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回到家中,一会儿想见小乔,一会儿又思考该如何面对新局势,心思乱乱的,正自烦躁之际,有人送来一封信。
他打开了一看,顿时跳跃欢呼起来。
这信是孙策写来的,请周瑜到庐江郡城相会。
孙坚的大军途经庐江郡时,刘勋马上易帜,还送上一万斛粮食劳军。
这一次,孙策也随父出征,知道途经庐江郡,就想到了周瑜,并从刘勋口中得知周瑜已经回家了。
周瑜预感到,他的命运会由此而改变,一刻也等不及了,跨上一匹白马,向庐江郡城飞驰而去。
到了孙坚的兵营前,夕阳把西天映得一片血红,周瑜、兵营、庐江郡城和整片原野都沐浴在这无比绚丽的红色之中。
孙策和周瑜相见,抱成一团,热泪盈眶,不住地拍打着对方。
当时,孙坚忙于军务,就由孙策给周瑜摆酒接风。
孙家这两年搬了两次家,从寿春到曲阿,再到吴郡。
孙策走到哪里,都和有志之士打得火热,起初只限于武人,如今扩大到了文士。
相比之下,周瑜的经历就精彩曲折多了,周游天下的种种艰险和磨难,如在山中遇到土匪和野兽之类的事情,非一日所能说尽,忍饥挨饿和遭人污辱更是举不胜举。
孙策听了感叹不已,一次次地握紧周瑜的手,表示钦佩。
翌日清晨,孙策就带着周瑜去拜见孙坚。
孙坚早就听夫人和孙策对周瑜赞不绝口,他南征北战,阅人无数,一见周瑜就知道妻子所言不虚,十分喜欢他。
周瑜对孙坚仰慕已久,见他威风凛凛,行动如风,颇有大将风采,大为折服,一定要磕三个头。
孙坚不是个拘礼的人,但拦不住他。
爹,公谨博览群书,又周游天下,对天下大势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不信你就问他。
周瑜很想和孙坚讨论天下大势,但初次相见,免不了谦虚几句:伯父身经百战,名震天下,我的浅显之见哪里能说出口。
孙策一听就急了:公谨,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
你这么说,岂不把我们当成外人了。
人无大小,能者为师,只有这种胸怀的人,方能不断增益。
我自幼贫寒,读书不多,一有机会,我就向读书人虚心求教,否则我就不会有今天。
何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近看看局部,远看看整体。
我是置身于天下这个大局之中,你是置身于外,一定会看出一些我看不到的道理。
周瑜由衷地赞叹孙坚谦逊好学的胸襟,一躬到地:伯父如此通达明理,从寒微之士到当今名将,绝非侥幸,将来前程不可估量……孙坚亲昵地打了一下周瑜的头:小鬼头,别油腔滑调的,快把你满肚子的文才都给我倒出来,否则,你就别想出这大营了。
这里只有我们爷仨,别人偷不去的。
这声小鬼头和爷仨,拉近了周瑜和孙坚心灵的距离。
孙坚不像周异和颜衡,非要坚持各种庸俗的礼仪,对晚辈很随便。
他读书不多,却从现实生活中悟出来了很多道理,且能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周瑜刚要说话,又被孙坚打断了:记住,要畅所欲言,言无不尽,说错了怕什么呢?周瑜这回没有顾虑了:伯父此次出兵,不是最佳良策。
他一开口,就给孙坚一个重击,恕侄儿直言,今日联军讨伐董卓,败多胜少。
当年,六国连横以抗强秦,兵马合在一起,胜于强秦,钱粮堆在一起,不输于强秦,结果却不抵强秦,原因就是联而不合,合而不力。
强秦是一个握紧的拳头,六国则是六根分开的手指,即使一起攻秦,仍不能胜。
强秦时代,天下大势是由割据到统一,而今则是由统一到割据,各州郡的太守无不清楚而各怀异意。
六国不抗强秦,必遭灭亡,因而还能全力一拼,而今各州郡不去讨伐董卓,仍可以割据一方。
所以,今日各州郡的联合比不上六国连横。
孙坚连连点头,示意周瑜接着说。
董卓在黄巾军之乱中出任将帅,身经百战,深明军事韬略,绝非平庸之辈。
他以天子的名义发出号令,许多州郡还是要响应的。
中原人对董卓的估量忽略了两点,一是他的后方极稳固。
我游历时到过陇西一带,也听到许多关于董卓的传说。
董卓到中原杀人如麻,不得人心,但他在家乡却乐布善施,深得人心。
二是他的军队都来自函谷关以西,民风尚武,连妇女都能弯弓作战,男人更是勇猛强悍,天下无人不怕,而中原各地儒学至上,民风崇文贬武久矣。
