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攻城十分顺利。
横江守将徐韦轻敌,不把年轻的孙策放在眼里,禁不住江东兵的辱骂,愤然出战。
在交战中,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孙策一枪刺死。
黄盖等人趁机掩杀,身先士卒,一举破城。
进城之后,孙策一面清点城中的粮草和军用械器,一面布榜安民,下令士兵在空地上扎营,不许扰民,违者格杀勿论。
百姓们无不欣喜,几个德高望重的士绅受百姓们委托,送来几十头猪羊劳军。
只有三百多名樊能的死党不肯投降,期待回援的大军解救。
孙策不想让横江百姓看到太多的鲜血,落个残暴之名,就把他们囚禁起来,等到击败樊能之后,再劝降他们。
到那时还不愿意降的,就赶出横江城。
周瑜的疑兵之计,给孙策提供了极宝贵的时间。
第二天中午,樊能和于麋的大军才到,一见城已失守,不以疲劳之军攻城,而是后退五里,扎下大营,严阵以待。
周瑜见对方军容整齐,防备森严,无懈可击,兵力又是他们的两倍有余,就不主张出战。
但孙策求胜心切,执意要趁敌军疲惫,迎头痛击,否则就是坐失良机。
他让周瑜和孙权守城,自己和程普率领三千兵马杀向敌营。
周瑜站在城头上,忧心忡忡地对孙权说:上兵伐谋,何况敌军是我们的两倍,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但如何智取,我尚无良策。
于麋亲自率兵迎战孙策,樊能则居中指挥,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阵法纯熟,队形变了几变,很快就把孙策等人围在中央了。
孙策没想到樊能用兵如此厉害,暗恨不听周瑜之言,轻易冒进,急忙返身往回杀。
孙策神勇异常,枪锋所指,根本无人能挡,共有七员战将被他挑下马,就连以勇武自恃的于麋也被刺伤了肩头,血流如注,退了下去。
孙策率兵杀出重围后,让程普和黄盖领兵进城,自己断后掩护。
只见他右手持枪,左手舞剑,神威凛凛,追兵无不骇然止步。
这一仗,双方各死伤五百人,看起来是平分秋色,其实却是孙策败了。
他的兵太少,禁不起消耗。
孙策看似出尽风头,杀得敌军闻之丧胆,但两军对阵的胜负,终究是取决于有组织的相互配合,而不是个人的英勇。
孙策见到周瑜,情绪很低落。
好汉难抵四手,猛虎经不住群狼,我不该不听你的话,恃勇出战。
敌军的战斗力也很强,而且阵法的变化,还比我们高出一筹。
周瑜在城头上,观察得很细致,这样硬拼下去,我们必败无疑。
直到此时,二人才真正感到征战的艰难和凶险。
孙策见周瑜低头深思,一语不发,觉得很闷,就打开了窗户。
冰冷的夜风吹进来,很大,桌上的那盏灯应声而灭。
周瑜心里猛地一亮:我有破敌之计了,用极少的代价,把樊能和于麋杀得片甲不留。
这一回,孙策都将信将疑:敌营的四周是空旷的平地,无法设伏,无法偷袭。
樊能和于麋又精通兵法,慎密过人,有什么妙计能以少胜多呢?周瑜笑得很自信:这风就是我们的百万雄兵,伯符,你率领人马在樊能的南面埋伏,准备拦截。
我只带五百名强弩手,就能把樊能的一万大军杀得溃不成军。
孙策一时不解其意:五百名强弩手,对樊能的一万大军?两军对面撕杀,胜负无非是看谁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自然之力。
风雨火水和木棒、剑一样,都是自然之力,只是有时不好掌握,就被忽视了。
周瑜把窗关上,似是怕被人听见,两军对阵,都有第三股力量存在,并被共有,那就是自然之力。
兵战的最佳境界就是运用自然之力打击敌人。
人力是有限的,自然之力无限,用无限的自然之力,攻击有限之人力,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在我眼里,天地万物都是兵,都能冲锋陷阵。
孙策恍然大悟:用火攻。
这天夜里,周瑜率领五百名强弩手,迎着猛烈的北风悄悄出城。
绕到樊能兵营的北面,冲到近前,将一排排火箭射向敌营,眨眼间,数十座帐篷就被点燃了。
火借风势,一片片地飞落到其它帐篷上,转眼间就成燎原之势,哪里扑救得及,兵将乱成一团,连方向都分不清,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樊能和于麋飞身上马,面对的是一片火海在风的推动下,迅速向他扑来,他想拼命都找不着人,只好下令后退。
逃至半路,忽听得前面喊杀大起,伏兵杀出。
孙策如猛虎下山,一马当先冲杀过来,丹阳兵土气如虹,人人奋勇。
樊能和孙策相遇,一看身后的兵将被烧得焦头烂,丢盔弃甲,哪里敢应战,掉头又往东逃去。
孙策的马快,一枪刺中了他的后心,将他挑到了半空中。
于麋也在乱军中被杀。
对方群龙无首,纷纷投降。
这一仗歼敌四千余人,大都是被烧死的,还收降了四千余人,而孙策只损失不到一百人。
孙策的将士们欣喜若狂,士气大振:想不到我们的小主公比老主公还厉害得多。
大军在横江城修整三日,又进军当利。
当利的守将闻听于麋战败,大军全军覆没,就弃城而走。
孙策连破两城,威名大震,收编降兵和流勇近万人,幸好有周瑜筹集的两万斛粮食,才养活了急剧膨胀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