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谋将—周瑜 > 第二部分第八章 初试锋镝(2)

第二部分第八章 初试锋镝(2)

2025-03-30 08:13:12

孙坚的旧部只剩下五千人,都是江东子弟,骁勇强悍。

孙坚生前,慷慨大方,赏罚有信,爱抚部属,所以时隔数年,这些旧部对孙家还是忠心耿耿,甘愿奉孙策为主。

然而,他们又都对孙策和周瑜信心不足,因而疑虑重重,士气不高,包括程普、黄盖、韩当和周泰等将领,也是如此心态。

刘繇麾下有三万兵马,战将百余员,粮草充足,城池坚固,又是坚守一方,在家门口作战,无贩运粮草械具之累,以逸待劳。

而我们只有五千兵马,能冲锋陷阵的战将不足二十员,粮草要长途贩运,远途进攻,兵马疲惫,兵势相差太过悬殊。

第一仗,要解历阳之危。

公谨,这仗怎么打呢?围困历阳的樊能和于麋的兵力有一万之众,挟胜利之威,士气正锐。

孙策只有在周瑜面前,才会时而流露出忧心忡忡的一面,士兵和将领的士气都不高。

第一仗如果打败了,什么宏伟霸业都谈不上了。

兵者,诡道也。

何况是敌强我弱,更要出奇兵,方能制胜。

直接援救历阳,和敌人硬拼,首先就不能这么想。

周瑜一连数日都在苦思,没有睡好,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说出围魏救赵的破敌之计。

不救历阳,直接攻打兵力空虚的横江。

横江是樊能的老巢,樊能必会回兵求援。

援救历阳,樊能是以逸待劳,我们攻下了横江,形势就逆转过来,是我们以逸待劳。

其二,攻下横江,能得到急需的粮草和械具,还可招蓦到新兵,而在历阳城下打了胜仗,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程普和黄盖等人都同意了周瑜这套作战计划。

在那次会上,还通过了周瑜提议的一个作战原则。

双方交战,胜负之根本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生力量的消长。

以战养战,是立足江东之本。

招兵马,屯粮草,是最重要的事,攻城夺地还在其次。

兵多粮足之后,攻城必胜,否则就会得而复失。

樊能,字贵先,出身将门,其祖辈屡立战功。

他自幼习武,精通兵法,是刘繇麾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于麋则是贫家子弟,一天书没读过,但悟性极高,勇敢坚毅,在平定黄巾军的征战中,智勇双全,表现出色,从一个最低层的士兵,一路升迁,直至一方守将。

即使吴景和孙贲不依周瑜之计而行,也未必是二人的对手。

樊能听说孙策率兵直捣横江,明知是围魏救赵之计,也不得不回援。

于麋和樊能友情深厚,权衡利弊,就和他共进退,以免兵力分散,被孙策各个击破。

一天夜里,樊能留下一座空帐和数百个穿着兵服的草人,一万大军分三路悄悄退走,马蹄裹了棉布,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吴景和孙贲一觉醒来,面对空荡荡的兵营,惋惜之余,更替孙策和周瑜担心。

面对这两个精通兵法的大将和训练有素的大军,等待初出茅庐的孙策和周瑜的命运将是什么呢?在樊能的大军未到时,一定要攻下横江城,否则就会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然而,孙策的兵马太少,攻城尚嫌不足,实在分不出兵力阻击樊能和于麋的大军。

为此,全军十分忧虑。

在此关头,周瑜却自告奋勇,只带五百兵卒,去阻击樊能和于麋的大军,并保证在孙策攻下横江城之前,挡住樊能的大军。

众将听了,都不相信。

程普对周瑜印象不太好,说他是赵括,只懂得夸夸其谈,迟早会误了大事。

但他来不及阻拦,周瑜已经出发了,而且还带上了孙权,就埋怨孙策轻信周瑜。

孙策笑着说:公谨自有妙计,我们就放心攻城吧。

牛头山是樊能和于麋的大军的必经之路,两个山坡夹着一条大道。

周瑜将五百兵卒分成两队,占据了南北两坡,广插旌旗,并不时拖着树枝跑动。

看上去,坡上尘土飞扬,旌旗飘舞,似乎埋伏着千军万马。

报告周将军,樊能的大军到了。

这个传令兵的声音有点颤抖。

周瑜正坐在一棵大树下看书,气定神闲地问:有多少人。

有一万多人。

我知道了。

你传令下去,叫兄弟好好休息。

万一樊能的大军攻上来,怎么办呢?你们放心,樊能不会马上攻山的,叫兄弟们不要乱动。

周瑜把书一合,靠在树上,我要睡一会儿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叫醒我。

他真的闭上了眼睛,连身边的孙权也不理了。

孙权说:周将军自有妙计,你们按令行事吧。

公元353年,魏国主帅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求救。

齐国主帅邹忌听从著名军事家孙膑之计,没有直接援救赵国,而是避实就虚,直攻魏国的京都大梁。

庞涓急忙回援。

在地势险要的桂陵,齐军设下埋伏,等待长途跋涉的魏军,大败魏军。

这个典故流传极广,樊能当然知道,他料定敌人会在中途的险要之地设下埋伏,把他变成第二个庞涓,所以就小心行进。

报告将军,前面两侧山坡的树丛中尘土飞扬,还飘舞着很多旌旗,好像有埋伏。

樊能一听,急忙下令大军停住不前。

有几员勇将请战,他不许。

我军行军半日,兵马十分疲惫,队形也是行军的队形,不是作战的队形。

现在攻山,正中了对方以逸待劳之计。

孙策的主力就在这里,而不是在横江。

孙策小儿,这等平庸之计,也来赚我。

那怎么办?传令下去,全军修整,编好作战队形之后,再与敌人决战。

直到黄昏,樊能见士兵们的体力恢复了,才下令攻山。

先头攻山部队三千人,排着整齐的作战队形,以求将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山坡下的七千人则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增援。

然而,丛林中空空如也,周瑜早在一炷香以前,就率众离开了,连一面旌旗都没留下。

不好,我们中了敌人的疑兵之计。

樊能脸色大变,对身边的于麋说,孙策的主力不在这里,而是在横江城下。

我担心不等我们赶到,横江城就被攻克了。

于麋安慰樊能:即使孙策攻下了横江城,我们兵多将广,还怕夺不回来。

残阳如血,把西天染成一片血红。

周瑜和孙权眉开眼笑,慢慢地策马而行。

公谨大哥,你真是料事如神,樊能果然没有立刻攻山。

说心里话,当时我是强作镇定,很害怕,双腿都在发抖。

周瑜这样解释:有庞涓的先例,樊能和于麋自然会百倍小心。

我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个心理。

而且我还料定,他们一定不敢夜行军。

这又有什么根据呢?孙坚和孙策都教训孙权,要他把周瑜既当兄长,又当老师。

我在山坡上,观望樊能的军队阵形整齐,阵法纯熟,可见他是个十分慎重稳健的人。

夜里行军,速度要慢一半,被我们的疑兵一阻,本该天黑之前赶到横江城下的,如今要等到天明之时。

一夜的急行军之后,兵马疲惫不堪,迎击强敌,乃是兵家大忌。

何况,他们怕我们趁着夜色掩护,真的在险要之地埋伏下重兵。

啊,那我们的时间就富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