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啷,一枚血污的子弹头掉进了盘子,吴铭稍稍松合伤口,上药,打消炎针,然后示意孟庆和躺下来。
孟庆时和伤员头脚相反躺在床上,吴铭拿出简易输血器。
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连着注射器。
吴铭把阀门通向孟庆时,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流入注射器,他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伤员体内。
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特别是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1938年6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才在五台县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战地输血,但直到现在,八路军的多数医疗还不能熟练地使用这项技术。
看着尚未苏醒的伤员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血色,吴铭长出了一口气,转过身,摘下口罩,手套,走出了屋子。
谢谢您,刘先生。
孟庆时跟着走了出来,脸上略有些苍白。
尽人事,听天命。
吴铭摆了摆手,他们并没脱离危险,你现在谢我还太早。
您的心意,我们必须表示感谢,这与结果无关。
孟庆时真诚地说道。
吴铭淡淡一笑,转头寻找多萝西,却看到刚才自告奋勇来当助手的多箩西,现在正坐在不远处一个轻伤员跟前拿着个小本本在记录着什么。
那个轻伤员则是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地在讲述着。
她是个热心地美国记者,这是职业习惯。
吴铭微微皱眉,你们八路军如果有什么规矩,或者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有限制的话,还请告诉她。
任何一个新闻记者来根据地访问。
我们都欢迎。
不许新闻记者来根据地采访的,不是我们,是GMD。
一个声音突然从门口响起,吸引了吴铭的目光。
副政委。
孟庆时转头看清进来的人,马上一个立正,敬了个军礼。
你好,刘先生。
副政委李锦林(本人物纯属虚构)轻轻点了点头,走上前伸出手来。
感谢你为挽救八路军战士所作的努力。
客气了。
吴铭和他握了握手,脸上很平静,都是中国人,这算不了什么。
这时,多萝西也结束了与八路军伤员地谈话,笑着走了过来,密斯特李,非常感谢,我得到第一手的资料。
看来,李锦林是早就来过。
看到吴铭正在给伤员作手术便没进去打扰,而且还允许了多萝西的采访。
如果两位不累的话,我们可以出去谈话!李锦林做了个请的手势,让这些伤员好好休息。
当然,我们不累。
多箩西抢着回答,吴铭只好咧了咧嘴。
露出一点难看的笑意。
李锦林个子不高,中等身材,尽管留着胡子,但外表却并不苍老,也不显得粗鲁,又大又深的眼睛似乎有一种吸引力。
他竟然会讲英语,虽然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据他说已经有五年不讲英语了。
这使吴铭感到很惊讶。
我来得稍迟了些,天色很晚,再加上各位旅途劳顿,便没有去打扰。
李锦林笑着说道:我们根据地条件有限。
招待不周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李政委客气了。
吴铭微微一笑,八路军这次能够出手相助,我们是感激不尽,些许不便,我们都理解,毕竟这是在敌后。
密斯特李,你是我遇到了GCD的,最大地官。
多萝西拿着小本本凑了过来,不知道是否方便接受一下我的采访? 那个,李政委刚刚赶了很远的路,一定很是疲惫,不如先让他休息休息,改天再采访吧!吴铭抢着说道。
李锦林笑着点了点头,别有深意地看了吴铭一眼,也好,我随时欢迎你们来采访。
多萝西有些不甘地收起了小本本,和吴铭站起来告辞。
明明是你不想让我采访,偏要说他赶路很累。
刚走出不远,多箩西便对吴铭不满地说道:不知道你这人是怎么搞的。
我累了,想睡觉。
吴铭简短地回答道:你现在回去采访也来得及,干嘛要跟我一起出来。
我们是一伙的,自然要共进退。
