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知不觉就冷了。
程叙言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家里静悄悄,他开始还以为陆氏出门了,随后想起来一大早奶奶能做什么。
他走到正屋试探的敲了敲门,里面没反应。
难道真出门了?他转身欲走,却倏地顿住。
不对啊,刚才他敲门时感觉门关的很紧,像是从里面栓住。
程叙言重新加重力道,不多时里面传来了物体落地声。
奶奶,奶奶?屋里动静又没了。
程叙言咬咬牙,对不住奶奶。
他手一翻,握着斧头破门而入。
陆氏半边身子探出床外,满脸通红。
奶奶!程叙言把人扶回床,立刻叫来程偃,父子俩借了村长家的牛车往镇上赶。
一路上程偃都十分配合,这让程叙言松了口气,如果他爹再闹腾他真的顾不过来。
镇上的医馆只一家,坐堂的老大夫明显还记得程叙言,看到陆氏昏迷不醒时,立刻肃了脸色救治。
程叙言和程偃被赶去了外堂,村长的二儿子宽慰他们:婶子身体一向硬朗,肯定没事。
程叙言勉强应了一声,目光直盯着内室。
不多时医馆的药童煎了药端来,程偃和程叙言配合着给陆氏喂药。
事后,程叙言找到坐堂大夫:老先生,请问我奶奶怎么样了?大夫捋了捋胡子,问了另一个问题:你奶奶平时在家如何?还行吧。
程叙言思量着:奶奶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做些针线活。
家里但凡有费体力的活计,陆氏都是花钱找村里妇人做。
大夫默了默,又道:平时可有咳嗽?程叙言摇头,他一直都认为陆氏身体好,他来家里这么久了也没见陆氏生病。
不过……程叙言挠了挠头:之前有一回奶奶的腿不小心磕了一下,按理说擦药后很快就好了,但是奶奶疼了好些日子。
陆氏不会主动说身体不舒服,程叙言是见那之后陆氏走路有些别扭。
大夫若有所思。
一天后,陆氏退了热回家养病。
程叙言接过家务活照顾他们。
他想着老人身体不如年轻人,可能得好好养个把月,没想到三五天之后,陆氏就大好了。
今日天晴,陆氏端着冰糖梨汤进入书房,程叙言立刻起身相迎:奶奶,这些事我来做就可以。
陆氏把梨汤放在书桌上,她顺势在旁边坐下,目光扫了一眼桌上的书籍。
你在学梁惠王上?陆氏微讶。
梁惠王上·是《孟子》首篇,陆氏记得之前来书房时,孙子还在学《大学》的内容。
她看向程叙言:论语和中庸可是过了一遍?程叙言点头。
陆氏找了熟悉的几段考校,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何解?做任何事前都要先做准备。
习惯使然,程叙言第一次看的时候,下意识把豫理解成犹豫的意思,没想到竟然作预。
难怪他之前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对。
经过学习系统的指正,他犹如拨雾见云,瞬间明了。
陆氏见他答的轻松,又问:可能够将这一段深入解释?这一段后面还跟着: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从个人来说,说话前先打好腹稿再出口……程叙言先讲了一遍浅显的表面意思,随后抬眸跟陆氏对视一眼,声音渐渐弱了下去:从大的来看,朝代想要发展,则需早早制定相应政策。
陆氏垂下眼,轻声问:比如呢?合理的税收?为官制度…程叙言有些纠结,这些都是在系统里学习时听来的,可是他并不是很能理解,那些东西离他太远了。
待程叙言一顿磕巴应答后,陆氏不置可否,她点了点桌面: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程叙言见陆氏神色平静,就知道自己猜对了,顺着背下去。
这是《论语·宪问篇》的内容,通篇字数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诸多春秋战国名人,由此衍生的典故,需要逐字逐句的理解,否则背了也是茫然。
陆氏对这篇内容忘了不少,她起身去书柜抽出论语。
其中典故之多,例如桓公杀公子纠,卫灵公无道却未亡,陈成子杀齐简公等等。
更让人头疼的是,子击磬于卫一段又引用《诗经·卫风》内容。
其中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则是《尚书》内容,延伸出问答。
而《诗经》《尚书》则是五经的内容,程叙言还没学到那里去。
陆氏快速浏览一遍,各种典故都让她如身陷浆糊。
由宪问篇更衍生出后世名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程叙言背完之后大概回答了一遍释义,于是陆氏问他:可了解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大夫陈恒弑君……战国时候的人名以及其所属的国家和时间很不好记,程叙言有时候会记混。
而由这件事引发的是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齐国讨伐贼子。
