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流 第二节

2025-03-30 06:32:53

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铁制品在水中尤其是这种富含矿物质的江水中浸泡几年,就会氧化生锈。

更何况是元朝至今的近八百年?原本所有人的心理预期,不过是指望从江水里捞出一个依稀可辨形貌的牛状铁疙瘩罢了。

万想不到的真正捞起来的铁牛,是除了一点污垢以外几乎全新的家伙!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它几乎是完全挺立在河床上,挺立!没有什么淤泥掩盖它,别说大腿,连膝部都没有被淹没,只有蹄子插在泥里,而那也完全是因为它自身的重力。

简直可以说,当场把一只铁牛放到泥巴地上,也不过是这一副模样。

我马上回头去看俞老,发现话到嘴边的怎么会那么新根本不需要问出口,他显然也在想这个问题。

其他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时我自己觉得思维变得很奇怪,甚至想会不会有人开玩笑,放了头新造的铁家伙到江里,想看打捞的人的笑话。

国外有很多类似的神秘事件,比如某些麦田圈之类的,经调查出自这种恶作剧的为数不少。

但是……中国人可能吗?再说这成本也太大了吧?把那么大的家伙神不知鬼不觉地搬到这儿来沉下江,可能吗?专家组这个时候已经聚拢起来窃窃私语,我本该职业地凑过去听听说什么,不过反正事后俞老也会告诉我(我有这个自信),就不去惹人讨厌了。

趁这个机会我放下相机,好好观察了一下铁牛。

除了显得过新之外,铁牛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就是造型。

我不知道明代的雕塑艺术是怎样的,但是我看这头牛与印象中中国传统的那种是鼻子是眼的老黄牛形象相去甚远。

与其说是出自明代匠人之手,莫若说更像出自毕加索或达利的作品――当然,在抽象和变形的程度上有所不及,但绝对不是写实派的,牛身的造型都是流线的,并无预期的线条,细节则是完全省略。

对了,这样的风格我国也有,不过是在商周的青铜器上,一个小小的壶盖或手柄上的小动物,让你猜半天是羊是狗还没有结论。

入唐以后这种风格就式微了。

而且,在小东西上这样刻画并不觉得如何,如此庞然大物却采取了这种风格就有些刺眼了。

对了,好像唯一不属于这种简约风格的部分,就是这头铁牛的牛角。

牛头低垂,牛角几乎水平地像前方延伸。

两只牛角不像全身其余部分那么光滑,而是看得出有螺旋状的花纹。

仔细看那花纹又不是平滑的螺旋曲线,而是凹凸不平的,很像旧时红木家具的雕饰,说是某种字体也未尝不可,没准是蒙古文――思考尽量多的可能性,是我的一个习惯。

凑巧的是这习惯居然与这次的事件联系了起来,将在以后的时间里大大考验我的想象力与逻辑,而与这事件的惊人怪异比较起来,铁牛外表上送种种奇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专家的临时会诊并没耗费多少时间,俞老到我的身边说的第一句话倒是让我意外:小那,这次的消息能不能先不要发?我愣了一下,心想这铁牛真有什么重大的古怪,居然要封锁消息。

对这种要求,拒绝是我的第一反应,俞老,你要知道记者的新闻自由可是受到……我知道,我知道小那。

俞老打断了我,可是你看这铁牛的样子,总让人怀疑到底是不是元朝那只……我知道现代人铸造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总要严谨一点吧?万一真的不是,你就这么把消息发出去了,这笑话就闹大了。

我环顾四周,果然每个记者身边都有工作人员在和他们说话,想必内容跟我是一样的。

我看这样吧,小那,俞老继续说,我们先要对铁牛作一个鉴定,如果鉴定结果没问题,第一时间通知你……你趁这个时间把稿子整理一下吧。

这也是对你们新闻的可靠性负责嘛,对不对?我只好点点头,把相机收了起来。

至于整理稿件。

我是不会做的。

万一鉴定结果并不是没问题,我就把材料全部换一种方法组织,写成……小说。

我当时就存了这种念头,事后证明真是有先见之明。

这一天因为起得太早,所以很早就睡了。

原打算去医院,因为很多人要去看林翠,最后也没有去。

正因为躲人多才第二天去的,没想到那里还是看到一屋子人,当然是俞老和其他研究所的同僚们。

我几乎以为他们从昨晚一直……吵到现在。

几乎每个人都开了口,但是很明显意见只有两派,一派是林翠,一派是其他人。

如果换了另外一件事上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我多半会站在林翠这边――从中学起参加辩论我就喜欢支持少数观点,但是这件事……林翠坚持的论调和昨天的一样:铁牛是1992年已经捞上来了,说现在才捞上来的人,是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原因颠倒黑白,掩盖事实……其余的所有人只是在给他人和自己作证,试图说服林翠没人有必要进行这样一场阴谋。

