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星期四,大伙儿坐在开住纽约的二十世纪号特快车的高级客厢里。
有亚多力教授,埃勒里·奎因警官,埃夏姆检察官以及波恩警官。
他们的脸上都显现出由于过度的神经紧张而引起的疲倦神情。
当然,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奎因警官,他慢慢欣赏着外面的风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波恩警官突然大笑着说:投降,我真的投降,埃勒里,我想我这一辈子,别想靠着我这颗脑袋来解决这个案子,求求你,老兄,快点告诉我,你是怎么推理出来,将这个原本毫无征兆的谜解开的?奎因警官也笑着说:唉,你别说了,呆子不只你一个。
我还不是一样,我想就是我儿子解释给我听,我也未必听得懂。
我更别提了。
埃夏姆也招认了。
亚多力对这样的挑战有些不高兴:我可是受过国际性的超级训练呀!教授看看埃勒里,可是,如果这个案子能适用那些理论的话,我就甘拜下风了,这案子从一开始到结束全是矛盾。
不,从开始到第三次谋杀案是很矛盾,但是,到了第四次,可就像结晶体一般,再明朗不过了。
你仔细听,一开始,我就觉得,如果能找到一小片,而能把它放在正确的位置,那即使再复杂的形状,也易于让人了解。
而这一小片,我就是在西维吉尼亚州的山上小屋找到的。
亚多力摇摇头:这话你昨晚就说过了,可是我还是不知道啊!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你并没有仔仔细细地查过那个小屋。
不,我查过,只是我没看出疑点罢了。
波恩警官大声叫嚷着:那么请你快把关键的所在告诉我们。
的确,对你我而言,那真算得上是一项挑战。
埃勒里点上一根烟,吸了一异的想法,只可惜那时候并不怎么在意,忘了朝这方向着手。
没想到一时的放弃,竟让我走了那么多的冤枉路。
亚多力又问:咦,是不是跟我讨论过埃及十字架的事时?这个呀!教授您先别急,待会儿我会说到的,现在,先让我说完第四起谋杀案吧!埃勒里把他在西维吉尼亚州山上小屋所见,一五一十地重复了一遍。
亚多力教授和奎因警官一伙人聚精会神地凝听着。
但是,当他说完了,所有的听众依旧茫然。
喂,我怎么还是不懂啊?教授自白。
嗯,我也是一样。
老警官也说了。
波恩和埃夏姆仍然疑惑地看着埃勒里。
怎么啦?埃勒里边吸着烟边说,这不是很明白吗?我已经将小屋的内部及周围的情形做了一番叙述。
法国高等法院的科学学校所揭示的标语是什么?爸爸。
‘眼睛只看所追求的东西,而它所追求的是只在于心的东西。
’我们美国警察也服膺这个格言吧,波恩警官!小屋外的脚印,根本没有人仔细检查过。
波恩警官和埃夏姆点点头。
因此,从那脚印我判断命案只跟两个人有关——我们都知道那里有两组脚印,一组是走进时留下的,另一组则是离开时留下的。
而从脚印的痕迹看来,也可以知道那是同一个人留下的。
而且,前天晚上曾下过大雨,下过它在十一点以前就停了,所以,脚印就应该是在十一点以后才出现的。
而且被害人的尸体是在死后约十四小时才被发现的,所以可以推断出,被害人是在前晚的十一点左右被杀的。
埃勒里换了个姿势又继续说,而脚印表示只有一个人,在杀人时走进又走出,那个人就是凶手,而且足迹显示他是一个跛脚男子,对不对?此外,在小屋地上,还有几个意义非凡的东西,第一个是沾上血和碘酒的纱布圈,根据纱布圈的形状以及宽度来判断,它可能是从手腕上滑落下的。
哦,就是那个呀!亚多力打岔地说,表示他也注意到那个东西。
第二个证物是,纱布旁边蓝色的大瓶子。
它的塞子掉落在几尺的地上,而且瓶上没有标签。
那时候我就在想:纱布到底是缠在谁的手上?凶手还是被害者?如果是被害者,他手上应该有伤,但尸体上没有,因此可以知道凶手的手腕上一定受伤了,受伤的原因大概是与被害人格斗的结果。
但是,有个大疑点,就是如果这碘酒是凶手使用的,那么我们会自其中了解到什么呢?在座者皆面有难色,有的人还拚命猛咬自己的手指陷入深思,但最后这是都摇摇头。
我已经说过,那个瓶子有两个特征,那就是一,其中装着半透明的碘酒,二,上面没有标签,那么,凶手怎么知道瓶里装的是碘酒?呀!我多么傻,竟然连这点也忽略了。
亚多力下巴松了下来,拍着额头说。
是呀!我们常会忽略最小的线索。
不过现在我还要提醒你们另一件事。
各位一定还记得彼得爷爷医药架上有两个空着的地方吧?那就是掉在地上的两样东西:纱布与碘酒瓶。
凶手因为受伤而不得不从架上拿下它们。
但,这不是很奇怪吗?架子上有不少药瓶,而且也有清楚的标签,可是凶手却偏偏在最紧张的时候,选择了那个不知道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的瓶子,实在有点不合常理。
