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谋将—周瑜 > 第一部分第二章 叛离师门(4)

第一部分第二章 叛离师门(4)

2025-03-30 08:13:12

被赶出家门的当夜,周瑜没住客栈,甘愿在清冷的长街上徘徊,让冰凉的夜风吹他。

他需要这种刺激来激发他内心深处的热血,和他的呐喊。

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我没有错。

第二天一早,周夫人的侍女湘儿背着两个大包裹找到了周瑜,里面都是他的衣服和被褥。

周夫人让周瑜暂且在某个客栈住下,等到周异的气消了,再搬回家。

周瑜也想和母亲相聚几日,再去找鲁肃。

周瑜是舒县年龄最小的名流,人人都认得他。

他走到哪里,都会被异样的目光包围,仿佛是过街老鼠。

昔日最好的朋友,都是世家子弟中的少年才俊,如今都视他为洪水猛兽,远远避之。

周瑜对此并不在乎。

天下大乱,匪患横行,统兵胜敌的人才最有用武之地。

读书人不理睬我没有关系,我去从军,先在军中做文字工作,总能胜任,然后再学习用兵之法。

说从军就从军。

周夫人也支持他。

在舒县至合肥的途中,有一座小城。

城外有一座大兵营,随时应付合肥等地突发的叛乱。

周瑜来到这座兵营的门口,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找到了可以皈依的神灵,就连大门口的小石块在他眼里,都闪着夺目的光辉。

如今兵荒马乱,谁家男儿都在努力逃避兵役,自愿上门的极少。

所以周瑜来到兵营颇引人注目。

这座兵营的主帅姓朱名隽,在和黄巾军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果没有他,舒县就会被黄巾军洗劫一空。

周瑜早就听说过朱隽的威名,刚一从军就能在他的麾下,真是太幸运了。

更想不到的是,朱隽一听是舒县的周瑜求见,竟然亲自接见。

周瑜又惊又喜,认为是朱隽听说过他的神童美名,要委以重任。

想不到,由于卢植的引见,朱隽和颜衡成了好友。

朱隽对汉王朝忠心耿耿,且十分佩服颜衡的气节和才学。

他听说了周瑜背叛师门,颜衡因此一病不起。

他亲自接见周瑜,是想替颜衡出气。

朱隽以颜衡的口气和言辞训斥周瑜。

周瑜年少气盛,竟然滔滔不绝和朱隽辩论。

朱隽说一句,他能说三句,一点也不理亏,竟然把朱隽辩得言穷辞尽。

有好心的将官给周瑜使眼色,周瑜只当没看见。

朱隽一气之下,下令把他乱棍打出。

棍棒落在周瑜身上,钻心的痛,但周瑜没有逃跑,而是大步走出去的。

其实,朱隽相当善良,虽然很气愤,并和周瑜的思想有分歧,但他觉得周瑜人才难得,又十分喜欢他不畏权威的倔强性格,才乱棒打出的。

否则,就凭周瑜说的那么多大逆不道的话,他完全可以将他斩首。

第一次从军,周瑜连兵营里的方向还没分清,就差点连命都没了。

那几个兵卒下手很重,周瑜的后背、臀部、大腿和小腿都大面积红肿,痛沏入骨,但咬紧牙,哼都没哼一声,泪珠在眼圈里打滚,就是没掉下来。

这令他修养了半个月才行动如常,耽搁了云游天下的行期。

周夫人对儿子还不死心,请来了一个说客,就是周瑜的音乐老师杜夔。

杜夔曾在朝中任太乐丞一职,性格耿直,看不得宦官专权和外戚结党营私等现象,唯恐一时不慎,惹祸上身,就辞官而去,云游四方。

他堪称天下第一乐曲大师,到哪里都有风雅的世家大族热情招待,故而见多识广。

他和周家算是故友,这次途经舒县,特意来周家拜访。

周异夫妇觉得周瑜和杜夔还算投缘,就请他来劝周瑜回心转意。

杜夔将周异夫妇的话重复了一遍,就像背书。

周瑜当然不会动摇。

杜夔亲昵地拍了拍周瑜的肩头,就不再劝他了。

原来,杜夔竟然同意周瑜的主张,只是受周异夫妇之托,不能先说出心里真话。

二人顿时亲近起来,谈得很热烈。

我遇到一个人,他很像你,但比你大很多。

谁啊?他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据说还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是淮江书院三个创始人之一的名儒卢植的学生。