然而鲁哀公告夫三子,于是又涉及到鲁国朝内的权力把控势力,以及鲁国出兵会有什么利益。
同时又要提一句当时的政治环境,孔子彼时退下来,空有名无实权,他在国家大事上提出建议,违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规矩。
系统知道宿主也就是个半大小子,所以现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让宿主知道有这么一个典故,其中更深入的东西需要宿主通过现阶段的测试后才能继续学习。
然而饶是如此,程叙言的回答还是让陆氏惊的说不出话。
她知道叙言平时念书刻苦,也知道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在教导叙言,可是每每考校这孩子都能给她惊喜。
就算是县试府试也差不多就是这个程度,能熟练背诵四书五经,释义以及熟悉其中常见的典故并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基本就稳了。
程叙言学过的内容都学的很扎实,只要保持这个势头,由年龄带来阅历,慢慢有自己的见解。
他必然能在县试和府试中占得好名次。
望泽村隶属于渭阳县,此地文风并不盛……陆氏看着面前徐徐作答的小子,他将黑亮的头发半束着,露出饱满的额头,那双眼睛更是明亮,浑身都洋溢着朝阳之气,陆氏一颗心陡然跳的极快。
一通考校之后,陆氏几乎压不住上翘的嘴角,她激动的搂过程叙言连连夸道:好孩子好孩子。
她捧住孙子的小脸:说了这么久肯定渴了,快喝梨汤。
然而梨汤早就冷了。
程叙言并不介意,接过碗就要喝,却被陆氏拦住了。
现在天冷了,冷汤容易坏肚子。
陆氏把梨汤拿走:奶奶重新给你做糖水鸡蛋。
程叙言不好意思:不用那么麻烦的,奶奶。
陆氏笑望他一眼,端着冷汤走了。
程叙言搓了搓脸,重新坐回去,先看了一遍梁惠王上·的原文,先试着自己释义一遍。
叙言,糖水鸡蛋做好了。
陆氏把碗放下就走,同时带走跟过来的程偃。
程叙言确实渴了,小口小口喝着糖水,最后把鸡蛋吃下去只觉得整个人都暖乎乎。
他心中唤道:系统,我来了。
他闭上眼,脑海里出现银色的机器小人和面板,开始讲解梁惠王上·的内容。
随着脑海中浮现正确释义,程叙言将之前自己漏洞百出的理解与其对比,错误的地方改正,不明白的重点记忆以加深印象。
日落日升,树上的叶子发出极轻微的一声脆响,飘飘摇摇落在地面。
村里的孩童穿着臃肿的棉袄踩过,叶子碎裂着与泥土融为一体。
老陈氏带着大儿媳妇从镇上回来,刚好碰见陆氏。
两位老妇人点点头就各自走去。
离的远了,孙氏小声道:娘,您有没有觉得陆婶子好像瘦了。
话音刚落孙氏就被老陈氏瞪了一眼,孙氏再不敢多说什么,老实跟着婆婆进屋。
黄昏时候,程青业和程青锦回家。
孙氏把儿子叫到自个屋里,拿出一个油纸包给他,里面赫然是两块花生糖。
孙氏看着又长高了的儿子满脸欣慰:你读书辛苦,吃点好的。
程青业忍着嘴馋没动。
孙氏凑的更近了些,低声问:你开春就去念书,这马上就到年关了,你学的咋样?程青业眸光一颤,他垂下眼含糊道:夫子说…我比三弟学的好。
孙氏顿时笑起来,她就知道,她就知道她的青业最聪明。
腊月里的时候,陆氏带着儿孙去镇上置办年货,然而陆氏和程偃站的远远的,她对孙子挥了挥手,做口型:去吧。
程叙言抬脚进入杂货铺子,他买了两副红纸,三张福字,一摞碗六个数。
店家,这些东西多少钱?店家听见声音有点嫩,抬眸一看发现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子,他环视四周,发现并没有靠近这个小子的成人。
店家假假的拨弄了一下算盘,笑道:小哥,承惠四十文。
程叙言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他试探问:可以便宜些吗?店家干脆的拒绝了他。
不多时,程叙言拿着东西走向陆氏并给她报价。
陆氏没说什么,只是同样走进杂货铺子,买了跟孙子同样的货物。
陆氏回来道:二十八文钱。
程叙言抿紧唇,转身去寻店家,不出意外的被撵出铺子。
他垂头丧气的走回来:对不起奶奶。
程偃揉揉儿子的脑袋,随后气呼呼的往铺子走,他要给儿子出气。
自然被陆氏和程叙言拦住。
之后他们又去买点心,买肉,买文具等等,程叙言和陆氏买相同的东西,却是不同的价钱。
就算猪肉的价钱一样,可是陆氏买来的肉肥瘦相间,品相上佳。
而程叙言买来的肉则有不少筋膜,且瘦肉也更多。
时下人们肚子里少油水,比起瘦肉更喜欢肥肉。
对比太虐,但次数多了,比起生气程叙言更多的疑惑。
奶奶,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他买东西的时候店家都表现的很和善。
陆氏看向街道上的人群,老少皆有,有人满脸带笑,有人气急败坏,还有人漫不经心。
她的目光定格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摊上,女人正在跟小贩讨价还价。
程叙言扯了扯陆氏的袖子:奶奶。
大概是你看起来好欺负。
陆氏半真半假的打趣他:就算欺负你了,你又能怎样。