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利城内修整数日,大军即将渡过长江,进入江东地区,辗转作战。
孙策摩拳擦掌之余,又感觉如履薄冰,他和周瑜反复讨论战略计划,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细节。
二人每次讨论,孙权都凑过来旁听,渐渐也能提些建议。
孙权聪颖过人,读书勤奋,作战勇敢,从不怕苦累、避风险。
孙策和周瑜都很喜欢他,只是他年轻还太小,不能担当重任。
对此,孙权一直不服气,总怪二人把他当小孩子,一直吵着要重任。
这一日,周瑜找到孙权,考问他:得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得人心。
我们如何得到江东人的心呢?孙权毫不犹豫地答:我们的大军纪律严明,秋豪无犯。
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据我所知,刘繇和王朗的军队也是如此啊!做一件事,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稳操胜券。
孙权惊问:在争取人心这件事上,我们有刘繇和王朗都不具备的优势吗?周瑜含笑点头:孙家世代都是江东人,而刘繇和王朗不是。
孙家突出这一点,就不难得到江东世家大族和百姓们的支持。
这一点很重要,我义父在中原攻城夺地,名震天下,却无法立足,白白将胜利成果拱手让给袁术,原因就是得不到当地士族的认同。
孙权听得连连点头。
仲谋,你就做这件事:大力宣传孙家和江东的渊源、孙家和江东的血肉相连,孙家对江东是一往情深,就连我们的士兵,也大都是江东人,以博得江东人的同情和支持。
还有一点不要忘了,孙家是兵圣孙武和孙膑的后代,这也要大讲特讲。
长期以来,百姓和英雄豪杰们,都觉得具有高贵血统的人比贫贱之人,更能代表天意。
孙权不太情愿地说:论冲锋陷阵,我不如我大哥,论谋略机心,我不如你,所以只能做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
仲谋,你说错了。
你做的这件事最重要。
我们在江东能不能成霸业,最终将取决于江东人的认同和支持,否则,你大哥再勇武,我再有智谋,也无济于事。
他拍了拍孙权的肩:我也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今后很长一段日子,不能和伯符并肩作战了。
孙权很好奇:何事比打仗还重要。
大军即将渡过长江,转战秣陵和江陵等地,论勇武和用兵谋略,这些地区无一人是伯符的对手。
我在他身边,作用也不大。
我要着手培养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密探,把他们派到全国各地去。
这件事很重要吗?百战不殆的条件就是知已知彼。
一个人多么有智谋,但他如果变成了聋子和瞎子,也就成了傻子。
敌人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你,那你就百战百胜了。
凡是割据一方的豪强,都重视敌方消息的反馈,但我觉得他们重视的程度都不够,密探们的地位不高,奖赏不厚,组织不严密,任务也很简单。
我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密探组织,从密探的训练,到消息的收集和传递,再到归类和分析,都要设立专门机构,彼此相互联系又独立,分工明确。
好,公谨大哥,我很有兴趣和你一起干。
等到这个组织成熟了,我就把它交给你。
但你现在,首先是要把孙家和江东的血肉相连说给每一个江东人听。
过江之后,孙策率大军攻城夺地,周瑜和孙权都留在后方。
孙策治军有方,慈严相济,他的士兵纪律严明,秋豪无犯,深得民心。
孙权遵照周瑜的意思,大力宣讲孙家和江东的亲密关系,并指责刘繇是江东的外来人,对江东的热爱远不及孙策。
这一招果然生出奇效,那些本来在孙策和刘繇之间摇摆不定的江东人,在孙策的大军节节胜利之下,都毫不犹豫地倒向孙策。
这个结果反过来又使孙策节节胜利。
大军每到一地,孙策的大旗一举,很容易被百姓们当成自己的队伍,或应招当兵,或贡献钱粮,没有反抗情绪。
刘繇的统治基础从根部渐渐瓦解,许多官员一听孙策到了,都失魂落魄,或弃城而逃,或开门迎接。
大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江东震动,都称孙策是小霸王。
