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此僵持的情势之下,胤在经过极度的震动之后,心神略定。
像此刻的情形,他平时亦曾设想过,并不算意外,他认为最好的应付办法是,以不变驭万变。
不变的是他的嗣君的身份,所以并不催促他的兄弟来行君臣之礼,只命隆科多传谕各处:四阿哥奉大行皇帝遗诏,已接掌大位。
于是畅春园奔走相告,都知道雍亲王成了皇帝。
虽然都不免有惊异之感,但已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胤顿感孤立了。
不能不认输了!诚亲王胤祉说,老四向来喜怒无常,翻脸不认人,不能不防他。
胤叹口气,很吃力地说:那,三哥带头吧!于是皇子们都排好了班,胤祉将隆科多找来问道:我们该怎么行礼?自然是跟皇上先道贺!吉服道贺以后,马上就可以摘缨子办大事了。
这话是绵里针,十分厉害。
因为朝贺穿吉服,而遇有大丧,闻讯之初就得将帽子上的红樱摘除,然后遵礼成服,如今因为未曾朝贺,便不能换丧服,岂非不孝?因此,不容胤祉再犹豫了!率领诸弟入殿,隆科多已将胤扶入宝座,受了兄弟们的大礼。
胤一腔怨气不出,站起身来,摘下帽子,使劲往地上一摔,大踏步走了出去。
嗣皇帝勃然变色,但随即恢复常态,口中喊道:诚亲王!臣在!胤祉勉强答应。
皇考大事,派别人我不放心,你在这里护灵。
是!于是嗣皇帝一一分派差使,将兄弟们东一个、西一个地隔离起来。
最后传召大学士马齐。
马齐原是拥立胤的,扈跸在畅春园,对皇帝的病势颇为忧虑,却料不到崩得如此之快,更料不到是四阿哥接位为君。
此时听得宣召,不免惴惴,入殿行了大礼,屏息待命。
皇考弃天下而上宾,我方寸已乱。
不过国政不可一日废弛,我派你为总理大臣!马齐没有想到膺此重任,当即答道:奴才资质庸愚,并已年迈力衰,深恐一人之力不足,难荷艰巨。
是的,我亦不能把千斤重担放在你一个人身上。
嗣皇帝说,我一共派四个总理大臣,除你以外,是八阿哥、十三阿哥、舅舅隆科多。
十三阿哥?马齐说道,还在家宗人府。
十三阿哥遭人诬陷,围禁高墙。
皇考几次向我道及,说此事处置得过分严厉,微窥圣意,在康熙六十二年新正,十三阿哥必可蒙恩开释。
谁知竟等不到新年,我仰体皇考之意,自然要加恩十三阿哥。
说到这里,喊一声:舅舅!臣在!隆科多急忙答应。
派人传我的旨意,立即释放十三阿哥,护送到园里来,让他瞻仰遗容。
是!隆科多答应着,退了出去。
于是嗣皇帝向马齐降旨:第一,拟呈治丧大臣名单;第二,深恐人心浮动,有小人乘机造谣生事,应严格禁止;第三,明天上午奉移大行皇帝遗体入大内乾清宫,立刻开始预备。
马齐答应着,自去召集从人,分头办事,其时已经在丑末寅初了。
其时深宫已经得到消息,但语焉不详,只微闻皇帝驾崩。
消息是隔着宫门传进来的,只能听听,无法究诘。
在病中的宜妃,对此格外关心,力疾起床,要去看德妃打听详情。
等她一到,已有好几位妃嫔在,其中一半是素日跟德妃相契,一半却是趋炎附势,以为一接到十四阿哥接位的好消息,德妃母以子贵,立即成为太后,便好首先朝贺。
但是消息沉沉,连皇帝究竟是弥留还是宾天,亦无法求证。
正个个愁闷之际,见宜妃扶病而至,便又都生了希望,因为深宫之中,公认宜妃最能干,常有他人不知的新闻,在宜妃口中,可以源源本本得知详情。
这时都期待着她会带来确实信息,所以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在她身上。
你身子不爽,这么冷的天,也跑了来!德妃体贴地亲自上前迎接,来,快来烤烤火。
熊熊的火盆四周坐满了人,便有人自动让出很大的一块地方来容纳宜妃的软榻。
还未安置停当,她便问道:大概都得到消息了!是啊!德妃忧形于色地,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原来你们也没有准信儿!宜妃说道,这不是回事,非打听确实不可。
我看事贵从权,开了内右门到内奏事处去问问吧!是啊!勤妃陈氏说道,皇贵妃在畅春园,这里就数德姊姊的位分最高。
德妃也有此意,但怕人说她不是惦念皇帝的病势,而是关心十四阿哥的前程,所以不肯这么做。
此刻依旧保持沉默。
你不肯做主,我做主,皇上怪下来,我受责备。
这是什么时候,还能照平时那套规矩办事?于是由宜妃传谕,派德妃宫中的首领太监到内右门跟护军交涉。
不久这个太监匆匆而来,一进门便泪流满面。
万岁爷去了!听得这一句,立刻哭声大作。
宜妃一面哭一面问:是传位给哪位阿哥?听说名字里有个‘真’字声音的阿哥。
那当然是十四阿哥!你们大家静一静,宜妃拭一拭泪,大声说道,十四阿哥当了皇上了。
啊!大家都且哭且向德妃致礼,德妃却越发哭得伤心,以致场面乱得很厉害,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感情的激烈震荡之中,脑筋比较清醒的,仍只有宜妃,她很用心地细想了一下?觉得眼前的疑问,不但很多,而且很大,必须立刻加以澄清。
于是决定向德妃提出一个建议。
德姊,她说,我看必得找切切实实的人来,切切实实地问一问。
是啊!可是,谁是切切实实的人?没有到畅春园,又怎么能切切实实地说出究竟来?不有值班的阿哥吗?宜妃派宫女去问总管太监,今晚上是哪位阿哥值班?答复是十七阿哥胤礼值班。
宜妃便跟德妃商量,决定召十七阿哥来说话。
这就破了两个例,第一是深夜开宫门,第二是深夜传召成年的皇子入后宫。
第一个例破了还不要紧,而且事实上也已经破了,第二个例在宫中系为厉禁,所以德妃有些委决不下。
怕什么?宜妃说道,都上了五十岁的人了,还避什么嫌疑?而况,这时候还讲什么嫌疑?德妃想想话也不错。
不过,她还是很谨慎地,让年轻些的妃嫔避开,方始派太监去宣召十七阿哥胤礼。
过得好一会儿工夫,天都快亮了,仍无确实消息,宜妃越觉可疑,而且有些担心了。
皇上驾崩这样的大事,何以不来报?德姊,你不觉得奇怪吗?是啊!我也正纳闷。
报丧,报丧,应该赶紧来报,好让大家去奔丧。
宜妃有句话想了又想,终于说了出来:莫非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事?德妃惊惶地问,你说会出什么事?谁知道呢?一言未毕,太监在传呼:十七阿哥到!十七阿哥到!一声接一声地越来越近,终于看到胤礼出现在殿门前,恭恭敬敬地朝上磕了一个头然后肃然垂手,站在门外,静候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