董卓后方稳固,控制了天子和朝臣,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一点是孙坚想都没想到的:如何不败呢?董卓的后方是凉州,在雍州的势力也极大,东北便是羌胡之地,那里的部落和董卓渊源极深,又素来受汉王朝的欺压,反汉之心久矣,绝对是董卓强有力的外援。
联军即使齐心协力打败了董卓,董卓就把天子和朝臣掠到雍州的长安,以避其锋。
联军打到洛阳,已是强弩之末了,再打长安,就有全军覆灭之险。
不打长安,天子和朝臣没有救出来,群龙无首,天下真的要大乱了。
董卓在长安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
周瑜又分析了攻打长安的危险:即使各州郡一心拥戴袁绍,也万万不能乘胜攻打长安。
长安背靠凉、雍两州,董卓在自家门口作战,以逸待劳,和羌胡之地互为犄角,以此为外援,直接威胁联军的侧翼和后路。
联军远途奔袭,人困马乏不说,仅粮草一项就足以致联军于死地。
即使袁绍能筹到足够的粮草,由于路途太远,极易受到董卓和其它势力的攻击,没有保障。
联军不能速胜于长安城下,又不能保障粮草,岂不像走钢丝一样危险。
洛阳之战,联军至少还有民心可以依靠,而凉、雍二州和羌胡之地荒凉多沙,人烟稀少,联军的兵将不服水土,兵勇将不勇,精兵不精。
当地的民俗人情与中原差异太大,联军不可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在他们眼里,联军是侵略者,董卓才是正义之师。
这一番话,听得孙坚心悦诚服,周瑜若不是他的晚辈,他真想起身相拜。
孙策大惊:公谨,听你这么说,我们岂不是要退兵吗?既已出兵,就不能退,否则失信于天下英雄,就十分不利了。
孙子有云,打仗要看政治、天时、地利、人和和法制等五个方面,政治排在第一。
军事的失败往往是政治的胜利,往往是失少得多。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形式,无非是想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联军有十几路人马,伯父只是其一,胜而无大获,败也无大害,以伯父的英武,只要见机行事,不会有大祸。
周瑜呷了一口茶,接着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觉得伯父此次出兵,最应该小心的不是董卓,而是自己的盟友。
贤侄说的有道理。
孙坚很大声地说,这一点正好说到我心上了。
伯父,贤侄以为,汉室衰微,气数已尽,我们不可逆天而行,做刘家的殉葬品。
董卓是蛮夷之人,只知武功而不懂文治,被百姓所弃,被士大夫们所不容,他不可能一统天下。
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公孙度、张绣、刘虞等豪杰,无一人能震慑四方,尽收天下人心。
今后天下必成群雄割据之势,先是春秋时期,诸侯多如牛毛,再进入战国时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霸主,最后天下一统,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前夜。
孙坚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来到周瑜前面前:贤侄,那我今后该怎么干呢?周瑜谈古论今,感觉好极了。
他自从和孙策结拜之后,就格外注意孙坚的动向,侃侃而谈。
贤侄游历天下,根据山川地形和政治人事,觉得供天下英雄创业的地方只有三处:一处是大致北起幽州,南至长江北岸,西起东海之滨,直至雍州。
这个地区以洛阳为中心。
近四百年间,这里累代高官,实力雄厚的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数不胜数,兵力最多,人才最多,钱粮也最多,但兵乱不止,受到的破坏也最大。
目前有一大半的英雄人物集中在这里,想建立功业。
伯父,此地不可久留,暂时更不可以去争,尤其是伯父您。
为什么呢?其一,洛阳地区是政治中心,数百年来,士大夫和百姓的门第观念都很重,乡土意识很浓。
袁绍逃出洛阳时,仅一人一骑而已,但袁家世代高官,四世三公,门生和亲信无数,他出师有名,振臂一呼就有那么多人响应。
伯父和袁绍相比,胆识和谋略都不在他之下,却只能当他的先锋官。
伯父威震天下,我没听说过袁术有何辉煌的战绩,但伯父不得不依靠他。
这全是伯父出身低微和袁氏兄弟祖上庇佑之故。
其二,伯父生长在江东,在江北之地没有凭依。