因此,这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个凶手一定是早就知道这个瓶子,而且确知它装的是碘酒。
埃勒里叹息了一声,从这些我们知道最有可能的凶手只有一人——即小屋的所有人。
埃夏姆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如此。
但是在这之前所发生的命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昨天晚上逮捕了安都鲁·庞,你说大家很快就可以明白究竟。
现在听你解释,我知道这件案子是庞干的,但又怎么知道在此之前的三个案子,也是同样的凶手呢?当然,不能只凭小屋的线索而推论所有案子都是安都鲁·庞干的。
但有一件事真是不可思议。
教授说。
奎因警官笑着说:哎!我这个儿子别的不会,就是老爱说这些出人意料的话。
你们可别被他吓着啦!好啦!埃勒里先生,现在你是不是可以说说你推论作案的动机呢?埃勒里吐了口烟圈说:安都鲁·庞早就知道克洛沙克想要为他的父叔报仇,也知道那时候他正跟哈拉克特一起四处贩药。
于是,就写下了匿名信给克洛沙克,引诱他到西维吉尼亚州来。
克洛沙克以为复仇的机会到了,就跟着这个疯老头来到西维吉尼亚州,然后独自到目的地去。
庞也因此把被引诱来的克洛沙克杀了。
砍掉他的头,把自己的衣服穿在他身上,而后将他绑在T字路口的路标上。
至于克林姆,不用说,他一定是被庞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血T字是他嫁祸给克洛沙克的一招,更何况,他砍掉了尸体的头部,根本没人认得出来。
由于阿洛约证人席的证言,那谜样的跛脚人物似乎在本案中显得十分可怕。
再加上那时候克洛沙克突然失踪,更让大家确定凶手是那个太阳教的高徒。
庞的这一招是成功的。
于是他又开始计划第二桩谋杀案。
他以同样的方法杀了他的兄弟,让人以为凶手必为同一个人。
而最后,他自己也上场,使我们以为庞也是被那个疯狂的人物杀了。
关于最后一次命案,埃夏姆吞了吞口水说,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不过,我总觉得那个小屋外面的脚印看起来怪怪的。
因为,走进屋里的脚印,比走出来的要深得多。
哈哈!真了不起,埃夏姆检察官,你能看出这点实在是令人佩服。
在整个案子里,这真算得上是个最好的佐证。
凶手的脚印为什么一对深、一对浅?我想,凶手一定是在进屋的时候,带了很重的东西,而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这刚好与事实相符。
我们知道,最后死在小屋里的是克林姆。
他在一开始就被安部鲁·庞藏了起来。
庞究竟把他藏在哪里呢?当然不可能是在小屋子里。
陆登警员曾经说在那附近,有很多天然洞穴,因此,庞很可能是把克林姆囚禁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洞里。
那天晚上,庞一定是先把克林姆杀了,再将他背进屋里。
埃夏姆带着怀疑的目光又问:庞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把克林姆带进小屋子里,再杀也不迟呀!嗯!我想他之所以要背克林姆,是他只要留下一个人的脚印。
这么一来,他认为警方就会以为是克洛沙克独自潜进小屋作案的。
可惜,他忘了会因背负的重物,造成深浅不一的脚印。
哇塞!亚多力教授张大了嘴,他还真不是盖的呀!这些计划要是没点头脑还真不行哩!当然。
这件事他一定预谋了很久。
比方说那支烟斗,地毯和故意留下布拉特遗书这几件事,就弄得我们团团转;而庞向我们提供的线索,我们竟也深信不疑,可见这家伙不简单。
但庞为什么又要制造死而复生这场戏呢?如果他不出现,恐怕我们现在还一头雾水,不知从何着手呢!是啊!他原本是可以逍遥法外,不过,要是那样,他可就无法合理地继承遗产了。
安都鲁·庞是个颇富心机而且野心很大的人。
他不但要他应得的一份财产,更要吞噬他两个哥哥的,所以,他不得不再死一次。
我不懂。
波恩警官摇着头说道。
亚多力教授则坐在一边捻着他短短的胡子,有点精神不振地说:但是,他的动机呢?第四件命案中,为什么安都鲁·庞要如此做?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埃勒里笑了笑:问得好,教授,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除了动机之外,我愿意再旁征博引一些事来解说。
首先,安都鲁·庞为了作好这件阴谋,作了许多不愉快的事,包括砍头、用死者的血画T字符号等等疯狂而不合逻辑的事。
