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得知陈天龙等人被捉的消息,正要亲赴曹相处请予宽大处理。
不料行至半道,即有新禁令出,连忙差人去看,才知内容,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只得打道回府。
曹操亲自审问陈天龙等人,最后当场判决:处陈天龙等五人斩首。
处其余八人关监。
陈天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求饶不止。
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操居然如此武断铁面,连皇亲也奈何他不得。
他真悔、真恨、真悲哀,竟大声号啕起来了。
第二日,将陈天龙等五人押至天龙教教祠门外空地上,宣读罪行,执行砍头。
济南百姓倾城出动,赶来围观,刑场上人山人海,但却寂静无声。
宣判之后,执行斩首时,才爆发出欢呼。
为了彻底捣毁天龙教,曹操又令群众退去,将天龙教教祠一把火当场烧毁。
一边冲天大火,正在燃烧;一边即按从祠内得到的纳银上贡名册,将从教祠没收的银两,按各册上记数,一一退还原主。
凡逃离济南的人,其银两暂由相府保管。
收到银两的百姓真是感激涕零,称曹操为救星。
济南城发生的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曹操铁面无私的名声传播甚远。
原先,因受天龙教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远走他乡的人,又陆续回到济南来了。
而且,其他地方的一些百姓,也纷纷往济南迁徙。
一时间,济南成了天下太平之所,人民安居乐业,商店生意兴隆。
但是,曹操在济南肃清贪污、罢黜无能的郡县官吏的举措,自然又得罪了不少宦官及外戚豢养的特权阶层。
特别是天龙教一案,使刘章对曹操恨得要死,便利用他皇亲的身份,去京城散布曹操的流言。
于是,朝中上下的既得利益者,就都对曹操极端忿恨起来。
朝中上下这多么人恨曹操,曹操的好日子自然不会长了。
中平二年,即公元一八五年,朝廷下令,将曹操调为东郡太守。
与济南相相比,东郡太守还更高一级,名义上曹操是升了官,而实际上,是把他从济南弄开。
更有甚者,弄他到东郡任太守,显然是放在宦官能直接控制的地方,以便找机会加害于他。
曹操生性十分敏感和机智,不会看不出这一阴谋。
他左思右想,都没有更好的对付办法,于是,决定来一个大胆反常的举动———辞官,曹操的理由是,近来健康状况十分不佳,特向朝廷请长假回乡养病。
曹操为什么有如此举措,内心是这样想的:当此时候,宦官想害他的机锋已露,必须识时务避其锋芒,目前只有请假回乡,不参与政事,才是避其锋芒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他想到,自己年刚三十,和他同年举孝廉的不少已是五十开外的人,即使日后等个二十年,待天下的乱局较稳定后再出来当官施展抱负也不算迟。
朝中上下都大感意外,以曹操在官场风华正茂、才气横溢之时,居然告假回乡,实在不可思议。
但既然曹操态度坚决,朝廷也只得恩准了他。
曹操卸服解印,即日回到安徽老家谯县。
他没有住到少年时候居住的地方,而是在谯县东面约五十里的地方,选一偏僻之地,建立了一座小茅屋,独自一人住在里面。
他的目的是为了清静,少干扰,以便秋夏两季读书,冬春两季狩猎。
如此不问政事,不理俗务,真正过一段独自静养的生活。
可是,事实并不如曹操想的那么单纯,不久,就有人来找他了。
当然来找他的并不是曹操日夕皆喜的山野之人,而是远道从京城赶来的。
那人带来一封信,曹操看罢信才知道内情。
原来,冀州刺史王芬、党锢之祸主角陈蕃的儿子陈逸、名道教法师襄楷、豪使周旌、著名的策士许攸等人共同阴谋政变,废立灵帝,诛杀宦官,以为陈蕃等人报仇。
经许攸建议,他们决定拉曹操加入,因曹操在洛阳城居民间声望崇高,具有民心号召力。
曹操读罢密函,顿觉不妥,赶快写信给许攸,明确表示: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让,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
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应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教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今诸君徒见曩昔之易,未睹当今之难。
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曹操绝不是汉皇帝的死忠派。