多萝西理所当然地说道。
谁和你是一伙的,胡说八道。
吴铭嗤之以鼻,少套近乎,你愿意去采访你自己去,我可不陪着你,臭洋妞。
我哪 。
多箩西一把揪住吴铭的衣服,忘恩负义,过个…,你…,你这个敢娶两个老婆的混蛋,信不信我掀你的老底。
掀哪,你倒是掀哪!吴铭满不在乎地说道:我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更何况你个女洋鬼子。
掀就掀,你第一个老婆把你当成救命恩人,而你却……;你第二个老婆是你绑架来的…… 我第三个老婆是个臭洋妞,叫多萝西。
吴铭突然坏笑着说道,然后转身就跑。
你…混蛋。
………………………… — 看着两个人吵吵闹闹地越走越远,李锦林苦笑着摇了摇头,伸手招呼孟庆时,小孟,来,把情况给我介绍一下。
噢,还有小章呢?跑哪去了? 她刚刚借了本书,肯定是躲起来看书去了,我这就派人把她叫来。
孟庆时回答道。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孟庆时、章葆娟便来到了李锦林的房间,章葆娟的神情有些悲痛,情绪很是低落。
怎么了,小章,情绪有点不对头啊!李锦林示意两个人坐到炕上,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看书受了点影响。
章葆娟勉强笑了笑,政委,您什么时候来的? 到了没多长时间。
李锦林盘腿坐在炕桌前,中央有新的指示,我们派人全程陪同这批客人,除了核心要害部门不允许进入以外,其它地方一律放行! 你俩先跟我谈谈他们地大概情况,我也好做到心中有数。
李锦林敲了敲炕桌,说道。
这是中、外学者的名单。
孟庆时递过来一张纸,共十八人,抗团成员共有二十七人,名单在背面。
李锦林接过来看了看,笑了起来,这来头还真是不小,一个个全是中、外闻名啊,司徒雷登、夏仁德、林迈可、张东获,这抗团还真是有能耐,竟然能把这些人都弄到一起,就不怕被日本人一窝端了。
政委,我正要说这事呢!孟庆时指着名单说道:抗团的战斗力不容小看,特别是这个刘德华,据我们的内线报告,他不仅身手很厉害,而且在近两个月内作为教官,让抗团的战力提高不少,特别是对北平抗团的团长李振英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哦,没想到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还是个厉害人物啊!李锦林笑着说道。
不仅如此,他和那些中、外学者地关系也很密切,除了那个美国女记者外,在路上,我还看到他和司徒雷登交谈甚欢。
章葆娟补充道:而且,他或者也能被称之为学者,这本书的作者便有他一个,听说为了搜集资料,他还只身前往日本。
李锦林接过章葆娟递过来的书,脸色凝重起来,英文书,我倒是听说过,据说很轰动,给日本人造成了很大的恶劣影响。
小章,你就是看了这本书才心情不好地吧!李锦林随手翻到插图,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凡是中国人,谁看了都会难受,心里觉得憋得慌。
章葆娟点头承认道:恨不得拿刀砍几个日本人发泄。
刘德华和那个美国女记者多萝西关系很好啊!李锦林轻轻拍了拍书,而且他虽然表面上很客气,但刚才却阻挠多萝西的采访,是不是他对我党有什么误解? 他对我党是有些反感,但原因还不清楚。
章葆娟点头道:或许是他不了解吧?你看那书的前言里,提到了多萝西的名字,她是资料提供者之一。
看来,这个刘德华是这个队伍里的核心人物,不光是对抗团,对那些中、外学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李锦林思索着说道:最好是能了解他为什么对我党印象不好,即便是不能让司徒雷登延安一行,也要争取尽量多的中、外学者的同情与支持。
这样吧,小章你多同多萝西接触,由她来影响刘德华的态度。
李锦林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小孟,你和抗团的人要搞好关系,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应该会有共同语言吧! 这本书,我先留下看一看,从这里面大概能分析出刘德华的一些思想。
李锦林笑着说道:小章啊,我看完就还给你,也不知道扔了这几年,英语还能不能看得顺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