其实在家庭事件中,这一类型是很多的,你们或许不知道,但只要问我父亲,就晓得了。
没错。
奎因警官简洁有力地说。
可是,在第四起命案之前,大家都以为凶手是克洛沙克,你又何以一下子突然转移目标?埃勒里捏了捏手指头,很顽皮地笑了一下:其实,我并不是突然洞悉庞的动机,而且到现在我也还不知道。
疯子的动机,就好像风一样,忽聚忽散,大家也都晓得庞的外表称得上是十分健全。
我父亲就能立刻举出十几个外表正常、但事实上却是十分严重的精神病例。
让我来说明动机吧!奎因警官一面叹气一面说,你们没有去参加审问安都鲁·庞的会议,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场面的审问。
当刑警把安都鲁·庞吊起来的时候,他的确马上就陷入一种癫痫的状态,但是在最后平静下来时,他一边诅咒着两个哥哥的脑袋,一边说出了全部的实情。
唉!他哥哥的头,埃夏姆说,一个沉在海湾中,另外一个埋在山上。
至于杀汤马斯·布拉特,也就是他哥哥多斯拉夫布的动机则是,奎因警官继续说下去,女人方面的问题。
在故乡的时候,庞爱上了一个女子,但是后来被哥哥汤马斯抢走了。
这个女子大概就是布拉特的前任妻子,据庞说后来她是被布拉特虐待死的。
因此,庞十分怨恨布拉特。
这就是他的供词。
那么,梅加拉呢?埃勒里提出问题说,我看他倒不像是个阴阳怪气的人呀!这我所知就有限了。
奎因警官点着雪茄,然后说,再怎么说庞是在兄弟中排行最小的,所以完全没有资格得到父亲所留下的遗产。
更何况梅加拉和布拉特并不只是拿父亲的遗产而已,另外一部分是从克洛沙克家抢来的。
因为梅加拉是长兄,虽然他掌有金钱的分配权。
但是庞却完全没有分到。
因此,如果你是以庞的立场来看,当你身无分文,又碰上这种情况,会做何感想呢?大家维持了一段好长时间的沉默。
这个时候,二十世纪号列车已经进入纽约州了。
但教授就好像狮头犬一样,对于不明白的事一点也不肯放弃。
他摸摸他的林肯胡子,然后拉了拉埃勒里的手。
哦!你这个全能的上帝,你再告诉我,你相信巧合这件事吗?埃勒里舒服地靠在椅背上,吐了口烟说:你还有问题?当然。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那个鬼头鬼脑的老头子史特莱卡,不断地在案中出现,很值得怀疑。
哈哈!教授,我看您太钻牛角尖啦,这件事早在老师家不就说清楚了吗?克洛沙克是真有其人。
他从庞的匿名信,知道布拉特和梅加拉的住处。
他想要杀了他们,所以,他所要的藏身处,便是布拉持家附近。
他在报纸上看见欧伊斯塔岛的租用启事,但跟他在一起的哈拉克特并不知道,所以才无辜地被扯上。
真是的!奎因喊道,庞这个家伙可真绝。
一个私人的阴谋,竟然连一个老疯子也不放过。
哦!对了,还有十字架的事,你怎么说?亚多力迫不及待地问。
嗯,关于这一点,托老师的福,我得到了不少有关埃及学的知识,不过,在整个命案里,它却一点也派不上用场。
哦!爸爸,我想到一件事。
喂,你听着,你租飞机作这种疯狂的事,在全美跑来跑去,可差不多用了咱家财产的一半。
你想让我付这笔钱吗?别这么说嘛!老爸。
你不愿意就算了,我还有别的方法哩!埃勒里望着埃夏姆检察官,这些费用吗?……不,检察官的脸都快青啦,那就请那索郡的警局帮忙吧!波恩警官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吗?埃勒里噗嗤笑了出来:看来你们好像都不肯帮这个忙喽!哎!天助不如自助,想来,我只好把这件案子写成推理小说来卖钱还债啦!唔!这部小说就叫做《埃及十字架之谜》吧。
老师,这书名还不错吧!这么一来,埃及十字架不就派上用场了吗?——(完)——本文解说暨国名系列《埃及十字架之谜》是埃勒里·奎因一九三二年的作品。
如众所周知,埃勒里·奎因比范·达因晚三年。
他在一九二九年带着他的处女作《罗马帽子之谜》,以彗星的姿态,在全世界侦探小说界登陆。
除了他们两人以外,被人推崇为冷酷派始祖的达西鲁·哈梅特,同样在一九二九年以《血的收获》问世。
也即在这个时代,长久甘拜英国小说后尘的美国侦探小说,开始抬头。
范·达因死后,达西鲁·哈梅特也搁笔了。
只有埃勒里一个人在创作方面,于EQMM杂志上继续活跃着。
刚开始十年间,埃勒里写了一套以国名为主的丛书九篇,加上他以《隔间的门》为题,初名《日本扇子之谜》刊登在杂志上的一篇,一共十篇。
他的作品多采多姿,风格独特,跟老一辈的作家相比,真是一点也不逊色,所以,不但一直受到世人的喜爱,也一直维持了很高的水准。
他的《Y之悲剧》与本篇小说,就被评为可与范·达因之《主教谋杀案》媲美。
范·达因就曾经说过:长篇侦探小说的结构,如果要令读者感到深奥而有趣实在不容易,但埃勒里在这一方面却有惊人突破的表现。
可见范·达因对他的推祟。