我只好爱莫能助了。

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和什么时候主动上前打招呼的时候,林翠发现了我,但是这个时候她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证实她所记得的事实,看到我出现,第一个念头就是拉来作证。

那多!你来说说!你第一天来采访岁修,我们还在铁牛边上合了影。

你把照片拿出来给他们看呀!天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再这样下去不行,她的毛病得治治……我背后出现了这样嗡嗡的低语,让我觉得刺耳,但我此时心里所想的其实也是一样。

我默默打开背包,拿出胶片袋。

林翠看到我的举动,一副对真相大白的期待表情,我真不明白你们撒谎有什么意义?跟我开玩笑也要有个限度。

所里面你们可以众口一词,不是所里的人一来,你们就没辙了吧!你自己看吧。

我尽量让自己的语调严肃而又不显得冷酷,这是我和你唯一合影过的照片。

空气像凝固了――很多文学作品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当时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骗人!打破凝固的果然必定是大叫。

骗人骗人骗人!林翠显得歇斯底里,她对着阳光看底片的眼睛带动着整个面部在抽搐。

难道你要说,这张照片里本该有我、你,还有铁牛?我试探地问。

对!没想到她真的这么回答,假的!这是假的!背后的嗡嗡声更多了。

我尽量让自己平静对待,如果这是数码相机拍的,我有办法做假。

但这是光学底片。

这么短的时间里我是没办法做假的。

这个时候,我相信唯一的办法是用铁一样的事实和她耐心的讲道理,而不是强调她的种种谬误和偏差。

把一个处于不正常状态下的人当作完全正常对待,对于她的恢复只有好处,反之大惊小怪的话,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果然,林翠沉默了下来。

虽然还是浑身发抖,但是已经不像是要继续和所有人争执下去。

嗡嗡声也随之消失了,所有人都看着林翠苦苦思索。

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经历过一觉醒来,发现一切和自己记得的不一样,但我知道这种感觉一定分外痛苦,似乎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林翠终于开始用手腕敲击自己的脑袋,轻轻地。

我守到了好时机过去抓她,即使有那么多人在身后,我也相信足够大方自然。

好了,你先休息一下,别想太多了。

我轻抚了一下她的头,就算这动作在大方自然上有所欠缺我也顾不得了,都会好的,睡一觉,一切都会好的。

事实当然不那么简单。

让病人睡去是容易的,守候病人的人要心安就不那么容易。

出了病房,几乎所有人都在听医生讲述病情。

医生不过是老生常谈,简直同电视里一模一样。

病人的精神状态还不稳定,可能是头部受了冲击,我们还要再观察一下,做个CT,现在只能给她用一些调节情绪的药云云。

都是废话且毫无新意。

虽然刚才在病房可以放肆一把但回到外头我还是知道自己不宜介入过深,虽说林翠没有亲人,但是这里的事情还是交给她的同事们为宜。

原本采访是可以在这一天结束了――铁牛已经捞上来了,尽管受俞老所托,我答应了在消息确实以后再发稿,但也尽可以回到上海等他的消息。

不过既然社里给我批了五天时间,我乐得用足。

当然,我也有些放心不下林翠。

医院的CT报告说脑部全无损伤,记忆偏差只是功能性问题,并非器质性的。

于是乎第二天就把她打发回家乐。

研究所里当然没有要求她上班,就算她虽身体没问题,其他人恐怕也受不了和她继续对质。

铁牛的报告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出来,同样毫无悬念地证实了铁牛的确是铁的,年代检测也无问题,它绝对不是现代的,甚至比元朝更古――这一点并无关系,古人很可能用当时的古铁铸造具有吉祥意味的镇压铁牛。

至于它为什么不生锈,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