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兖州刺史刘岱有一个弟弟叫刘繇,声望很高。
两年前,他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
扬州首府原来在寿春,寿春被袁术占据了,刘繇就把官署设在曲阿,将袁术的势力赶走了。
那时,袁术觉得自己占了寿春,刘繇占曲阿并不过份,就没有计较。
时过境迁,如今兖州的曹操成了袁术的头号劲敌,曲阿就成了袁术的后背。
袁术岂能有芒在背,就派吴景和孙贲率兵攻打刘繇。
孙策闻知,对着周瑜捶胸跺足:我的剑都快生锈了,为何不派我去?袁术从不信任我,我们何时才能回江东呢。
周瑜猛抬头,微笑着说:这可能是回江东的大好机会。
公谨,你有妙计了。
吴景是你舅舅,孙贲是你堂兄,如果他们肯配合,我们就有希望了。
周瑜分析了袁术的处境和心理。
袁术的头号劲敌是曹操,他不能允许后方有半点动摇。
如果吴景和孙贲战败,袁术顿时陷入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他很可能会委曲求全,就像一个人被逼急了而铤而走险一样。
孙策恍然大悟:哦,让我舅舅和堂兄故意战败,然后我再请战。
周瑜点了点头:为了便于指挥,你趁机向袁术要回义父的旧部,这很合情理,他会答应的。
如果我们攻占了曲阿,就是鱼归大海了。
孙策兴奋得摩拳擦掌:此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不是很大,而是一定能成功。
周瑜拉近孙策,低声说:我还有一招,就是买通几个从兖州来的客商,捏造曹操频频调兵遣将的谣言,再加上曲阿兵败的消息和我这三寸不烂之舌,袁术一定会中计。
二人当即分头行动,周瑜去寻兖州来的客商,孙策去找舅舅和堂兄。
周瑜自幼就和各地的客商打交道,此事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
吴景和孙贲都是孙策的至亲,又觉得他有君主之风范,一心想辅佐他,答应按计行事。
事态发展,正如周瑜所料。
吴景和孙贲率两万大军向曲阿进发,在横江和刘繇的部将樊能遭遇,大败之后,挥军向曲阿另一个门户当利口进发,又被刘繇的部将于麋打败,溃不成军,只好退守历阳。
没过几天,又传来了更坏的消息———樊能和于麋的两路大军相聚历阳城下,吴景和孙贲正在拼死抵抗。
消息传到寿春,袁术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周瑜趁机进言:刘繇即使攻下了历阳,也不足惧,只是兖州还有一个曹操。
若不能迅速击溃刘繇,将来我们和曹操恶战时,刘繇这颗背上之芒就会变成一把尖刀。
袁术听了,不由得扭了一下肩,仿佛真有芒在背。
除了刘繇,还有会稽太守王朗,也可能变成曹操的尖刀。
千里堤坝上的一个蚂穴很不起眼,但洪水来时,却要毁了整个长堤。
我们不能只注意洪水,而忽略了蚂穴。
就在前两天,袁术手下大将张勋听两个从许昌来的客商说,最近,曹军调动十分频繁,不知又要征讨谁了。
袁术听了,一阵心惊肉跳。
除了他,曹操还能征讨谁呢。
后方不稳,如何能挡住曹操的虎狼之师。
袁术睡不着了,无心再饮酒听歌。
这天晚上,孙策来找袁术,愿意去征讨刘繇,条件是归还他父亲的旧部。
袁术当时没表态,想了好几天,实在找不到比孙策更勇猛善战的人了,就答应了。
孙坚的旧部不到五千人,而刘繇和王朗却有五万人,孙策即使能打败他们也是惨胜。
两败俱伤,换来他后方的安定,岂不更好。
伯父,让公谨随我一起出征吧。
为了拔去后背上的两把尖刀,袁术一狠心,也答应了。
就在周瑜和孙策得意之际,袁术却想了一条万无一失之计,每次只给孙策半月的粮草。
孙策若是趁机逃回江东,他就切断粮草供应,不到孙策回到江东,粮草就尽了,不战自溃,根本不用下令封杀他们。