埃勒里·奎因这名字,事实上是曼布雷特·李与弗雷德烈克·达聂两位表兄弟合用的笔名。
他们两人同在一九0九年出生于美国。
埃勒里·奎因就是他们笔下一位聪明、敏锐的大侦探,相当受到读者的赞赏。
有鉴于此,两人又联袂写下许多作品,如《法国白粉之谜》、《荷兰鞋之谜》,而当他们的杰作《埃及十字架之谜》问世时,埃勒里·奎因已经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与大侦探了。
以下就是这十篇著名的推理作品:一、罗马帽子之谜二,法国白粉之谜(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三、荷兰鞋之谜四、希腊棺材之谜五、埃及十字架之谜六、美国枪之谜七、暹罗双胞胎的秘密(孪生之谜)八、中国橘子之谜九、西班牙披肩之谜十、日本扇子之谜(隔间的门)以上十篇,以第三及第五部作品最受赞扬。
构成这种国名丛书,不仅在书名上一致,在内容的精彩度,也维持了很高的水准,而且突破了以住美国侦探小说的窠臼,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埃勒里的作品与范·达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并不是抄袭,而是另一种挑战。
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作家,是绝对不敢作如此大胆的尝试,可见埃勒里对他自己文笔的肯定,也是他对前辈的迎战。
这几本书有一项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对读者展开挑战。
作者把解开谜题的关键,在全案结束之前,提供给读者,使读者可依此来找出罪魁祸首,和笔者一起斗智。
因此,他的小说必须具备合理、富条理的架构,并且还要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不但会使读者有参与感,也是造成案情高潮迭起的妙方。
像本案中,从梅加拉的烟斗,掉落在山上小屋中末贴有标签的蓝瓶子,埃勒里所下的推理,不就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吗?埃勒里实在不同凡响,不但制造了传统侦探小说的紧张气氛,更塑造出许多不同类型却又栩栩如生的人物。
像这本小说里,可爱的老警官与爱子之间的亲情;年纪虽大却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亚多力教授,以及脾气暴躁的波恩警官,都是相当富有人情味的,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不但处理了大题材的案件,同时,也流露出他轻松诙谐的一面。
这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相信这一类的推理小说一定会拥有愈来愈多的读者。
推理!以奎因的名义——奎因系列译本全推荐伤痕★1、《罗马帽子之谜》(1929)这是奎因系列的第一部,也是非常精彩的一部。
奎因系列贯穿国名中的主旨一直影响我到现在,并培养了我怀疑一切的习惯,这就是任何奇怪之处,必有原因。
而这点,在罗马帽子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剧院内的谋杀,嫌疑人数量的巨大,给破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一切都要靠推理,只有推理,才能走出迷雾,迅速锁定凶手。
★2、《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又名《法国香粉之谜》)(1930)具有奎因早期作品惯有的特点,也是我读的较早的一部,而那一次,我完全的没有猜到凶手,并从此喜欢上了奎因。
这部小说有一个惊人的推理片断,非常值得推荐。
而商店橱窗里发现尸体的画面,也慢慢的成为历史经典了。
论推理,本书绝对挑战最高的逻辑思维。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
★3、《荷兰鞋之谜》(1931)很多朋友把这本书称为国名系列的三大杰作之一,可恨的是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的书,而凶手我也是全然的没有猜到,只是记得最终非常的惊讶,原来居然推理这么简单。
在享受这个落差的同时,我静静的开始了我的奎因探索之旅,并一本本看了下来。
作为奎因对我的启蒙作品,我自然万分怀念。
