸街头的穷酸公子,一切要从长计议,欲速则不达!赵高一听吕不韦这样,有点急了,吕先生,不是我心急,是赵公子心急,从邯郸来秦时,公子再三叮嘱,要求吕先生尽快控制住秦国的政局,再拖下去只怕赵国要变成秦国的郡了,到那时,就是吕先生有回天之术又有何用?吕不韦见赵高忧心忡忡的样子,暗暗好笑:我就是要把赵国并入秦国的版图,那样,不久的将来,赵国就是他吕氏的土地了。
可是,表面上吕不韦还是十分认真地说道:赵高,你放心好了,有我吕不韦在,秦国是不会进兵赵国的!吕不韦又安慰赵高几句,这才匆匆离去来见庄王。
吕不韦见过庄王,庄王就把一摞竹简递到他手里说:边疆告急,东周君贼心不死,如今趁本王初登王位之际,纠集各国诸侯联合出兵讨伐我国,韩国已经率先进犯我东北边陲,其他诸侯国也正跃跃欲试,请丞相谋虑一下退兵之事。
吕不韦看完竹简,心中有了底,虽然是东周君为首的各诸侯联合攻秦,也不过是韩、赵、魏、东周四国兵马,如今真正出兵的只有韩国和东周国,赵魏正在布署兵力。
对于这样的联合军秦国已经司空见惯了,苏秦当年的合纵都奈何不了秦国,更何况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周君。
吕不韦放下竹简说道:请大王放心,臣有退兵之策,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哪方有来犯之敌我哪方派兵迎战就是。
丞相不可轻敌,我大秦抗击各国联军虽有些经验,但其间也有几次惨败。
本王初登王位,国内部分大臣因受子逆贼影响心怀不满,有心瞧孤的笑话,倘若前线失利,势必给这些人留下口舌,也会影响孤的政局,请丞相务必想出良策,此次迎敌只许胜不许败!吕不韦想了想说:既然大王这样吩咐,那臣亲自带兵讨伐东周君。
你带兵迎敌?庄王不相信地问。
大王知道臣能耕种善经商,大王也知道臣能作文还可以处理王侯政务,大王想不到臣还会领兵打仗吧?臣虽然没有孙武孙膑之才,也没有伍子胥司马穰苴之谋,但臣领兵退敌击败东周君还是绰绰有余的,请大王放心,让臣去迎敌,大王静候佳音就是。
庄王还是有点不相信,对丞相之才孤深信不疑,只是让丞相亲自率军深入前线阵地孤有点疑虑,争战的沙场上可不儿戏,人有眼,箭无眼,万一稍有不慎伤着丞相,孤实在过意不去。
孤封吕兄文信侯,授予丞相之职,一方面是让吕兄为孤料理王朝政务,另一方面也是履行孤在邯郸初识丞相时许下的诺言:与君共享国家。
请丞相还是三思而后行,我大秦有的是良将,何必让丞相亲自领兵出马呢?孤心不忍!吕不韦笑了,大王只知道战场上要刀兵相见,血肉相搏,却不知道兵家之争贵在一个‘智’字,臣虽不会使枪弄棒与敌相斗,但臣可以运筹帷幄胜在千里之外,正如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一样,孙膑双足均被砍去,连马也不能骑,坐在战场上尚需要人服侍,终于用围魏救赵、减灶布疑等计策打败魏军,置庞涓于死地。
吕不韦见庄王沉默不语,又说道:臣对秦国无尺寸之功,大王只因与臣的私人关系封臣侯爵之位,授臣丞相之职,令朝中文臣武将不服,宗室大臣对大王更耿耿于怀,众人慑大王之威惧臣之相位,敢怒不敢言。
这次东方诸国合兵来犯,正是臣为国立功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请大王相信臣的统兵才干,用臣的这次退敌功劳堵住众人的是非口舌。
庄王这才点点头,请丞相勉力而为吧,这是孤登基后首次用兵,对孤对丞相都是一个考验,是厄运也是机缘,只要取胜,丞相在秦国的根基就站稳了,孤的王位也万无一失了。
不知丞相准备如何迎敌?吕不韦对于东周君纠合各诸侯国共同讨伐秦国的事早有耳闻,最近公子嘉又派人从赵国送来确切情报,希望吕不韦在秦国作内应,从而一举击败秦国,但吕不韦得到情报后却另有打算,思虑如何破坏四国联合,击退前来进犯的各诸侯国联合军队。
因此,当庄王询问退兵策略时,吕不韦早已成竹在胸。
第五章 一步登天第46节 终结周王朝(2)大王,兵法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臣就准备抛弃常规战场兵对兵将对将的打法,最后拼个两败俱伤,虽然打了胜仗,也是损兵折将,用无数人的血肉换来的,这种百战百胜的打法在孙武子看来并不高明,而最高明的战术就是不经交战而让敌人屈服。
子楚哪里读过兵书,一听吕不韦讲不经交战就可打败敌人,马上来了兴趣。
