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茅爱思 > 『19』第五章彭龙华在一九六六(5)

『19』第五章彭龙华在一九六六(5)

2025-03-30 06:29:54

第5小节彭龙华在大同中学门口乘上66路,车厢里也悬挂着毛主席像。

彭龙华掏出五分钱硬币买了车票,看着售票员用打孔器在票根上打孔,把票交给自己,票根上印有无产阶级铁拳砸烂资产阶级的宣传画,他小心翼翼地把票根收起来,留作纪念。

他有点累了,拖着沉甸甸的行李,在前后车厢的链接部位、俗称香蕉座的位子上坐下来,打算歇歇脚,没想到只开出去两站,蜂拥上来一群红小兵,估计也就是小学五、六年级,红扑扑的小脸蛋映衬着手里的红宝书。

他们当然不用买票,挥动语录,命令所有的乘客从座位上站起来,领呼口号:敬祝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彭龙华随着乘客们和: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红小兵喊:祝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敬爱的副统帅林副主席身体健康!乘客们和:永远健康!永远健康!唯一例外的就是司机,要是他也站起来喊口号,这辆公交车等于往阴间开了。

喊完,乘客们才可以重新落座,然后红小兵又开始了宣传:同志们,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战友们,请打开毛主席语录第一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红小兵读到哪一段,乘客就自觉把语录翻到哪一页,彭龙华偷偷扫了一遍车厢里,二三十名乘客,男女老幼,除了怀抱的婴儿,个个带着红宝书。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站在彭龙华面前,大声读着语录: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男孩脚上穿着一双塑料凉鞋,搭攀已经断裂,眼看就要变成拖鞋了,彭龙华觉得他很象小时候的自己,顿生爱怜之心,就掏出钱包,抽出一张图案为女农民开拖拉机的枣红色壹元,塞到男孩的衣兜里,小声说:拿去,教你妈妈给你买双新鞋……万万没想到,男孩把他的手狠狠一推,用稚气未脱的声音,却带着大人才有的严肃表情道:收起你的糖衣炮弹!第6小节彭龙华在河南南路、复兴路站下了车,往前走一百米就是方浜中路。

根据户籍档案,沈云锡家住在南市区方浜中路东马街9号。

方浜路不是笔直的,全长约五百米,这条很不起眼的马路浸洇了上海的近代史。

早在清朝,上海的市中心仅限于旧县城一带,即现在的南市老城厢,周围筑有城墙,环城象一个圆,方浜路就是圆中一条竖线,如果把它画下来,恰好象一只猫眼。

当时的方浜路相当于现在的南京路、淮海路,店铺鳞次栉比,旗幌飘扬,著名的豫园(旧称城隍庙)就在这条路上,加上周围的文庙、白云观、大境阁、慈修庵、沉香阁……老城内香火鼎盛,逢年过节,方浜路上挤满了购物的、烧香的,摩肩接踵,热闹甚于现在的南京路步行街。

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墙外的土地被圈进了租界。

北面成为英、美租界(后来叫公共租界,即现在的黄浦区、闸北区、杨浦区),西面成为法租界(即现在的卢湾区、徐汇区),在原来的农田上筑马路、修电灯、通煤气、行驶有轨电车,现代上海市区的格局逐渐形成。

这样一来,城墙反而成为发展经济的阻碍,1912年,当时的上海都督府下令将城墙拆除,但是象老西门、老北门、小南门、小东门这些地名却沿用至今。

你就能明白,拆毁城墙或许只要一夜之间,但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却可以延续上百年。

今天,大境路的大境阁(当时叫关帝庙)还象征性地留有一小段城墙,也不知道是文物还是新物。

走在1966年的方浜路上,彭龙华步行约五十米,看见地上一只很大的水泥阴沟,污水上泛着污物,有居民在这里刷洗马桶,把大小便倒进阴沟,往马桶里倒入一堆蚌壳,用一把竹爿刷子使劲刷起来,发出整齐的哗啦啦声,类似搓麻将的声音。

彭龙华明白,自己已经走进了上海的老城厢,就在阴沟的对面,竖着一支水泥路牌,写着东马街三个黑色的字。

路牌下面横七竖八地堆着发黑的木爿空格子,这是隔壁的煤饼店用来放煤饼的,居民们要买煤饼,就用这种木爿格子,一格一格往家里拖。

彭龙华往左手一拐,走进了东马街。

(由 http://www.77phone.com/ 友情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