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出征的那一天,袁术亲自送出城外。
年方十四岁的孙权住在阜陵的舅舅家,听说哥哥要率兵出征,急匆匆地赶来,执意要随兄出征。
袁术见孙权细高的身子显得很单薄,却神情刚毅,锐气十足,十分喜欢。
苍天很公平,给了我基业,就不会给我好子孙了。
我若是有你们这样的儿子,死都瞑目了。
他拉着孙策和孙权的手,十分感慨:伯符,刀箭无眼,你阵前要小心啊,别太冲动了,切记你父亲的教训啊。
仲谋,你还小,还不到冲锋陷阵的时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万一打败了,就回来,我绝不怪你们。
万一有什么意外,你的家人我会照顾的,你们不用担心。
在寿春城时,孙策一直怨恨着袁术,如今要离开了,又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眼睛也湿了。
只要我不另立山头,袁术待我真如亲子一般。
他若是杀了我,再略施手段,吞并我父亲的旧部易如反掌。
他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试看敢于争天下的豪强,哪一个不是无毒不丈夫。
这一年是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五月。
孙策骑着高头大马,行在队伍的最前面,豪迈中带着沉重。
身后是程普、黄盖、韩当和周泰等人,再后面是几十面旌旗,迎风招展,就像一张缝在一起的帆,鼓动着一只小船,行驶在汪洋大海中。
孙策望了望天,喃喃自语:不知公谨在丹杨郡怎么样了?周瑜到了丹杨郡,叔侄二人相见,先是为死去的周异流泪,再展望起周家的前景,周尚反对周瑜回江东,弃一方诸侯的袁术而随尚无立足之地的孙策,太不明智。
周瑜将三分天下的规划讲述之后,说:一个人要成大业,没有人才,可以礼聘;没有兵将,可以招蓦;没有钱财,可以借贷;没有地盘,可以争夺。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战略规划,找到一条既顺应天下大势,又适合自己的道路。
否则,人才来了,也会走或变成庸才,地盘得了也会失去,钱粮来了也会耗尽。
他言下之意是,袁术没有这个前提,而他和孙策却有了。
我和伯符文武互补,智勇互助,江东的豪杰,我们都没放在眼里。
周尚低声说:你和孙策成了大业又怎样呢?他是君,你是臣。
能同患难,未必就能同富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古今还少吗?我觉得伯符不会负我的,何况这是很遥远不定的事情,何必现在去想呢?周尚对侄儿三分天下的规划,十分佩服:你雄才大略,聪慧过人,就不想自己创业吗?就甘心居于人臣?自己创业不过是要掌握大权而已,但我要请教叔叔一个问题,我们掌握大权之后,又要干什么呢?周尚想了想:救国救民,留芳后世。
周瑜点了点头:想救国救民,未必非要掌权。
掌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这种权力无论对掌权者,还是天下百姓,都是一种毒药。
救国救民的路有许多条,留芳后世的路就更多,为何非要掌权呢?这是我在旅行中,听一个山中的隐士说的,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的人可能忘了吴王阖闾,却不会忘记孙子,可能会忘了魏文侯和楚悼王,却不会忘记吴起,可能会忘记齐威王,却不会忘记孙膑。
而那些痴迷于权术的人,大多是害己害人,即使一生掌权,死后也会身败名裂,被后人唾骂。
即使掌权又如何呢,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夜求一宿,来时赤条条,去时也赤条条,能带走什么呢?陪葬之物再多,哪一日被盗墓人光顾,也尽成他人之物。
周尚终于被说服了,周瑜就趁机向周尚要两万斛粮食,还加二百匹战马,以资助孙策回江东。
周尚犹豫好半天,还是答应了,一是替侄儿还一份人情,二是也看孙策非池中之物,日后真的成了大业,这笔投资会带来惊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