兵书上真有不打仗就战胜敌人的计策,本王怎么没有听说过,听丞相讲一讲如何不战而胜人之兵的?孙武子说,用兵的上等策略是以谋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才是击败敌人的军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天下,自己的军队不致于疲惫受挫,胜利却能圆满实现。
丞相能不能说具体一点,比如丞相这次出兵迎敌,准备怎样不战而打败各诸侯国的联合军呢?庄王问道。
臣的谋略是这样的:先用反间计使各联合国之间互相猜疑,他们解散盟约,都不同意用兵更好。
万一做不到这一点,各国仍然派出军队,我将继续使用反间计,让他们彼此存有怀疑观望之心,在我攻打其中一国军队时其他国不去救助。
而对于这一国军队,我让国君对将帅生疑,将帅之间猜疑。
同时,用兵力的威势压倒敌军气势,令敌军闻风而丧胆,只要做到这几点,定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如此说来丞相真有必胜的把握了?正是这样,但臣预测胜利的把握并不是靠这几点?那靠的是什么,请丞相也教教本王。
吕不韦忙说道:大王不必自谦,臣之所以知道这些,并不是臣比大王聪明,而是臣看过大王没有读过的书,比大王多知道那么一点点,倘若大王读过《孙子兵法》,一定能够举一反三,不知胜臣多少倍呢。
庄王马上笑道:丞相不必恭维本王,孤现在就想了解一下《孙子兵法》上的内容,你快谈谈吧。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通常情况下,预测胜利的方法有五种:其一,知道可以打或不可打的,能够胜利;其二,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能够胜利;其三,全军上下意愿一致,能够胜利;其四,以有备之己对付无备之敌,能够胜利;其五,将帅有才能而国王不加掣肘,能够胜利。
嗬,孤明白了,说了半天原来是丞相在变相告戒本王不要干涉你在前线用兵,好,孤答应你,无论你如何用兵孤都不加干涉,孤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打胜仗!臣决不让大王失望!吕不韦回到府第,立即找来心腹之人吕安,让他把一封锦帛密信火速送往赵国公子嘉。
然后叫来亲信分别携带他的手谕去东周等六国,交给安插在那里的侦探,让他们依计去做。
一切准备俱齐,吕不韦亲自率十五万人马东征东周君。
兵过黄河,吕不韦先派蒙骜率五万兵马迎击韩军,准备在韩国放松警惕的情况下给以突然袭击,重创韩军后达到威慑其他国家的目的,吕不韦就可以优势兵力压境,威逼东周君不战而降。
蒙骜因为参与士仓和东郭放的叛乱本该惩处,经赵高规劝临阵倒戈。
子楚登上王位后,蒙骜仍然心存疑虑,惟恐庄王出尔反尔将他治罪。
谁知因祸得福,不仅没有受罪,反而升为大将,这次吕不韦率军出征又被保举率军迎敌。
蒙骜为了感谢庄王知人善任之心,也为了个人争得战功,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一举击溃前来进犯的韩军。
捷报传到吕不韦那里,他在嘉奖蒙骜的同时,又调拨五万人马,令蒙骜率十万兵马乘胜追击,攻入韩国境内,占领韩国的成皋、巩、荥阳三地,设置三川郡。
蒙骜在韩国步步紧逼节节取胜的同时,吕不韦向东方各诸侯国发布一篇言辞犀利的讨伐檄文,用舆论攻势的压力威逼东周君及其他侯国,让东方各国闻之心惊胆颤,不敢出兵救援韩国和东周国。
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复加矣。
天子既绝,贤者废伏。
东周君以区区王室后裔而行天子之命,恣行妄为,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
中人将逃其君,去其亲,又况于不肯者乎?我大秦之主奋先王之余烈,历经百年图治而崛起河西。
王室衰西秦兴,此乃天授命我主。
我主奉天承运,修德立善而为天下之民长,长有德而息无德,赏有义而罚不义,兴民德而罚民怨。
今东周君以诸侯之命而用天子之礼,逆天违地,以无道之君伐有道之主,且乘我大秦痛失二主之际,煽诱各国轰然而起,奸诈至极也。
我主墨节哀,兴义兵以救民之死。