孙策在胜利之余,静心思想,对孙权说:这一切胜利,首功非公谨莫属,是他根据三大战区的规划,给孙家指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孙家在江东威望极高,这威望随着父亲的死而消失,因我们的崛起而复活,反过来又决定了我们的崛起。
我们所到之处,百姓拥戴,英雄归附,要粮有粮,要兵有兵,越战越强。
江东人很容易把我当成自己心中的英雄和未来领袖,而许多州郡的长官都是朝廷任命的外地人,很难得到这样的心理认同,包括刘繇。
这才是我们战无不胜最主要的原因,我的勇武和周瑜的奇计都在其次。
江东战区的良将不多,劲敌极少,也是我们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
若是在洛阳战区,遇到曹操、袁绍和袁术等劲敌,哪里能让初出茅庐的人所向披靡?我们即使连打几个胜仗,也得不到民心和士族阶层的拥戴,没有钱粮和兵源,越战越弱,很难生根。
公谨大哥从不居功,更不和你争夺光彩。
是啊,我经常在众将面前,称赞他的雄才慧智,他总是不受,把所有的功劳都安在我头上,为我树立威信和德望。
爹的梦应验了,他是我们孙家的金身童子。
风随草而舞,人随势而动。
江东的豪杰们纷纷来投奔孙策,其中就有江东名士彭城人张昭、张绂,广陵人秦松、陈端等人。
此前,他们隐居于闹市和山野,拒绝过许多地方豪强的邀请,如今却来投奔孙策。
张昭,字子布,少年时便博览群书,尤通晓《左传春秋》,深通帝王之道,名扬江东。
他20岁时被举荐为茂才,不去接受。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他为孝廉,他不去应荐。
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把他抓了起来。
幸好好友赵昱全力营救,才得以不死。
徐州战火一起,张昭等徐州士人,都跑到扬州避难。
这段狂飙突进的日子,周瑜留在后方,创建梦想已久的情报府衙。
这一日,他正在津津有味地思索,却接到孙策告急的密信。
信上说,大军已经进入曲阿地区,在和刘繇对峙中陷入危机,请周瑜速去。
原来,孙策的大军进入曲阿地区,已有四万之众。
刘繇集结了五万大军,且是以逸待劳,摆出拼死一战之态。
但孙策善于用兵,将士骁勇,士气冲天,刘繇不敢决战,就坚守不出。
孙策求战不得,粮草接济困难,将士变得浮躁轻妄。
如此拖下去,十分不利。
刘繇手下还有一名勇将,叫太史慈。
二人相遇,一场恶战,竟然难分胜负。
孙策一枪刺死了太史慈的马,夺得他脖子后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夺得孙策戴的头盔。
就在这生死相搏这时,双方的骑兵同时赶到,二人才各自回营。
刘繇被我们打怕了,在神亭一带,凭借高墙厚垒,严防死守,闭门不出,以不变应万变,这仗怎么打?孙策的眉宇间充满了焦虑之意。
周瑜想了想:一定要让刘繇动起来。
这个龟孙子,你就是把脑袋伸出去让他砍,他都不肯动一动。
周瑜跟着孙策来到地形池前,只看了一会儿,就露出了微笑。
公谨,你有计了?还谈不上,只能说是有点头绪了。
快说,快说!我都快憋死了。
神亭的后面是牛渚城,刘繇的大部分粮草和军器都在此地,这是刘繇坚守不出的资本。
如果攻占此地,刘繇就坐不住了,我们不和他决战,他也会找我们决战的。
孙策重重地拍了一下周瑜,大喜过望:有公谨帮助我,何愁大业不成。
攻城伤亡大,乃用兵之下策,要从长计议啊!进攻有了头绪,孙策心情大好,摆酒为周瑜洗尘。
席间,浓浓的兄弟之情,令周瑜和孙策对饮好几杯,面红耳赤,思绪飞扬,灵感不断,破敌之计层出不穷。
伯符,我们的情报府衙初步建立起来了,有二十多个的密探出色极了。
过几天,你就频频调动兵马,摆出强攻的态势,把刘繇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就派几个密探潜入牛渚城,将城内的一草一木都查访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想如何攻城。
周瑜想起太史慈一事,就提醒孙策:不要恃勇与敌独斗。
对方死一个太史慈,如同断其一指,万一你有个意外,则是群龙无首,大业很可能就会从此夭折。
孙策哈哈大笑,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只是一时轻敌,才被太史慈夺了头盔,下次相见,我非生擒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