牵强地说,他还是你的学长呢。

周瑜来了兴趣。

刘备身在名师门下,却不喜读书,中途缀学,甘愿放弃了大好前程。

这一点和你很象,但他性格外圆内方,能全身而退,和卢植的关系仍然融洽。

他家境还算小富,却不守在家里种地,过安稳舒服的日子,一定要周游天下。

为此,他学了一手编草席和草鞋的好手艺,走到哪里,卖到哪里,竟然行了万里路。

卢植还有一个门生叫公孙瓒,是刘备的学长,在幽州任校尉。

我和公孙瓒相识,路过幽州时去看他,正好遇到了刘备,一席长谈,我才发现刘备读书不甚多,但见识不凡,极具英雄器量。

周瑜感叹地说:这全是云游天下之故。

于是,他就觉得云游天下是先,从军次之。

周夫人觉得周瑜年龄太小,社会经验又少,更危险的还是他满腹逆心,独自在外面太容易受到伤害,死活不依。

周瑜面对母亲的眼泪,行期一天天地往后拖。

然而,从淮江书院传来一个消息,使周瑜的行期无法再延后了。

———颜衡病逝了。

周瑜和颜衡的对话以及他的出走,在淮江书院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无人敢步周瑜的后尘,但学心大乱,学生们私下里纷纷对儒学在乱世中的前途展开了讨论。

为此,颜衡一病不起,不久就吐血而亡。

罪魁祸首无疑是周瑜。

这个消息震动了天下的读书人。

周夫人吓坏了:气死了自己的夫子,天人共愤。

淮江书院的人一定会来问罪,老爷为了周家的荣誉和平息天下读书人的怨愤,很可能会把公谨打死的。

要让公谨出去躲一躲,就到临淮郡鲁子敬家里去,过两年再回来。

周瑜来不及细想,就被母亲悄悄地送出了城。

出城时,天还未亮,城门还没开。

周夫人用金子买通了守门的校尉。

她为了避人耳目,没有把周瑜送得太远,肚子里的千叮咛万嘱咐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都化作如雨而下的泪水。

周瑜也是泪水滂沱,感慨万千,三步一回头。

母亲是不愿意很多的人看到我,不愿意让我受到更多的歧视和污辱。

唉,想不到我一个远近闻名的才俊这么快就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恶少。

爹,娘,大哥,还有每一个周家的人,为了你们,我也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光耀周家的门庭,让你们因为有我而再次骄傲。

我要让每一个舒县人和每一个淮江书院的人都看到———我没有错,将来发生的事实将证明,我没有错。

我不是有意气死夫子的,我和夫子争论,是为了天下百姓!要挽救天下百姓,必须先放弃儒学,探索出另一条路。

这一次,我亡命天涯,就是要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凡是成就大业的人,无一不是受尽委屈和磨难。

越王勾践负亡国丧家之痛,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强兵,终于灭吴复仇,威震诸候,流芳千古。

他为了复国大业,能以一国之尊替夫差牵马,相比之下,我这点委屈根本就不值一提,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太不应该了。

当太阳升起时,周瑜把脸上的泪擦去,对着晨光挺起胸膛。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苍是偏爱我,觉得我能承受得起,才让我受这些磨难的,将来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和天下相比,淮江书院太小了。

天下才是人的最高学府。

我离开了淮江书院,就入读于天下,这可是升了一大步,秘书省的后补大学士岂能与之相比。

这样想着,周瑜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面对初升的太阳长笑两声,大呼:天下者,吾辈之天下,国家者,吾辈之国家,吾辈不与孰与乎?天下兴亡,吾之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