而作为国名系列的三大杰作之一,的确是不无道理的!★4、《希腊棺材之谜》(1932)堪称黄金时代最曲折最离奇的作品,挑战读者的智力和耐力到极限,一案四破,精彩异常。
虽然当时读的过程很长,但是我都一直忍了下来,并收获了最终的果实。
记住本书在网络上有两个版本,但是一定要读足本,不要读简写版,会丢掉很多东西。
这本集中也能看到奎因巨大的成长!★5、《埃及十字之谜》(1932)曲折离奇的四起无头命案,哥特式的谜团和作案现场,复杂迷离的故事情节,挑战理智到极限的作品,也是我心中黑名单上前十名的作品。
在看完之后,我只能说一句名不虚传!。
可惜本书大陆没有出版!★6、《X的悲剧》(1932)什么叫完美?这就叫完美!天才的凶器,神秘的死前留言,离奇的密室杀人,华丽的诡计,突兀的情节,多勒鲁·雷恩的初登场。
这部小说汇聚了太多构成完美的元素,使本书当之无愧的成为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巨作之一。
★7、《Y的悲剧》(1932)相比与《X》的那种平均的完美,《Y》则是一种突兀的完美。
《X》的每个完美的要素重量都比较平均,而《Y》却在拥有相当多称得上完美的推理小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让人震惊的东西!这是一部华丽的解谜小说,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推理故事。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梦幻般的推理小说。
★8、《美国枪之谜》(1933)本书的诡计比较惊人,但是还是被我看穿嘿嘿。
但是如果不仔细分析,还是会落入怪圈,上作者的当。
其实里面有稍稍有些不公平竞争的意味。
这次嫌疑人场面要更宏大。
露天大剧场上的两万多名观众都是嫌疑人,而众目睽睽之下,牛仔被枪杀,经过严密的搜查,发现凶器居然不翼而飞。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真相是惊人的!!★9、《孪生之谜》(1933)封闭山庄的杀人模式,山火造成的恐慌和紧张,惊天的诡计手法,戏剧化的过程和结局。
本书也属国名系列中的一部,原名《暹罗双胞胎之谜》(注:暹罗=泰国)★10、《Z的悲剧》(1933)故事情节相对平淡,凶手的推理也并不很难,最后一段的描写感觉有些做作,让人想起某些廉价的电影。
但是谜团的构成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
阅读重点:雷恩先生的人性展现!★11、《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1933)一直没看到本书有多大的好评,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过瘾。
因为是最后一本,有些东西我的确有点先知先觉了,而这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看着短短出现两年但却深深吸引了我的侦探雷恩先生以那样的方式死去,胸中不免有一些忧伤和不舍。
短短的四个故事,却在我心里刻下了一个完美的侦探形象,我真的很感动!★12、《中国橘子之谜》(1934)说真的,要不是因为那个密室,这部作品的分也许能高些。
虽然贵为史上密室的前十作品,对于这个密室我却颇有些不以为然,也许我没理解到精髓吧。
但是所有不合理之处,必有原因这句话,倒是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展现,通过本书,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于里面描写中国人的镜头有些感觉莫名其妙了太过神秘,毕竟本身就是中国人吧。
★13、《疯狂下午茶》(又名《 奎因冒险史》)(1934)包括11个短篇,属于严格黄金时代的解谜作品,每部小说都可以分开成一部极高水准的谜题,挑战推理的朋友不妨在奎因作解释之前停住,整理一下思维,挑战埃勒·奎因!★14、《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虽然怀疑自己喜欢的作家让我一度非常困惑,但是这部作品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没有感觉。
推理过程可谓非常之简单,但是作者掩饰的还算不错。
★15、《半途之屋》(1936)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时,埃勒里已经从纯粹的解谜走向了另一种分格。
