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瑜想逃离袁术时,袁术忽然决定,攻打徐州的刘备,请周瑜随行。
周瑜对刘备很有兴趣,就决定再逗留一段日子。
随军出征,袁雅不可能再纠缠他了。
已经36岁的刘备,参加过平定黄巾之乱,讨伐过董卓,但都默默无闻。
周瑜向许多人打听,只听说刘备任平原相期间,境内曾发生饥荒,许多人结伙行盗,刘备一边加强防务治安,一边施舍财物,礼贤下士,与他们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极得人心。
周瑜觉得,只凭这一件事,就不可小觑刘备。
他本该在中军陪袁术,但他执意要跟随先锋部队。
行在最前面,身后是千马万军,内心充满了豪气,周瑜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忽然,前面出现一队骑兵,旋风般而来,喊杀声震天,为首一员大将就是诛杀董卓的吕布。
他被曹操打败后,就投靠了刘备,特在此伏击袁术。
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两军刚一接触,两个先锋官就一死一伤。
周瑜的身份是随军客卿,无力指挥袁兵,只好跟着往后退。
吕布的兵马并不多,掩杀一阵就收兵了。
吕布真是一员猛将,在阵前只有伯符和他能比个高下。
洛阳战区的勇将和智臣之多,远非江东可比。
江东若是多几个吕布和荀彧,伯符想立足江东就难了。
这天晚上,袁术召集部属,商量战事。
有人主张一开战,不和吕布单打独斗,全军冲杀。
吕布兵少,必败无疑。
有人觉得军粮充足,主张围困,和吕布长期对峙,不战而胜。
周瑜最后才说:群战虽然能胜,但伤亡极大,围困虽好,却太费时间,我有一计,只要伯父动一动手,徐州就唾手可行。
说到这里,他就闭口不说了,直到袁术屏退了部属,他才接着说:与敌对垒,研究敌将的性格和人品十分重要。
吕布先杀丁原,后诛董卓,为何就不能去杀刘备呢。
袁术一听,恍然大悟。
周瑜又说:吕布诛杀董卓,自以为功高无量;他勇猛无敌,必有骄气;他也打过许多胜仗,其军功和威名远在刘备之上,取而代之的心一定很强烈。
暂且的屈从,无非是没有钱粮和辎重之故。
只要伯父写一封信给吕布,援其军粮,他一定会先和刘备争夺徐州。
袁术依计行事。
吕布接到信大喜,率军向东攻打徐州的门户下邳城,守将张飞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
刘备派关羽去救下邳,自己就率大军一万多人,迎战袁术。
周瑜得知后拍手大笑,对袁术说:刘备精通政治韬略,善于笼络人心,有高祖刘邦之风,但他不懂用兵,又无张良和韩信这样的人才辅佐他,他一时很难有所作为。
这次他犯了兵家大忌,他的兵马本就不多,还分兵两路,只能被各个击破。
战争胜负取决于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吕布能征善战,但太急功近利,反复无常,人心不归,即使一时拥有甲兵十万,最终也成不了大事。
袁术听了,容颜大悦:公谨,你有击败刘备之策吗?攻心为上,攻城次之。
刘备两面受敌,危机四伏,必然急于击败我军,好回救下邳。
就利用他这个心理,先败两仗,然后再设个埋伏就行了。
刘备担心下邳的安危,急于和袁术决战,胜了两仗之后,就全军杀出,想一举击溃袁术,穷追不舍,结果中了埋伏,杀出重围时,只剩下数百人。
几乎在同一天,关羽也被吕布打败,和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海西。
其时,全军将士饥饿不堪,东海人糜竺甘愿拿出家中财产,资助刘备。
刘备很快又招集了5000余人,在海西重整旗鼓,并且击退了入侵徐州和扬州的军阀杨奉。
周瑜闻知这个消息时,已经回到了寿春城,赞叹不已:刘备真的可能会成大业。
他象他的老祖宗刘邦,是个打不死的人,到哪里都能聚众起事,败得多惨都能不折不挠,令人又敬又畏。
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袁术将来一定比不上他。
袁术没攻下徐州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不遵守诺言,中断了对吕布的粮草供应,吕布就又一次反复,再和刘备联合,共抗袁术。
二是听了周瑜的话。
周瑜觉得,徐州在刘备和吕布之手,远胜过曹操。
袁术付出惨重的伤亡后攻下徐州,就要直接和曹操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