土大夫不肯辅佐你,百姓不肯归附,无法立足,如何图谋大业呢?其三,此地区豪杰最多,世族最多,争杀势必最惨烈。
根据扬长避短和避实就虚的原则,这地区显然不是伯父创业的地方。
第二个创业之地在哪里?以成都到汉中为中心的巴蜀之地,也是一个英雄创业的好地方。
益州沃野千里,但山川险峻,交通不便,易守难攻,西面和南面都是各少数民族的部落,极容易制服。
高祖刘邦就是以此为根据地,屡败屡战,最终打败了比他强大的项羽。
伯父征战多年,却从未踏足过那里,人生地不熟,又不能服众,就像桂阳的荔枝种在巴蜀的土地里,长不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个创业之地呢?第三个创业的好地方就是长江以东的吴越之地,背靠东南两海,鱼虾丰富,空气清新湿润,土地富庶,一年四季,米粮充实,可养精兵百万。
伯父生于吴郡,在丹阳和会稽一带威名最盛,人心极隆。
丹阳地势险阻,山谷万重,有数千里之地可以周旋,民风强悍,稍加训练,便是天下有数的精兵。
而且丹阳还有丰富的铜铁矿藏。
这里才是伯父创业的根基之地。
伯父是名正言顺的长沙太守,一举平定过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叛乱,威名和声望都无人能及,此地也是伯父创业的首选。
伯父经营三郡之地,派伯符回吴郡联络家族势力,外结丹阳和会稽的豪杰,北伐西进,双拳合击,环顾长江以东,必是孙家的天下。
孙坚听着听着,仿佛天下之间日明风清,脑海里的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英雄人物若不能三地据其一,连春秋时期都挨不过去,就会被他人吞并,或是偏安苟活,无成大业的可能,不值一谈。
成大业者,必须先有根基之地,才能图大业。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只要有退路,就有转败为胜的可能。
楚汉相争,就是最有力的铁证。
黄巾军有百万之众,势不可谓不大,打的胜仗不可谓不多,败得为何那么快呢,就是因为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打败了,无路可退,打胜了又无粮可继,只好掠夺,民心尽失。
孙坚和黄巾军不知交战过多少次,深以为然。
那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天下又将如何呢?洛阳战区的英雄最多,地源最广,厮杀也会最久。
江东和巴蜀两地,对手不多强敌更少,尤其是江东,几乎找不出能和伯父相匹敌的人。
伯父若能最先割据成功,就派伯符率大军西进,从巴东攻打蜀地。
若能攻下蜀地,伯父就三大战区有其二,战国时代就结束了,统一全国的日期就不远了。
对洛阳战区,则隔岸观火,伺机而动,若是没有做好进攻准备,就联弱抗强,分而治之,若是做好了进攻准备,就联强击弱,灭弱之后再图强。
立足江东,攻伐巴蜀,缓图中原,这就是周瑜送给孙坚的九字方针。
孙坚连连点头,又问:攻蜀若不能呢?侄儿以为,攻蜀若不胜,没有足够强大的外援,万万不能踏入洛阳战区。
也许刚开始时会势如破竹,再下去一定会兵尽粮竭,而中原的人力和钱粮却还源源不断。
侄儿周游天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洛阳战区的地之广,粮之厚,人才之盛,除非将巴蜀和江东这两个战区合并,否则,即使是孙武重生,白起再世,也不能平定中原。
周瑜越说越有兴致,神思飞扬千里,攻蜀不能胜,中原不能图,天下必将三分,呈鼎足之势。
弱弱联合,共抗强敌,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洛阳战区的霸主想灭其一并不容易,何况巴蜀险要之地不少,易守难攻。
江东之险在哪里呢?江东之险当然是在长江了。
江东北临长江,东、南靠大海,习惯于水战,不觉得长江是险隘,北方多是陆地,兵将骑术精良,善于清野之战。
最精锐的北方兵一上船,往往就头晕脚软,连站都站不稳。
若是天下三分,江东必须以水军立国,才能以长江之险,成割据之势。
周瑜将天下大势和如何割据江东分析一遍,清晰而又深刻。
他的话说完了,帐中静了好一会儿,孙坚父子的思想还在周瑜描绘的蓝图里漫游,忘了自己和周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