本期也是收到好莱坞和光面杂志的影响。
但是情节却是非常完美,也有令人震惊的推理段子,让人大呼过瘾。
以后的作品几乎每一次都会出现一个MM了……但是就推理和故事性,《半途之屋》绝对是精品。
★16、《生死之门》(1937)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就能构成难以破解的案件。
本书也算是一宗密室杀人,而且复杂的超出想象,结尾一波三折,回味无穷。
这部作品,是近期让我产生联想最多的作品之一,但是中间作者一定程度上没有进行公平的竞赛。
★176、《红桃4》(1938)这个故事比较具有故事性,可以说是非常之复杂,而动机却……落差比较大,让人觉得有些郁闷,凶手也没找到,不知道是我不行还是他们耍诈?★18、《龙牙》(1939)这个故事明显能看得出受到了好莱坞的影响,而凶手我几乎是毫不费力的指了出来,因为线索实在太明显。
奎因这段时间水平确实有所下滑,是收到了好莱坞的影响比较大,有些不太专心于创作。
★19、《上帝之灯》(1940)这是一部中篇,讲述了一个房屋消失的诡计故事,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华丽的表演,虽然事先几乎被漏了底(各种卡通和日本的小说),阅读感依然很好。
属于惊艳型的小说!★20、《凶镇》(1942)奎因转型的代表作,也是后期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更有预告杀人的诡计,而身份替换杀人手法更是应接不暇。
★21、《从前有个老女人》(1943)这部作品完全不象转型后的作品,奎因也许在怀念黄金时代的那种纯净的感觉。
完全的解谜作品,童谣城堡式的杀人,曲折离奇的情节,意外的结局。
(典型的奎因式意外,没有看透啊……)★22、《十日惊奇》(1948)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作品,涉及宗教、英文字谜、世界观等等诸多因素,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也是奎因事业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奎因后期的生活和探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后面的作品中经常被提到。
★23、《九尾怪猫》(1949)应该说,这部小说符合奎因后期的所有特征,是典型的后期代表巨作。
连环杀手是永远无法褪色的恐怖,一个连环杀手就能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慌。
犯罪心理学,连环杀手,很多精辟的论点,奎因精神态度的变化(由于《十日惊奇》的影响),都是本书的看点!★24、《王者已逝》(1952)不可能犯罪的杰作!密室之外众目睽睽下放出空枪,却导致密室内的国王中枪而死。
没有灵异现象,没有不可解释的事,相信这一点,相信自己的推理!本书有些地方非常BT,让我有些郁闷,总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
★25、《犯罪日历》短篇小说集(1952)活泼的人物构成,严谨的推理,非常不错的短篇。
★26、《玻璃村庄》(1954)非常平淡的一篇,没有什么出色的谜题,也没有什么震惊的场面,诡计也比较平淡。
★27、《另一方的玩家》(1963)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篇。
而日本的一个我蛮喜欢的作家也尝试了这种模式,但是却有些像BT的心理学作品。
相比之下,本书的谜团诡异富有吸引力,让我不确定到了最后。
★28、《然后是第八天》(1964)是个相对平淡多了的案子。
但是推理已经不是主要。
本书充满了怪异空灵的气氛,一个莫名来到世外桃源的故事。
前后充满了想象力。
★29、《脸对脸》(1967)也是比较无聊的一篇,有些聒噪嘈杂,但是感动于奎因的父子情深!基本上,国内已经有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就大致介绍到这了,但是这还远远不是完结。
奎因的相当多的经典作品大陆出版社还没有引进,像《埃及十字架》《恶之缘》《狐狸杀手》《最后一击》等等,希望国内出版社继续努力。
而我们读者,就尽情的享受奎因带来的推理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