孙子说: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没有足够的钱粮,无论多善于用兵之人,也无能为力。
这一招太有效了。
周瑜又重新评价袁术:官宦子弟很多,但能割据一方的很少。
袁术也有过人之处、过人之时。
他不靠家族的背景,不会有今天,如果他仅仅靠家族的背景,更不会有今天。
袁术又在我们的脖子上套上一条铁链,怎么办呢?周瑜望着气急败坏的孙策,陷入深思:即使攻占了曲阿,在转战江东各地之前,最少要筹集到两个月的粮草,否则,不等筹到新的粮草,旧的粮草就吃完了,我们就不战而溃了。
袁术每月只发给半个月的粮草,那半月的粮草如何筹集呢?绝不能抢劫江东的富户,那是自毁根基。
周瑜想到了叔叔丹杨郡太守周尚,请他资助孙策。
我叔叔接受袁术的任命,一是权宜之计,二是袁术重情义,待人宽和,做他的官较舒服。
他很清楚,袁术最终很难成大事,早就想投靠明主,只是碍于袁术的厚爱,才迟迟未行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会帮助我和伯符的。
万一不行,我就是盗取他的兵符,也要把粮运出来。
孙策听了周瑜的计策,十分感动,却坚决不同意。
公谨,你的好意我知道了,但不能因为我,使你们叔侄二人反目成仇。
反目成仇,谈不上,他只是恨我一段日子罢了,没关系,只要我们占据了江东,还他数倍的粮草就行了。
伯符,这件事你不要再想了。
孙策把手搭在周瑜的肩上,眼睛湿了,刚想说什么,被周瑜拦住了。
你又来了,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一家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天地作证,有违此誓……伯符,别再哆嗦了,快想着怎么打败刘繇吧。
大军出征的前三天,周瑜向袁术辞行。
出征作战,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伯父,我想先行一步,去丹杨郡看望我的叔叔,在那里等伯符。
袁术稍稍想想,就答应了。
袁术手下有一个谋臣,复姓诸葛名玄,其祖上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很有才学。
周瑜和他并无深交,只是见面问候而已。
周瑜即将去丹杨郡的前一天晚上,他却来拜访。
周公子谋略深远,孙伯符勇冠天下,你们此次出征,必能战无不胜。
但要成大事,人才是越多越好啊!周瑜听出他话中之意:不知诸葛大人可有良才推荐啊!良才倒谈不上,只是我有个侄儿却聪明过人,才学渊博,很想投奔明主,创立一番功业。
哦,诸葛大人深得袁术器重,为什么不推荐给他呢?诸葛玄长叹一声:在周公子这样智明的人面前,我不敢说假话。
袁术成不了大业,有眼光的青年才俊,谁会跟随他。
你和孙伯符不正是这么看的,才……周瑜不知诸葛丰的虚实,急忙打断他的话:诸葛大人此言差矣,我和孙伯符起兵讨伐刘繇,也是……诸葛玄又打断了他的话:好了,周公子,刚才的话,谁也不要再提了。
先说我那个侄子。
我大哥诸葛君贡死的早,留下三个儿子,老大诸葛瑾,老二诸葛亮,老三诸葛均。
老大诸葛瑾现住在京城,攻读《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老三诸葛均还小,老二诸葛亮年方十四岁,现在豫章郡。
不是我自吹自擂,他资质过人,满腹神机,将来必是当世奇才。
我想把他交给你和孙伯符,干一番事业。
周瑜害怕诸葛玄是袁术派来,试探他和孙策。
诸葛大人误会了,我和孙伯符此次出征,只是奉命行事,无论胜败,迟早都要回来的。
您还是把令侄推荐给袁术吧。
何况,十四岁的少年太小,随军作战还早。
诸葛玄见周瑜执意不肯,摇头叹息地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