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周瑜找到孙策时,孙策亲率两万大军,打败了刘勋,把宛城围个水泄不通。
喊杀声、马嘶声和妇孺老幼们惊恐的惨叫声连成一片。
江东兵将如狼似虎,宛城守军拼力死战,仍然节节败退,往东北方向溃退,大半个城区的主要街道很快失守。
丹阳兵在已经占领的城区横冲直撞,见到可疑的人就抓,稍有反抗就格杀勿论。
两年前,小乔和孙中回到孙策的兵营里,没过多久,就觉得很孤独、很郁闷。
孙策总觉得她轻佻,至少是情感不稳定,她爱一个人时,确实会献出自己的所有,但也很容易变心而喜欢上另一个人,所以就以长辈自居,对她严加管教。
小乔不服,一见到他就吵着要自由,二人免不了大吵。
数月后的一天,小乔悄悄地逃出了兵营,回到宛城,竟然住进了太守刘勋的府上。
孙策向刘勋要人,刘勋不答应,非要周瑜亲自来不可。
当时,正是割据江东的关键时刻,会稽和吴郡尚未攻下,孙策无力攻打刘勋,又投鼠忌器,怕刘勋狗急跳墙,伤害了大乔。
过了不久,孙策派出的密探回报:小乔和刘勋有旧情,她一直住在刘勋府上,且和他谈笑风生。
刘勋并未派人看管她。
孙策本来就认为小乔风流轻佻,朝三暮四,一听这消息,就信以为真了,不再想着救她了,只想如何把大乔救出来。
原来,孙策攻占了曲阿之后,就和大乔通了音讯。
他本想派人把大乔秘密接出来,但乔公年迈,行动不便,主要是他觉得孙策对朝廷不忠,执意不肯投奔他,也不许大乔和孙策来往,令大乔夹在情郎和父母中间,左右为难。
大乔很温顺孝心。
小乔在家的时候不多,她宁愿忍受相思之苦,也不忍离开爹娘而去,只等情郎攻下庐江郡再见。
孙策在未攻下会稽和吴郡之前,就开始图谋庐江了,制订了一个十分周密的计划。
庐江郡的近邻上缭城的太守刘夏,与孙坚有旧情。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孤身难保,就想投靠一个明主,不求称王,只想保住一场富贵。
他看孙策文武双全,勇武过人,自转战江东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觉得江东必是他囊中之物,将来统一天下,也未可知,故而就写信,主动与孙策交好。
孙策当然愿意多笼络江东的实力派人物,也十分热情,回信以子侄之礼相称。
孙策攻克吴郡之后,就写信给刘夏,请其助他一臂之力,出兵骚扰庐江郡,诱引刘勋出兵攻打上缭,使庐江空虚,孙策趁虚而入,即使刘勋及时回兵援救,孙策以逸待劳,也能轻易地击溃刘勋,一举而定庐江郡。
刘勋果然中计,觉得有了出兵上缭的口实,正是扩疆拓土的良机,就亲率大军杀向上缭。
他的谋士们也曾提醒过他:孙策已经平定了吴郡,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庐江,此时出兵上缭,万一孙策趁机来攻,那就危险了。
刘勋觉得谋士们的判断有理,但又觉得宛城和上缭并不遥远,孙策作战勇猛,四年前以少胜多,大败陆康,刘勋至今记忆犹新,但这四年间,他屯粮练兵,自以为卓有成效,觉得庐江郡兵精粮足,城池坚固,即使孙策来了,他的留守大军也能抵挡一个月。
这一个月的功夫,他足可以攻克上缭,再挥师返回,与孙策决战。
再三思虑之后,刘勋还是决定出兵上缭。
临行前,他听从手下谋士之言:将乔公一家人从舒县接到宛城,和小乔住在一起。
一家人中,乔公夫妇和小乔都可自由自在,行动无阻,只有大乔受到严密监控。
意思很明:如果孙策真的来攻打庐江,让他投鼠忌器。
小乔和刘勋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地相知相交,竟有手足之情。
她希望孙策能成大业,但又不愿意看到孙策打败刘勋。
她竟然天真地想:等到孙策和周瑜占据整个江东之后,依然能和刘勋和平相处,这就两全其美了。
孙策刚到宛城下,刘勋的留守大军不识厉害,主动杀出,想趁吴军立足未稳,一举击溃。
没想到,吴军身经百战,骁勇凶悍,虽是立足未稳,依然队形不乱,且阵式变化多端。