许攸敢建议找他,可能便已看出曹操的真实心态。
因此,曹操的反对并非政治伦理,而是政治利害。
他认为要废立君王,只有在像霍光对昌邑王、伊尹对太甲的情势下,才有可能成功。
那是因为太甲及昌邑均刚上任,权力未稳固。
而且内朝的皇亲,外朝的大臣都不支持皇帝,反而较倾向元老权臣的伊尹和霍光,所以废立之事有成功的可能。
像王芬这种由地方发动的政变阴谋,无法在事件开始便控制政权,容易受到中央政府集合各地部队围剿,以七国之乱规模之大,都无法取胜,凭王芬以冀州之力,要想成功,几率太小,故不宜冒险妄动。
曹操的分析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王芬等人既然意向已决,便决不会因曹操的反对而改变主意。
至于曹操,已向来使表示,即使王芬等人不听他的劝告,要一意孤行,他曹操也不会去告发他们,装作不知道而已。
第二部分第二章 仕途初登 崭露锋芒(10)后来,事态的发展是这样的:不久,灵帝通知王芬,想到冀州去巡视,王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便上书表示,目前黑山贼叛乱攻掠冀州郡县,灵帝前来,正好可提升官兵士气。
一方面更公开集结州郡兵力,准备灵帝进入冀州便一举成擒。
正好这个时候,北方出现大片红云,太史官卜了卦表示:北方有阴谋不宜行。
灵帝乃取消冀州行,并下令王芬集结兵力讨伐黑山贼前,先到京城述职。
王芬接到圣旨后大惊,以为阴谋败露,乃举家自杀……曹操闻知此事,非常惋惜,同时也在心中批评王芬太不冷静。
不过由王芬一事,说明当时反朝廷的气氛已相当浓厚了。
其实,据曹操所知,自从第二次党锢事件后,朝臣和士族都恨透了宦官,因此对灵帝也相当地失望和反感。
在此之前,便有朝中大臣张均、审忠等因公然反抗宦官,指责皇帝而遇害。
而且,曹操还知道另一件秘密的事情,就是冀州信都郡令阎忠,游说皇甫嵩军变之事。
皇甫嵩和曹操等人一起大破黄巾起义军以后,一时威震天下。
阎忠便对他说:至难得时运,时运一到,良机便来,所以圣者顺时运而动,智者把握机会发展。
现在将军时运当头,若放弃此千载难逢良机,如何享天下之至名呢?皇甫嵩对他的话表示不解。
阎忠进而说明道:天下大势只跟有能力的人走,智者不应受制于昏君。
今将军春来出征,晚秋凯旋,有如天降神兵,天下群雄谁不动心,天下百姓谁不爱戴。
即使商汤、周武的壮举也不如你,你却依然侍奉昏君,宁不危乎?皇甫嵩说:我日夜为国事操劳,内心一点也不敢忘忠诚,如何会危险呢?阎忠说:从前韩信不忘报一餐之恩,拒绝蒯通劝说,失掉了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机会,最后才后悔死在吕后之手。
当今皇上远不及刘邦、项羽,而将军势力远大于韩信……只要举兵诛除罪恶滔天的宦官,谁也不会和你正面冲突……等到天下平定,你再向天祷告,取代汉王室,登上天子宝座,这才是顺应时势呀!向衰退的王朝效忠,在昏君底下做事是不能长久的,加上将军功勋盖世,难免有谗臣生忌妨之心……如果不早设法,后悔便来不及了。
皇甫嵩摇头道:黄巾贼人怎可比秦末项羽,这次的成功并非是我的才能,而是百姓士兵赤胆报国之故啊,你的建议是逆天而行,计划有如空中楼阁,是会闯出大祸来的。
我就算受到谗臣陷害,最多不过辞职返乡而已,仍可拥忠义之名,叛逆之说,绝不敢信从。
曹操知道,皇甫嵩虽然否决了阎忠的建议,但也没有告发或处罚阎忠。
由此也可见,一般朝臣对汉皇室的合法性认同,已相当不稳定了。
曹操虽住在极其偏僻的一个小茅屋里,但两耳仍然时闻京城内外的许多事。
后来,曹操听说阎忠参加了凉州韩遂等人的武装叛乱,并继五国之后,被拥立为领袖。
不久,却发现自己只是傀儡,遂忧愤以终。
但由凉州叛乱事件,接二连三又牵引出幽州之变,并州南匈奴内侵,以及益州的暴动事件,汉灵帝不得不重新改组朝政及军政,并编组京城的五军团,以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曹操便在这时候又被召进京城,以典军校尉之职,指挥军中第四大的军团。
身在茅庐的曹操,又得到了要急于召他回京的消息,并知道了是任典军校尉。
他认为,这是他获得征西将军职位的一个大好机会。
因此,便毫不犹豫地结束了隐居生活,赶到洛阳报到。
但不久,曹操又发现自己正卷入一场逐渐严重的政治斗争中。
大宦官蹇硕有意以新编的军团来对付何进,但中军校尉袁绍反而靠向何进阵营,助军左校尉赵融及右校尉淳于琼也都倾向袁绍的立场。
身为宦官后代的曹操,面对这场不得不表明立场的抉择,虽然他一再反对盲目的流血政变,但仍义无反顾地站到他的同乡少年伙伴,贵胄子弟袁绍阵营,和宦官在洛阳最寒冷的中秋展开了一场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