子之在上无道,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雎自用也,辟远圣制,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罪杀不辜,庆赏不当,天之所诛也,人之所仇也,不当为君也。
今兵之来也,将以诛不当为君者也,以除民之仇而顺天之道也。
民有逆天之道,卫人之仇者,身死家戳而不赦。
有能以家听者,禄之以家;以里听者,禄之以里;以乡听者,禄之以乡;以邑听者,禄之以邑;以国听进,禄之以其国。
义军之来也,攻伐无道而拯救生民也!义军之过也,秋毫无犯而市肆勿变也!诸侯列国若出兵相助,当为本军所欢迎;若助纣为虐,则同在歼灭之列,不谓言之不预也!檄文一出,人人惊恐,东方各诸侯国惟恐招来飞祸,都打消了出兵救援的心思。
就是魏国与赵国两个结盟的国家也因为吕不韦早已暗中派人活动,内部对于出兵救援之事争论不休。
吕不韦趁各国观望犯犹豫的大好时机,以十倍于东周国的兵力压境而来,直逼国都巩。
东周君坚闭城门等待多日,不见其他国有一兵一卒救援,伤感之致,但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拒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在众人的劝说下,东周君开门纳降,率百官匐匍于地,跪迎吕不韦大军入城。
吕不韦端坐在饰有华盖的战车上,随大军缓缓驶入城内,来到王宫大殿前,见东周君跪在地上,脖颈上套着绳索,正向自己频频叩首,其他文武大臣也衣冠不整地散跪在东周君身后,吕不韦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是他有生以来从未体验过的快感,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向他这样跪着,而且跪在面前的竟是赫赫周天子的王室后裔,有君王之称。
吕不韦稍稍心猿意马之后,轻捻胡须,把手一挥,拿出王者之风,用得胜者的口气说:东周君有自知之明,顺应天命,主动迎降,可谓大过之后有所醒悟,人恒过然后能改,则不失为君子。
孤一定奏明大王赦其死罪,保留封邑,维持周王室祭祀。
吕不韦说着,提高了嗓门,来人,先把东周君推上囚车押解咸阳,等候发落!吕不韦在东周国都巩城歇兵几日,下令把宫中器皿以及所得偃师、谷城、平阳等七个县的图籍装上车,城中贵重物品一律掠走,能带则带,不能带的就砸毁与烧掉,这样一折腾,巩城几乎成了一座废城,吕不韦这才心满意足地班师回朝。
回师途中,吕不韦坐在战车上一路耀武扬威,踌躇满志。
如果把秦国比作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那么吕不韦俨然觉得自己就是掌管这巨轮的舵手。
凯旋大军回到咸阳,庄王为了显示自己初登大王之位后获得的赫赫战功,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迎出城外。
在秦国对外掠夺的争战史上,这些胜利实在算不得辉煌,但庄王却高兴异常,他认为灭掉东周君打通了秦国东进的战略通道,揭开了秦国吞并东方各国的序幕。
特别是吕不韦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让庄王看到灭掉东方各国的希望,还有吕不韦向天下发布的那篇恩威并用的征战檄文,使秦国从观念上取得了统一天下的合法地步,这小小的胜利在庄王看来,正是他承袭祖业奋发有为的前兆。
庄王为了实现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征战思想,故意显出王者之风,接纳了吕不韦的建议,不但没有杀害东周君,而且把阳人之地封赏给他做食邑,允许东周君在那里建立宗庙,维持先祖的祭祀。
至此,自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到平王东迁宣告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历经八百多年的周王朝终于彻底画上了句号。
从此,中华大地上开始了连象征性的统一君主也不存在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天子的时代,然而,群龙无首的局面决不会存在太久,因为一个真龙天子已经跃出云层乘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