相比之下,庐江兵兵不精,将不强,尽管粮草丰足,武器精良,兵力也不少,还是挡不住远途而来的吴军的狂冲猛杀,在家门口被打得大败。
在血战中,孙策身先士卒,连挑三员庐江的猛将,无人敢挡其锋。
吴军气势如虹,庐江兵将则心惊胆寒,急忙向刘勋求救。
刘勋闻讯,大惊失色,不敢怠慢,回援宛城。
在第二仗中,刘勋也败得很惨。
他想不明白,装备精良的庐江兵,在吴军面前,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直到想起周瑜曾经的告诫:民富并不一定兵强。
庐江人偏安太久,安逸无忧的舒服日子太多了,没有经过困苦和血腥的磨励,哪里能敌得过天天在血泊里打滚的吴军。
刘勋识得孙策的厉害后,就坚守不出。
他万万没想到,他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李术率领本部数千精兵,临阵倒戈,出其不意地夺了城门,放孙策的大军进城。
李术,字孟尝,庐江人,出身贫贱之家,三岁丧父,五岁亡母,被一个好心的远亲收养,从小受了很多屈辱。
十二岁时,他就独自出外谋生,据说参加过黄巾军,后来又投靠朝廷的军队,立了战功,黄巾军被平定后,他得到了一个小县城的校尉之职。
然而,李术并不因此满足,而是刻苦读书,练武不缀。
三年前,他投靠了刘勋。
刘勋见他文武双全,精干过人,对他的奋斗历程更是钦佩不已,很快委以重任。
在孙策攻打庐江之前,李术已经是刘勋所倚重的心腹大将。
刘勋待李术不薄,赏地封官,煮酒言欢,想不到在此关键时刻,他在背后插了刘勋一刀。
刘勋慌乱中反击,效果甚微。
在这个危急关头,小乔不忍心离开刘勋。
大哥,眼下如何是好啊!我已经向江夏郡的黄祖求救了,只要我们杀出城外,退守流圻,等到荆州兵一到,再和孙策决一雌雄。
刘勋听着四面都是吴军的喊杀声,小乔,你快去孙策那里去吧。
看这形势,我没把握能杀出城。
大哥,我不走。
小乔紧紧地拉住刘勋的手。
去找周瑜吧。
小乔的身子一颤,眼睛湿润了,手却抓得更紧:大哥,等你脱险了,我再去。
我留下来,很可能会帮上你……大人,把大乔带上,就能杀出城。
一个亲兵提醒刘勋。
刘勋看着小乔,等着她说话。
如今形势,只有这样了。
小乔很痛快地答道。
好。
刘勋冲着小乔,很欣慰地笑了笑,就吩咐:把乔公乔母带到地下室,那里最安全,等到城里平静了,再把二老送给孙策。
孙策一进城,就命令黄盖率领一队骑兵,经小巷,直插西门,堵住了刘勋的退路。
刘勋杀不出去了,在混战中又不能推出大乔,害怕普通的丹阳兵将不识她,只好退守城西的金元塔。
金元塔是宛城最高的建筑,塔高二十余米,塔基有富贵人家的庭院一样大小,且离地面有两米高,南北有栅栏,东西有数十层台阶,宛如一座小城堡。
刘勋十分喜欢这里,经常派人来打扫并义务修补破损之处。
刘家的亲友们更把此地当成聚会之所。
吴军初入城,不识金元塔之重要,未派兵将防守,刘勋没费多大劲儿,就占据了此地。
吴军猛攻,被居高临下的庐江兵杀退了。
在此之前,已经有百余名百姓来此避难了,其中竟然有一半是刘勋的亲友。
吴军来得太快,刘家的亲友太多,刘勋哪里来得及带他们走。
吴军英勇且训练有素,不等有大将来组织,就自动排列好队行,准备下一轮冲杀。
刘勋登高下望,见此情景,又敬又惧:这真是天下最精锐的军队,难怪孙策能横扫江东。
他真是治军的奇才。
吴军正欲再冲杀,猛听得对方有人高喊:刘大人有话要对孙将军说,请暂且休战。
吴军都以为刘勋要投降了,就一面严阵以待,一面飞马禀告孙策。
孙策也这样以为,策马来到,喊刘勋出来对话。
于是,刘勋就推出了大乔。
孙策果然不敢下令强攻,又不想轻易放走刘勋,气急败坏之下,就将刘勋的所有亲朋故友都抓了,扬言,大乔若是少了一根毫毛,这些人都要陪葬,并血洗宛城。
刘勋只要归顺,才是唯一出路。
双方紧张地对峙着。
就在此时,刘勋从亲友口中得知:吴军专横残暴,稍有不从和不满者,一律格杀。
就连刘勋年迈的乳娘,只说了不满的话,也被杀了,还有……刘勋和小乔都听得目瞪口呆,血往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